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近年来,中国积极推进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对比美国在生态能源政策上的倒退,中国通过可再生能源法、绿色投资、节能减排措施及生态修复工程,努力落实“双碳”目标,并已在风能、太阳能等领域取得全球领先地位。中国将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融入现代绿色转型实践,致力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
作者:罗伯特·沃克
(Robert Walker)
牛津大学格林坦普顿学院荣休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京师书院教授
在中国的发展道路中,生态思想居于核心地位,然而它的重要性却经常被外界所忽视,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外界长期将目光聚焦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而这种增长最初不可避免地依赖于传统的高碳能源。但很少有人知道,中国早在20多年前就通过了《可再生能源法》,成为制定此类法律的少数发展中国家之一。
其次,一些国家在绿色技术领域正在追赶中国,它们出于政治考量,往往会刻意淡化中国的绿色转型成就。但事实是,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装机容量,仅2024年新增的风电和光伏装机规模已超过了美国的历史装机总量。
第三,中国生态政策的深度与广度难以简单概括。中国人常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它既是环保政策的纲领,也是激励公众参与环保的旗帜;既反映了改革开放新阶段的发展特征,也为中国在稀土精炼、电动汽车等绿色产业的世界级投资提供了政策支撑。
![]()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这一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构成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并列的高度,随后更是被写入宪法,彰显战略地位。
中国人重视生态环境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的。早在中国古代就诞生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一思想后来融入儒家体系。用现代语言解读,就是将宇宙万物视为一个动态共生的系统,人与自然界休戚与共。其中还蕴含着中庸和节制理念,与仁政爱民的治理伦理相契合,强调施政要兼顾社会与环境效益。
中国传统山水画也体现了这种生态观:风景是画面的主体,而人物通常点缀在壮阔的山水之间;相比之下,西方绘画则采用线性透视原理,将环境置于遥远的背景,人物则居于核心位置。
![]()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生态文明已经从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2020年,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双碳”目标,承诺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鉴于中国工业化进程起步较晚,这一目标尤为艰巨。但英国气候政策网站“碳简报” (Carbon Brief) 数据显示,得益于绿色能源投资,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可能已经于2024年达峰,较预期提前六年。
截至2025年6月,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达21.6亿千瓦,这一投资规模之巨难以用言语形容。想象一下:在新疆哈密,一座高达220米的“光塔”矗立于沙漠之中,周围的14500面定日镜如向日葵般追光聚能,将太阳光反射至塔顶,产生50兆瓦电力,这是何等壮观的景象!
能源的高效利用与清洁能源生产同等重要。中国已布局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建成6400余家绿色工厂、490多个绿色工业园区。芝加哥大学空气质量寿命指数 (AQLI) 显示,2014年以来,中国颗粒物污染下降速度全球领先,当前治理重点已转向西部后发城市。
![]()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一些地区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2025年,中国遭遇有记录以来最热夏天,7月前全国329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各地政府依照《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针对脆弱地区和人群制定专门措施;30个“海绵城市”通过改造缓解内涝;1780公里海岸线完成生态修复,红树林面积增至3.03万公顷。
1978年启动的“三北”防护林工程,覆盖中国逾四成国土,迄今完成造林3014万公顷,有效遏制了荒漠化与水土流失。曾经的不毛之地如今盛产苹果、蜜桃、红枣、板栗、杏子等经济作物。远望发展蓝图之余,近察身边细节也能获得启发:北京环岛隔离带中的花圃,正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微观诠释。
中国的绿色发展政策展现了跨越几代人的长期坚守和持续投入,但这份努力需要得到其他国家的行动配合。在当前美国在能源政策方面大踏步倒退,重回化石能源,奉行“美国优先”的背景下,中欧伙伴关系更显重要——唯有携手合作,方能留给后代一个绿色繁荣的家园。
![]()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Authentic credentials"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杜娟 栾瑞英
编辑:张钊
实习生武昕欣亦有贡献
![]()
![]()
中国观察 (China Watch Institute)是中国日报旗下的传播型智库,汇聚全球中国问题研究的意见领袖、政商精英和学界翘楚,建设全球中国议题“朋友圈”;集纳海内外“最强大脑”的权威观点,建成内容具有聚合性、权威性和工具性,传播效果具有穿透性的高端平台和中国议题最权威的风向标。
我们关注的重点议题包括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经济、科技、人口、气候环境、卫生健康、粮农土地等。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机构同我们联系,分享智慧成果,建立合作关系。
投稿/合作:editor@chinawatch.cn
电话:+86-10-64995765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5号
www.chinawatch.cn

好看,请点 [分享] [点赞] [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