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岁李大妈最近总觉得,晚上刚入睡嘴唇就干得难受,醒来还得爬起来喝水,反倒睡得更浅。她以为是口渴,凉白开、蜂蜜水都试过,依然反复。直到家里人无意间说起:“咱小区那王叔叔,去年就是夜间嘴干。
后来查出来糖尿病。”一句话把她惊出一身冷汗:难道嘴巴发干也藏着健康隐患?其实,很多中老年朋友都觉得“晚上嘴干是小事,一杯水就好”,但背后是否有你忽视的信号?真相可能出乎意料。
![]()
医生提醒:夜间口干,真的不仅仅是“渴”得简单!到底暗示着身体哪些变化?尤其是第3种情况,不少人都容易忽视。今晚你又会不会是边喝水边漏掉了健康预警?
很多人以为,“夜间嘴干”只是空调吹太久或者水喝得少,其实医学上来说,持续性夜间口干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北京协和医院口腔科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36%的50岁以上人群存在夜间口腔干燥,“简单补水”效果并不理想。
权威医学共识认为:如果夜间多次口渴醒来、口腔粘腻感明显,且白天也常有咽干,应该警惕四类高发慢性疾病。
糖尿病的早期信号。血糖升高后,身体会通过增加尿量来排糖,导致体内水分减少,人体渴觉阈值也被抬高,所以夜间容易口干。数据显示,约22%新发糖尿病患者是因夜间口干就医,而后被确诊为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
![]()
慢性肾脏病。肾脏功能减退,难以有效调节体液,体内酸碱失衡,口腔黏膜更容易干燥破损。上海瑞金医院肾内科研究发现,有明显夜间口腔干燥症状者,肾功能不全检出率提高了14.6%。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这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类。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会影响全身代谢,唾液腺分泌减少,夜间口干明显。很多中年女性以为是“上火”,但其实和激素失衡有关。
![]()
四是口腔疾病,如口腔黏膜炎或唾液腺炎症。长期烟酒、饮食刺激、药物副作用都会影响唾液腺工作,导致唾液分泌减少、夜间加重。甚至有患口腔黏膜病变的患者,因夜间口腔创面刺激加剧,主诉“睡觉嘴巴特别干”。
夜间口腔干燥,不仅仅是“小毛病”,如果放任不管,3个月内可能给身体带来4个明显变化:
睡眠质量下降。反复因口干醒来,深度睡眠时间减少,研究显示,夜间因口干醒来超过3次,次日记忆力下降概率高达28%。
易引发口腔问题。长时间唾液分泌不足,口腔自我清洁和抗菌能力减弱,出现口苦、口臭,甚至龋齿、口腔溃疡的概率上升超34%。
心血管风险上升。慢性口干者往往饮水量不够,血液“变稠”,心功能较弱老人突发心梗及卒中风险升高12.9%。尤其“三高”人群更需警惕。
心理压力及焦虑增强。研究发现,长期夜间口干引起的生理不适,大大增加人入睡困难、容易醒来和晨起倦怠。
据一项横断面调查,中老年慢性口干与抑郁、焦虑症状相伴发生率高达22.7%。这些变化看似微妙,但如果没能及时发现或正确处理,可能让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
夜间口干看似普遍,实际每个人诱因不同。对于普通人群、慢性病或高危人群,做好以下4步,口腔健康和全身状况往往得到明显改善:
调整饮食与生活作息。晚餐清淡、不过咸、减少辛辣,避免睡前大量饮水(易利尿加重夜起),晚上关掉空调直吹或风扇直吹。可试试用温热毛巾轻敷面部,促进唾液腺活力。
科学监测血糖、肾功能。建议40岁以上定期查空腹血糖和尿常规,有夜间口干尤其伴多尿、多饮的人群,务必加测糖化血红蛋白,必要时查肾功能。
![]()
口腔卫生同步加强。睡前坚持刷牙、使用漱口水,切勿因口干省略,防止口腔细菌滋生。尝试无糖口香糖温和刺激唾液分泌也有辅助作用。
留心药物与体检反馈。某些药物(如降压药、抗抑郁类)也是口干“隐形杀手”,发现相关症状应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用药。如家族有糖尿病、肾病、甲状腺疾病史,夜间口干应积极与医生沟通,及时筛查避免拖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