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称:中国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国淘汰4000年的东西他们还在用。
前两天看到个评价传过来,说中国不怎么可怕,真正让人想不透的点在这儿,我们早就放下的器物,他们那边现在还摆在柜子里供着,听上去像段子,掰开揉碎一看,是真事。
青海宗日遗址那边,考古队下铲,挖出一摞骨制餐具,刀叉勺成套摆着,年代一测,往前推五千年,起初有人怀疑是不是外头传进来的玩意,做了鉴定,出土环境对得上,工艺痕迹也对得上,自己人造的没跑。
那么一条线就顺了,西餐桌上那一整套,咱这边远古就试过,用过一阵,后来收了手,主动从餐桌上撤下。
为啥撤,饭桌上的事不绕弯,早期种植起来了,黄河流域种稻种麦,碗里多是饭和面,叉子扎不住饭粒,面条更难收拾,那种靠转的吃法在这边不合用,祖先看一圈,拿起两根小木棍,夹一下就行。
这东西轻,手指顺,夹饭夹菜夹豆腐,湿的干的一视同仁,用完一洗就清,家里老小拿起来都能用,传着传着就留下了。
往下看出土记录,商代墓里成组的青铜筷子躺着,贵族层面的礼制也带着它,到宋人家桌子更讲究,小碗小碟摆开,夹菜分一分,蘸料点一口,长幼有序,吃法稳稳地立住了。
另一路是欧洲那头,晚了好些年才把叉子往桌上摆,最开头也不顺利,有公主嫁去威尼斯,带去叉子,教士不认可,话说得很直,身边的贵族却觉得新鲜,学着用,用着用着成了身份标记,谁用谁显得不一样,慢慢往下传。
两边走法不一样,咱这边从手上感觉出发,顺手就留,不顺手就换,他们那边从上层往下落,先有圈子里的人撑着,时间一长才铺开。
现在去西方的博物馆转一圈,还能看到几千年前的骨叉被摆在玻璃柜里,被当成研究文明的标本,我们祖先试过又搁下的器物,今天换了地方继续被观察,这不是笑料,是摆在面前的事实。
饭桌摆法背后带着生活习惯,一家人围桌坐,盘子在中间转,谁夹到谁的菜,大家心里都亮,热气往上冒的是熟悉感和靠得近,人家那边常见的是一人一盘,动刀动叉,各自把自己的那份解决,空间留得足,边界清楚。
拿食材来说也能看出来,刀叉处理大块肉更顺手,牛羊肉为主的餐桌需要切割,块头下来,入口合适,咱这边一锅一锅地炒炖蒸,起锅前就切好,端上来夹一下就入口,连肉也被切进菜里,一筷夹到的就是一口的量。
并不是造不出刀叉,也不是没见识,很早就上手试过,合不合适,餐桌自己给出答案,不合适就换回筷子,今天走到全球化的餐厅里,刀叉筷子都在同一张桌子上待着,怎么用看菜看手感,回到家那双筷子里,装着几千年积出来的取舍经验。
去欧洲吃饭,墙上柜里常会摆几件古代餐具,样子与青海宗日那批骨叉贴得很近,这不是碰巧,路径相通,形制又容易复现,我们的人早就做过、用过、再放回去,他们的人正在延续和展示。
那句评价也就有了落点,外头看中国的时候,目光不必只盯着高铁和芯片这些大物件,桌上这根筷子反倒能看出深处的东西,别人现在热衷的器物,我们很早经历过全流程,试、选、留、弃,都走过一遍,有时候走得早并不喧哗,等另一个人绕回来,又会以为自己是第一个。
西餐看着程序多,刀在左,叉在右,每一步清清楚楚,筷子看着简单,伸手夹走就完事,省掉的不是礼貌,而是让位给了人与人之间的配合感,一双筷子,一张圆桌,围着转的是和气,是节奏,是把彼此照应进来的默契。
文化自信不在口号上挂着两句,关键是知道东西从哪来,凭什么留下来,怎么继续用,五千年的路不是拿来炫耀,而是在理解之后点点头,心里明白,祖先手里有门道,这门道就躺在日常里,抬手就能摸到。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