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数人眼红董宇辉屡创佳绩,难道没有人想成为他吗?
不,是真的“成不了”。
原因不在机遇,不在流量,而在于两个几乎无法复制的内核:
一是他多面手般丝滑切换的综合素养;二是他那反人性的“笨生意”哲学。
你看,第三方数据显示,与辉同行10月在抖平台带货GMV高达28亿;也有媒体报道称,从9号到31号GMV为18亿。
![]()
![]()
数据或有出入,却丝毫不影响一个事实:董宇辉的直播间,早已一骑绝尘。
那么问题来了:三年多来,为什么再没有第二个“董宇辉”?
其实,自2022年6月9日他那场石破天惊的爆火开始,无数资本、企业、咨询机构就蹲守在他的直播间,逐帧拆解、反复研究。可最终,他们不得不承认一个扎心的事实:
学不了。
为什么学不了?
当董宇辉过产品,说的却可能是李白的诗、童年的麦田、莎士比亚的十四行。产品悄然卖出几万单,甚至十几万单,而观众记住的,却是他话语里的温度与远方。
当行业盛行“坑位费+高佣金”的“赚快钱”模式,他却执意把60%的选品留给低价农产品,佣金压到10%不到,更是不收坑位费。
文旅项目更是“傻”得让人费解——自掏腰包投入,不拿地方政府一分钱,只为把流量带到远方,把效益留给地方。
他的直播间,从来不只是“卖场”。
那是把文化种进产品里的课堂,是理想主义者的实验田。
你算得清利润,却算不出他心中的山河万里。
这个时代从不缺精明人,缺的是愿意慢下来做事的人。
能干的人继续埋头耕耘,看戏的人,请别挡住那束光。
![]()
老俞曾在2024年4月接受采访时说:“后来应该是所有主播都跟上了。”
如今看来,这句话终究未能成真。
董宇辉离开后,某选直播间人数一降再降,常常几千人;而与辉同行在线人数平常几万起步,他在时,必是10万+。
人气与人心,从来不是轻轻松松就能“跟上”的。
你可以模仿直播间的布景,学他谈文学、聊历史,甚至起一个相似的名字。
但你复制不了那份从苦难里开出玫瑰的真诚,也模仿不了信手拈来的深厚底蕴。
有人说:“抄得了文案,抄不走才华;学得了形式,学不会风骨。”
热闹是跟风者的,但灯塔的光芒,始终只属于董宇辉自己。
不过,有一点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越来越多的直播间,开始把文化和知识重新请回来。
董宇辉以一己之力,拉高了整个行业的格调,让“321上链接”不再是唯一的声音。
这或许,才是他带给时代最珍贵的礼物:
不是又一个爆红的神话,而是一场回归初心的静水流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