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周先生,你信中的苦闷,晚晴感同身受。”
“是吗?你一个年轻姑娘,能懂什么叫作坟墓?”
“先生的坟墓,是那座名为‘家’的绍兴老宅吧?”
“先生,娜拉可以走出家庭,你也可以。只要你愿意,晚晴愿意做你走出坟墓后,照进你世界里的第一束光。”
“代价呢?”
“一颗敢于反抗的心,就是我们付给这个旧世界唯一的代价!”
![]()
01
一九一五年的北京,像一头困在城墙里的灰色巨兽,呼吸沉重,暮气弥漫。
时代的新旧更迭,在这座古都的上空撕扯着,风中卷着前清的尘土,也夹杂着几丝西洋传来的油墨气。
对于在教育部担任佥事的周树人来说,这种割裂感,便是他生活的全部。
他有两副面孔,两个名字,两种人生。
白天,他是穿着长衫,在挂着“教育部”牌匾的衙门里,描着红字,干着与内心所想毫无关联的公务的周佥事。
夜晚,他缩回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那间名为“补树书屋”的斗室,就变回了那个真正的自己,那个用“鲁迅”的笔名,在稿纸上投出匕首与投枪的斗士。
这间斗室,既是他的庇护所,也是他的牢笼。
屋里光线昏暗,只有一盏煤油灯,在桌上投下一圈昏黄的光晕。
空气里,永远弥漫着一股旧书、墨锭和南方梅雨季节的潮湿气味。
这味道,和他远在绍兴的那个家,一模一样。
那个家,是母亲鲁瑞用孝道为他建造的另一座更坚固的牢笼。
牢笼里,关着一个他几乎快要记不清面容的女人,他的妻子,朱安。
母亲总在信里说,朱安如何勤劳,如何孝顺,如何替他这个长子,周全着家里的一切。
可于他而言,朱安这个名字,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是一个符号。
她是旧制度的化身,是包办婚姻的产物,是母亲强塞给他的一件“礼物”。
一件他从未拆开过,也永远不想拆开的礼物。
他从未碰过她一根手指,甚至连正眼看她的次数都屈指可数。
在绍兴,她是周家的长媳;在北京,他则是孤身一人的周树人。
他们之间,隔着的不是几百里的路程,而是一个无法跨越的时代。
他以为,他的人生就会这样,在白日的麻木和夜晚的清醒中,被一分为二,直到耗尽。
直到一封来自《新青年》杂志社的信,和一个叫“苏晚晴”的名字,像一颗石子,投进了他死水一般的心湖。
《新青年》是新思潮的阵地,是他灵魂的共鸣之所。
他的文章,那些淬炼着他所有愤怒和思考的文字,在这里找到了家。
负责与他联络的编辑,就是苏晚晴。
她的信,总是用一种带着勃勃生机的笔迹写就。
字里行间,满是对他文字的激赏,和对时局独到的见解。
“鲁迅先生,您笔下的狂人,不是疯子,他是这铁屋子里唯一的呐喊者!”
“先生所言‘救救孩子’,振聋发聩。我们这一代青年,便是要从吃人的礼教中,救出自己的第一代孩子。”
这些信,是唯一能照进“补树书屋”的光。
在无数个寂静的夜晚,鲁迅对着灯火,反复阅读着这些信件,仿佛能透过那一行行清秀的字迹,看到一个鲜活的、燃烧的灵魂。
苏晚晴,这个名字本身,就如同一首诗,带着驱散沉沉暮气的力量。
他开始期待她的来信,甚至在公务的间隙,会不由自主地猜测,下一封信里,她又会提出怎样精妙的观点。
他们的交流,从文稿到时局,从尼采聊到易卜生,思想的火花在薄薄的信纸上空前激烈地碰撞着。
这是一种他从未体验过的感觉,一种被理解、被认可、被平等凝视的慰藉。
终于,在一次信中,苏晚晴大胆地提出了见面的请求。
“鲁迅先生,闻名不如见面。晚晴与同仁,常在琉璃厂集文书局小聚,探讨文坛新动向。不知先生可否拨冗一叙?我等翘首以盼。”
鲁迅捏着信纸的手,微微颤抖。
他感到一阵久违的、混杂着期待与胆怯的紧张。
那个在信中与他精神共舞的灵魂,究竟是什么模样?
02
![]()
约定见面的那天,北京刮着不大不小的风。
鲁迅特意换上了一件浆洗得笔挺的蓝布长衫,对着铜镜,理了理自己标志性的硬朗短发。
镜中的男人,三十四岁,眉宇间刻着与年龄不符的深重愁绪,眼神锐利,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他走到琉璃厂的集文书局,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
书局里光线很暗,充满了旧纸张和尘埃的味道。
他一眼就看到了她。
在一个靠窗的书架旁,一个穿着浅蓝色女学生制服的年轻女子,正踮起脚尖,试图去取高处的一本书。
她梳着齐耳的短发,侧脸的轮廓在从窗户透进来的光线下,显得格外明晰动人。
仿佛感应到了他的目光,她转过头来。
四目相对。
她的眼睛很亮,像含着两颗星星,闪烁着聪慧与好奇。
“您是……鲁迅先生?”她先开了口,声音清脆,带着一丝不确定。
鲁迅点了点头,喉咙有些发干:“我是周树人。你是苏晚晴小姐?”
苏晚晴笑了,露出一对浅浅的梨涡:“先生叫我晚晴就好。”
她比他想象中,更年轻,更有活力。
现实中的她,比信中那个聪慧的灵魂,多了一份灵动的血肉。
那天下午,他们没有去见编辑部的同仁,而是在书局里聊了整整两个时辰。
苏晚晴的见识与胆识,都让鲁迅暗暗心惊。
她不仅读过他所有的文章,还能清晰地指出其中他最想表达,却又最隐晦的内核。
“先生的文章,像一把手术刀,看似在解剖别人,实则是在解剖整个社会的病灶,甚至……”她顿了顿,直视着他的眼睛,“甚至在解剖先生自己。”
这句话,像一道电流,击中了鲁迅的心脏。
从未有人,能如此精准地看穿他文字背后,那层层包裹的孤绝与痛苦。
从那天起,他们的关系,从笔友,迅速升温。
他们开始频繁见面,地点从书店,到茶馆,再到中央公园的草坪上。
他们并肩走在护城河边,看衰柳拂水,谈论着文学的未来,民族的出路。
苏晚晴会毫无顾忌地开怀大笑,会激动地挥舞手臂与他辩论,会安静地听他讲述童年在百草园的往事。
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首反抗旧世界的诗。
看着她充满生命力的脸庞,鲁迅第一次感觉到了“爱情”的滋味。
这是一种陌生的、炙热的、让他感到恐慌,却又无比渴望的情感。
他压抑了三十多年的情感火山,有了即将喷发的迹象。
而真正点燃导火索的,是易卜生的戏剧《娜拉》。
《新青年》全文刊登了这部惊世骇俗的作品,立刻在北京城的知识界,引发了剧烈的震荡。
一个女人,竟然敢于反抗丈夫,走出家庭!
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不可思议的。
编辑部为此专门开了一场讨论会,气氛热烈。
有人赞扬娜拉的勇气,有人担忧她出走后的生计。
一个留着长辫子的老先生摇头晃脑地说:“娜拉走后,除了堕落,别无他路。”
这话引起了许多人的附和。
就在此时,一直安静旁听的苏晚晴,突然站了起来。
屋子里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她的身上。
她没有看那些老先生,而是将目光灼灼地投向了角落里的鲁迅。
“娜拉走后,可以不回来!”她的声音不大,但异常坚定,“只要她有爱,有勇气,有志同道合的伴侣!她走出的是一个虚伪的、将她视为玩偶的家,去迎接的,是一个真正能实现她自我价值的新世界!”
这番话,掷地有声,让整个屋子都安静了下来。
与其说,这是在评论娜拉。
不如说,这是她对鲁迅的公开表白和鼓励。
鲁迅的心,被狠狠地撞了一下。
他看到苏晚晴的眼中,充满了对他的期许和信任。
那个眼神在告诉他:你也可以成为娜拉,走出你的牢笼,我会陪着你。
三十四年来,他第一次,生出了要为自己“活一次”的冲动。
那晚,他失眠了。
苏晚晴的话,像一颗火种,在他心里燃起了熊熊大火。
“志同道合的伴侣……”他反复咀嚼着这几个字。
一边是苏晚晴鲜活明媚的笑脸,代表着新生、爱情和自由。
一边是朱安模糊不清的面容,代表着麻木、责任和一座永远走不出的坟墓。
![]()
他还要在这坟墓里,埋葬自己多久?
他是一个启蒙者,用笔唤醒国人反抗的精神。
可他自己,却是一个被封建婚姻捆绑得最彻底的懦夫。
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讽刺!
不,他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为了自己,也为了苏晚晴,他必须做出选择。
在苏晚晴的鼓舞和新思想的冲击下,鲁迅做出了他人生中最大胆的决定。
他要离婚!
这个念头一旦产生,便再也无法遏制。
他回到会馆,在桌前坐下,铺开信纸,却迟迟无法落笔。
他要怎么跟母亲说?
那个一手操办了他婚事,并将朱安视为完美儿媳的、强势的母亲。
他几乎可以想象到母亲接到信后,会是如何的雷霆之怒。
可是,他已经没有退路了。
他彻夜未眠,反复斟酌,写了一封长信给远在绍兴的母亲。
他不敢直接提“离婚”这两个大逆不道的字眼。
信中,他只是委婉地表达了自己与朱安“性情不合,有夫妻之名,无夫妻之实”。
他细数了自己多年的苦闷,说这样的婚姻,对双方都是一种无尽的折磨和耽误。
他恳请母亲能够“体谅儿子的苦楚”,让他从这名存实亡的枷锁中解脱出来。
在信的末尾,他提出了自己的方案。
他愿意将自己所有的薪俸,都悉数寄回老家,用来供养母亲和朱安的生活,保证她们衣食无忧。
他只求能与朱安解除婚约,让她也能另寻良配,获得真正的幸福。
他将信小心地折好,装进信封,写下那个熟悉的地址时,感觉自己像一个即将奔赴刑场的囚徒。
做完这一切,他又拿出另一张信纸,给朱安也写了一封信。
这是他第一次,主动给她写信。
03
信的内容很简单,几乎是把给母亲的信,用更平和的语气复述了一遍。
他称呼她为“朱安女士”,结尾的落款是“周树人”。
他告诉她,他遇到了一个可以与他共鸣的灵魂,他想成全这份感情,也希望她能成全。
他希望她能理解,这是对他们两个人都好的解脱。
将两封信一同投进邮筒的那一刻,鲁迅感到一阵虚脱。
但他心里,却也升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轻松。
他终于迈出了第一步。
他将这件事告诉了苏晚晴。
苏晚晴紧紧握住他的手,眼中闪着泪光:“树人,你做到了。你比我想象的,还要勇敢。”
“我只是,不想再欺骗自己,也不想再耽误你了。”鲁迅看着她,认真地说。
那之后,便开始了焦灼而又甜蜜的等待。
鲁迅预想过无数种可能的结果。
母亲的咒骂,或是朱安的哭闹。
他甚至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如果母亲不同意,他就从教育部辞职,与家庭彻底断绝关系,带着苏晚晴去一个没人认识他们的地方。
苏晚晴每天都会来“补树书屋”看他,给他带来自制的点心,或是新出版的书刊。
她的存在,给了他巨大的安慰和勇气。
他们甚至开始规划起了未来。
他们要租一个小院子,院子里要种满花草。
他要有一间朝南的大书房,她就在一旁为他研墨,整理文稿。
那段日子,是鲁迅三十四年人生里,唯一的亮色。
他感到自己真正地“活”了过来。
半个月后,一封来自绍兴的回信,终于摆在了鲁ട്ട迅的书桌上。
是邮差在清晨送来的。
鲁迅看到那个熟悉的黄褐色信封时,心脏猛地一缩。
他拿起信,手指因为紧张而有些冰凉。
让他感到意外的是,信封上的字迹,并非他所熟悉的、母亲请人代笔的厚重字体。
那是一笔清秀端正的小楷,一笔一划,干净利落。
是朱安的笔迹。
她竟然会写字?还会写得这样好?
鲁迅的心头,猛地一沉。
一种莫名的不安,笼罩了他。
一个沉默顺从的、目不识丁的旧式妇女,和一个能写出这样一手好字的女人,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
前者,尚可以用“愚昧”来让她顺从;而后者,则意味着她有自己的思想。
他做好了迎接一场暴风雨的准备,深吸一口气,拆开了信封。
里面只有薄薄的一张信纸。
他展开信纸。
信的内容很短,甚至可以说是恭顺。
通篇都是平淡的、近乎自我牺牲的言语,没有一丝一毫的哭诉、咒骂,更没有威胁。
鲁迅快速地扫视着。
然而,就是这封看似波澜不惊的信,当他的目光触及信纸末尾,那另起一行,用更小字迹写就的短短附言时,瞬间僵在了原地。
他手中的信纸“哗”地一声,如同一只断了翅膀的蝴蝶,飘落在地。
他的脸色,在一刹那间,由激动的红色,转为震惊的煞白,再由煞白,转为一种毫无血色的死灰。
他踉跄着向后退了两步,沉重的身体撞翻了身后的太师椅,发出一声刺耳的巨响。
他却毫无所觉,口中只是无意识地、反复地喃喃自语:“不可能……这绝对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