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总觉得赚钱这事儿,就像在手机上抢限量优惠券,眼瞅着别人手速快的一抢一个准,自己蹲点半小时,最后只抢到个 “谢谢参与”。
最惨的时候,我对着银行卡余额发呆,连点外卖都得算着满减凑单,心想 “为啥别人赚钱跟喝水似的轻松,我赚钱就跟徒手拧瓶盖似的,使出吃奶的劲儿还拧不开”?
直到去年冬天,我在朋友家翻到本稻盛和夫的《活法》,本来是想蹭暖气时打发时间,结果越读越上头,合上书的那一刻,突然有种 “哦!原来我之前是在沙漠里找游泳池,方向全错了” 的顿悟感。
后来照着书里的逻辑试着调整,没半年,不仅副业收入翻了倍,连主业都拿到了晋升,原来 “开窍” 不是突然学会了什么赚钱秘籍,而是打破了那些从小听到大的 “常识误区”,赚钱这事儿,反而变得顺理成章。
![]()
误区一:“先定赚钱目标,再找路径”?错!把 “事” 做透,钱会主动找上门
我以前特信奉 “目标导向”,每年年初都要在笔记本上写 “今年赚 50 万”,然后拆解成 “每月赚 4.2 万”“每周赚 1 万”,接着满世界找能实现这个目标的项目:听说直播带货赚钱,就买设备学话术,结果播了半个月,观众最多的时候只有 3 个人,还都是我妈和我姨。
又听说做知识付费能变现,就熬夜做 PPT,结果课程上架后,只卖出去 3 份,其中两份还是朋友碍于面子买的。
那段时间我特焦虑,觉得自己是不是没赚钱的命,直到读稻盛和夫说的 “不要把赚钱当成目标,要把‘做好事’当成目标,赚钱只是做好事的必然结果”,才突然惊醒,我之前根本不是在 “做事”,而是在 “算钱”,就像想煮一锅粥,却先把碗摆好,盯着碗算 “这碗能装多少粥”,忘了得先去买米、生火。
后来我换了个思路,从自己擅长的写作入手,不再想 “这篇文章能赚多少钱”,而是琢磨 “读者看这篇文章能得到什么”。
比如之前写职场文,总想着 “怎么蹭热点涨阅读量”,结果文章写得浮于表面,读者评论都说 “没干货”;后来我开始蹲职场论坛,看大家真正纠结的问题,“同事甩锅怎么办”“领导画饼怎么应对”,然后结合自己的经历,把解决方法拆成 “3 个步骤”“2 个注意点”,甚至会写 “我当时踩过的坑”。
没想到,这样的文章发出去,阅读量反而比之前高了两倍,还有公司找我约稿写员工手册,一单就是 5000 块。
更意外的是,有个读者看了我的文章,觉得我逻辑清晰,推荐我去做企业内训,现在每月固定有两场内训,一场就能赚 8000 块。
这让我想起稻盛和夫刚创办京瓷时的事儿。
当时他根本没想 “京瓷要赚多少钱”,而是满脑子 “怎么做出比别人更好的陶瓷”。
有次为了研发一种特殊陶瓷材料,他带着团队在实验室里熬了三个多月,每天睡在地板上,反复调整配方,最后终于成功。
结果这种材料被索尼看中,大量订单找上门,京瓷才慢慢做大。
稻盛和夫后来在书里说:“钱是‘副产品’,就像你种果树,专注于浇水、施肥、剪枝,果子熟了自然会掉下来;如果你天天盯着树盼果子,反而会忽略养护,最后连叶子都掉光。”
反观身边那些总喊着 “想赚钱却赚不到” 的人,大多都犯了和我之前一样的错:把 “赚多少钱” 当成起点,而不是 “把事做好” 的终点。
![]()
比如我邻居小王,去年想开奶茶店,一开始就算 “每天卖 200 杯就能回本”,然后匆匆租了店、进了设备,却没研究过 “奶茶的甜度怎么调才顺口”“顾客更喜欢什么包装”,结果开业一个月,每天只卖出去 30 多杯,最后只能转让店铺,亏了好几万。
其实赚钱就像追姑娘,你天天盯着 “怎么让她答应做你女朋友”,反而会紧张得语无伦次;但你要是专注于 “怎么让自己变得有趣、靠谱”,比如陪她聊她喜欢的话题、在她需要时帮忙,她反而会主动靠近你,钱也是一样,你越追着它跑,它跑得越快;你把事做好,它反而会主动来找你。
误区二:“没资源没人脉,赚不到大钱”?扯!“微小优势” 做到极致,比资源更管用
我以前总羡慕那些 “有背景” 的人,觉得他们赚钱是 “自带 Buff”。
比如我大学同学小李,他爸是做建材生意的,小李毕业就开了家建材店,我当时就想 “他要是没他爸,肯定也赚不到钱”。
直到后来我去他店里帮忙,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每天早上 6 点,他就去工地跟工人聊天,问他们 “哪种水泥好用”“哪种瓷砖贴起来省事”;晚上关店后,还会对着账本琢磨 “哪些产品卖得好,下次多进点”“哪些产品积压了,怎么搞活动清库存”。
有次一个客户要特殊规格的瓷砖,市场上很难找到,小李跑了三个城市的建材市场,终于找到了,还自己开车送过去,没收一分钱运费。
后来那个客户成了他的老客户,还介绍了好几个工地的单子给他。
这让我想起稻盛和夫说的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口中的 “资源”“人脉”,根本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靠 “把小事做到极致” 慢慢积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