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被禁的原因
9月24日,张雪峰在多平台的主账号被禁止关注。各平台标注的原因颇为一致:“违反法律法规或社区公约”。这一消息迅速引爆网络。作为一个以犀利、直白、甚至有些“毒舌”的风格提供志愿填报建议的网红,他的言论一直形成极其对立的效果。他固然说了很多很真实的话,但是也得罪了很多行业。他打破了信息差,为多数高中毕业生选择更有性价比的专业提供了帮助,也导致很多专业彻底关门。
![]()
所以,被禁也不是多么让人意外。毕竟只是被禁止关注,还不是全网封杀,需要他好好调整自己的言论方向。本质上说,他撞上了“教育反内卷”的时代命题,极端功利主义导向与教育初心相悖。
他的核心在于将高等教育的价值彻底工具化、功利化。他用“毕业后能否迅速赚大钱”、“哪个专业好考公务员”、“如何避开天坑”等极具冲击力的话语体系,为考生和家长描绘一幅幅清晰的“投入—产出”路径。不可否认,在信息不对称的当下,他的某些建议戳中了部分现实的痛点,为迷茫的学子提供了具象化的参考。
然而,当这种逻辑被推向极致,便走向了教育的反面。在他的话语体系中,学科的深厚底蕴、探索的乐趣、非功利的知识追求、乃至家国情怀的塑造,都让位于“生存”与“变现”这一单一维度。人文社科被贬低为“无用”,基础科学因“难就业”而被谨慎推荐。这种论调无异于在教育焦虑的干柴上又添了一把火,将本应丰富多彩的人生选择,挤压成一座“唯就业论”的独木桥。
其实唯就业论的本质跟学校的唯升学论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极端功利主义地对待教育。但是很多学校,尤其私立学校也是以唯升学论来指导自己的办学,但并没有因此而被禁止办学,一是因为学校办学还是在教育行政部门管辖之下,需要通过行政手段慢慢调整,而张雪峰的升学规划指导完全不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之下,更何况以网络的方式传播往往会几何倍数地扩大影响,具有非常大的不可控性。
当前,国家正大力倡导“破五唯”,推动教育回归育人本质,旨在减轻社会性焦虑,打破“内卷”的恶性循环。张雪峰的言论,虽然看似在为个体“避坑”,实则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强化和合理化这种“内卷”。当“理想”在他口中成为一个需要谨慎考虑的“奢侈品”时,这种价值观的广泛传播,必然会在宏观层面与“反内卷”的时代强音产生尖锐冲突。
他还撞上了“清朗”网络空间的治理红线,其言论客观上制造了对立与撕裂。9月份以来,网信办部署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旨在整治恶意挑动对立、宣扬暴力戾气等负面情绪问题,营造更加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
张雪峰的言论,尽管初衷可能仅是提供建议,但其简单粗暴的“劝退学”模式,在客观上起到了制造和激化社会对立的效果。
他关于某些专业(如新闻学)的争议性评价,迅速演变成一场席卷全网的对立骂战。支持者与反对者壁垒分明,理性讨论的空间被情绪化的攻击所淹没。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专业好坏的学术争论,更被上升为“理想与现实”、“世俗与清高”的价值观阵营对抗。他的言论像一把利刃,精准地切入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认知裂缝,并使之进一步扩大。
在“清朗”行动的审视下,这种由公众人物引发的、大规模的、非理性的舆论混战,正是需要规范和引导的对象。无论其主观意图如何,其言论所产生的客观效果,是放大了社会的负面情绪,加剧了不同群体间的误解与隔阂,这与营造健康网络生态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平台对其进行暂时的禁言处理,可以看作是一种“降温”和警示,旨在遏制由此引发的更大范围的社会对立与撕裂。
张雪峰的火爆,是特定社会焦虑下的产物,他满足了部分人对于“确定性”的迫切需求。但他的“解题思路”本身,却可能成为加剧问题的“催化剂”。他的此次“熄火”,是一次清晰的信号:社会鼓励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但拒绝将教育彻底异化为一场赤裸裸的功利计算;一个健康的社会,既需要脚踏实地的生存智慧,也需要仰望星空的理想之光。让一个市场化的私立机构承担教育的理想之光虽说不大现实,但是问题是,作为行业顶流不承担部分社会公益责任,还助燃焦虑,显然不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