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念与原理
1.菌落总数是否代表食品中所有细菌数量?
并非如此。菌落总数是指在特定培养条件下(如需氧环境、特定营养成分、适宜pH值等),单位样品中能够生长的细菌群落数量。按照国家标准方法,在36±1°C、需氧条件下培养48±2小时,只有能在平板计数琼脂上生长的菌落才被计入。因此,厌氧或微需氧菌因条件限制而难以被检测到。
2.CFU与“单个细菌”的区别
CFU(菌落形成单位)与单个细菌数量是有区别的。例如,多个紧密相连的细菌可能共同形成一个可见菌落,此时仅计为1 CFU,但实际可能包含多个细菌个体。CFU表示的是能够形成独立菌落的细菌单位数,而不是细菌的实际数量。
3.菌落总数超标是否意味着食物中毒?
菌落总数超标仅说明食品卫生质量不达标,需要结合致病菌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判断。菌落总数用于评估食品受污染程度和生产过程中的卫生控制水平,为卫生学评价提供依据,但超标并不直接等同于存在致病风险。4.菌落总数超标原因分析
若检测发现菌落总数超标,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排查:
生产环节:若同批次库存产品多次检测均超标,可能是原料污染、操作人员不当或设备清洁不足导致;
储运过程:若同批次其他产品未超标,需检查装卸、运输环节的污染风险;
储存条件:若流通环节多种产品超标,可能是温湿度控制不当,导致微生物滋生。
![]()
二、实验操作要点
1.为何要调整平板计数琼脂的pH值?
大多数细菌在中性环境(pH 7.0±0.2)中生长良好,调整pH值可以确保培养基条件满足微生物生长需求,从而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水产品培养条件差异的原因
未加工水产品(如生鲜鱼类)因其原始菌群多来自低温水域,需采用30±1°C、72±3小时的培养条件;而加工水产品(如腌制鱼)因可能引入常温环境下的微生物,需采用36±1°C、48±2小时的培养条件。
如何确保检测的有效性?
设立空白对照(验证培养基、稀释液、器具的无菌状态);
定期检测实验室空气洁净度,确保环境符合标准。
![]()
三、菌落计数疑难问题处理
1.菌落蔓延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原因:操作不当(如混合不均匀)或样品中含有较强运动性的细菌(如变形杆菌)。
解决方法:
倾注培养基时充分摇匀,避免菌体聚集;
稀释后30分钟内完成倾注,凝固后立即倒置培养;
若存在变形杆菌,可再次覆盖一层薄层培养基以抑制菌落扩散。
2.区分菌落与食品颗粒的方法
同时制备对照平板,放入4°C冰箱冷藏,计数时对比形态差异;
添加0.5% TTC溶液(需谨慎使用):细菌菌落呈红色,食品颗粒无色。注意:TTC可能抑制部分细菌生长,在食品检测中建议谨慎使用。
3.异常现象计数规则
无明确边界的链状菌落,按单个菌落计数
多来源链状菌落,每条链计为1个菌落
半平板片状菌落+半均匀分布,取均匀半区菌落数×2代表总量
说明:以上内容基于现行标准方法及实际操作经验整理,具体操作应严格遵循相关检测规程。
科易猫专注科研服务、设计、检测、咨询,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涉及食品饮料、谷物粮油、动物饲料、养殖种植、生物医药、环境水质、化学化工、化肥土壤等多个领域,涵盖氨基酸检测、蛋白分析等200余项检测项目。
如有需要请后台留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