
东风社区作为一个典型的城乡结合型社区,治理结构复杂,涵盖多个开放式居民小区、无物业小区以及四条自然村,呈现出“老旧小区与城中村交织、多元人口聚居”显著特点,整体环境治理基础薄弱。其中,以废品回收从业者居住为主的“出租村”,因常年堆积的废品杂形成了社区环境中的顽固“疮疤”,成为治理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在深化爱国卫生运动的过程中,东风社区党支部以“重点突破、标本兼治”为策略,分类施策、逐点攻坚,让昔日的“脏乱差”角落蝶变为舒心宜居的美丽空间。
楼顶攻坚:从“失管死角”到“清爽天台”
“以前楼顶堆满旧家具,蚊虫特别多,现在清理干净,整个片区都清爽了。”一位居民望着整治后的天台感慨道。由于缺乏物业管理,老旧小区的楼顶天台长期处于失管状态,垃圾堆积、杂草丛生、排水堵塞,成为蚊虫滋生的“重灾区”。
面对这一难题,东风社区党支部推行“分片区包干”责任制,组织挂点单位、工作组、经联社党员志愿者及社区工作人员,对包干片区开展“拉网式”排查。他们不仅清理长期堆积的杂物和积水容器,还同步拆除存在安全隐患的废弃搭建物。截至目前,累计完成265个楼顶天台的整治,清运垃圾杂物80余吨。整治过程中,居民们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有的主动邀请志愿者协助清理,有的送上解暑饮料表达谢意。
![]()
岭南印象小区楼顶航拍
出租村整治:从“废品围城”到“生活归位”
东风社区辖区内的四条自然村,是此次环境整治的攻坚重点,社区与经联社紧密联动,聚焦垃圾死角、废弃容器、狭窄冷巷等卫生黑点,开展多轮“地毯式”排查与集中清理。行动累计动员1000余人次,调动钩机等机械设备,清运杂草杂物100余车,约150吨,整治孳生地面积达0.3平方公里。
![]()
党员志愿者清理村内小巷和空置地堆积垃圾
变化在点滴中发生:海坣里的洋房庭院经过彻底冲洗焕然一新,住户主动清理积存多年的废弃物品;新村里的闲置地铺上水泥,阳光重新洒落;垣吊里的巷道变得明亮畅通;山咀头的垃圾站恢复了整洁容貌。“现在垃圾站干净多了,我们路过也不用捂着鼻子匆匆走了!”附近居民施先生感慨道。这些悄然发生的变化,正在洗刷“废品村”的旧有标签,让自然村向着富有生活气息的宜居家园稳步转型。
![]()
![]()
整治后的新村里干净整治
闲置地治理:从“荒杂乱”到“净整好”
针对工地、工业区等管理薄弱区域,社区党支部积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联动经联社对接企业负责人,压实“门前三包”责任,督促清理乱堆杂物,并协助整治内部卫生死角。例如,在江门一职校园周边,江门市创兴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一块约10000平方米待建用地曾被村民开荒种植,导致积水、杂草、杂物等问题尤为突出。为此,社区迅速对接企业,经联社则耐心与相关村民沟通协调后,租用4台钩机、3辆泥头车,对这些开荒地块上的植物进行全面处理并对土地进行平整,累计清运余泥瓦渣、杂草、蕉树、杂物等52车,约150吨。这一举措彻底消除了该区域的卫生隐患,推动待建用地管理步入正轨。
![]()
新村里、创兴闲置地块
一场爱国卫生运动,不仅实现了社区环境的“面子”之变,更催生了居民参与、共建共享的“里子”之变。杂乱天台变得重归整洁,废品围村焕发生活气息,荒芜空地实现规整悦目……这场由党组织引领、多方协同、群众参与的整治实践,既清除了历史的“环境欠账”,也唤醒了居民的“家园意识”,为复杂型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编辑 | 蓬江发布编辑部
来源 | 环市街党建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