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一妻多夫”该如何生活?妻子苦不堪言:晚上和兄弟在一起,一点都不幸福。
深夜,风从雪山吹下来,屋外的松木门吱嘎作响,她躺在木制床板上,身边男人的鼾声粗重,像锯木一样,把她的思绪搅得支离破碎。
她睁着眼,盯着屋顶那根裂开的横梁,心里在默默数着:今晚是谁?明天又轮到谁?
她不想回头看他,不是因为恨,而是早已无感。
她的婚姻,不属于爱情,也不属于选择,她是他们兄弟三人的“共同妻子”,她是这个家的“大嫂”“小妹”“母亲”——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床铺上,扮演不同的角色。
她的名字,无人记得,整个村子的人都叫她:“他们家的女人”。
这是尼泊尔西北部胡姆拉和木斯塘地区的现实。
在这些偏远、高海拔、资源匮乏的山区,“一妻多夫”制并非传说,而是至今仍在延续的婚姻形式。
在这里,兄弟共娶一妻,是一种“集体生存策略”,家族财产不能分,劳动力不能散。
兄弟们娶一个女人,意味着家产不被拆分,劳力可以集中。对他们而言,这样的制度,是生活的必要安排。
在2021年尼泊尔国家人口与住房普查中,虽然官方并未承认此类制度的合法性,但联合国人口基金(UNFPA)曾在早前的报告中指出,在部分偏远地区,“一妻多夫”依然有存在的土壤。
尤其是海拔超过3500米的村落,基础设施落后,教育缺席,女性权益几乎为零。
在这些地方,结婚不是为了爱,是为了“保命”。
她第一次踏进这个家,是在16岁那年,母亲用一匹毛驴、两条羊腿和一把铁锅,把她“换”进了丈夫家。
那时候她不懂什么是“丈夫的兄弟”,长子迎娶她,但从第一晚起,婆婆就告诉她:“你要对这个家好,也要对他们兄弟好。”
她不明白“好”是什么意思,直到三天后,另一个男人走进她的房间,她想反抗,但想到娘家还在等着他们送去下一季的青稞,她忍住了。
这种现象,持续了十几年。
白天,她是这个家的“长媳”,在田地里弯腰割麦,背着孩子上山砍柴,煮饭、喂猪、洗衣。
晚上,她是“轮班妻子”,兄弟三人按年龄轮流与她同房,谁的轮到谁,婆婆用门口挂的围巾颜色作为暗号。
她没有话语权,只有服从。
有一次她病了,发高烧,浑身发抖,她以为可以歇一晚,但那天晚上,二弟还是推门进来了。
她没说话,只是闭着眼,眼泪从眼角滑进枕头,第二天,婆婆责怪她:“你这样不中用,怎么养得起这个家?”
她有三个孩子,没人知道他们的生父是谁,村里的人都默认,长子就是“父亲”,其他人是“叔叔”,但也是“爸爸”。
村里有过一个女人逃走了,她跑到了县里的工地,当了清洁工。
一个月后,她的丈夫们骑马去找她,把她拖回村子,当着全村人的面打了她,从此再没人逃了。她也不敢想。
“离开”这个词,看似简单,可在这些地方,女人离开家,就等于离开生存。
她没有学历、没有钱、没有技能,只有一口能煮饭的锅和一双干裂的手,她曾想过死,但想到孩子,她不忍。
每年村里来了更多调查员、记者、外国志愿者,他们拍照、采访、写文章、做纪录片。
她也被拍过,她坐在牛棚旁,低着头,像极了电影里的“传统女性”。
有人说她是文化的“承载者”,可她不信这种话,文化不是让人流泪的理由。
她有情绪、痛苦、渴望,她幻想过,如果能重来一次,她想去镇上的学校上学,哪怕只会写自己的名字;她想开一家卖茶的小店,早上给人煮奶茶,晚上一个人睡觉。
不是和谁“轮流”,是一个人。
在过去十年中,随着教育的渗透、道路的修建和互联网的普及,这种婚姻模式正在一点点被质疑。
年轻人开始外出打工,带回了新的观念,有的兄弟开始各自成家,一些村庄出现了反对“一妻多夫”的声音,可真正离开制度的女性,依旧少得可怜。
她的女儿今年13岁,她害怕,害怕她也会像自己一样,在某个夏天被“嫁”出去,然后走进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家。
她偷偷地教女儿写字,每天晚上,她在火塘边拿出一块黑板,教她写自己的名字。
在外人看来,这种婚姻制度是“文化奇观”,是“原始智慧”,可在她眼里,它是牢笼,是不断重复的梦魇。
“文化”不该成为压迫的借口,真正的文化,是让人活得像个人,而不是活成工具。
在这些还存在“一妻多夫”制度的村落,每一位被困在其中的女性,都值得被看见。
她们不该只是“家族的纽带”,不该只是“土地继承的工具”,她们是人,是母亲,是姑娘,是妻子,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愿望的个体。
她说:“如果有机会,我想一个人住。有一扇可以锁的门,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不用看谁的脸色,也不用算谁的日期。”
那一刻,她不是他们的女人,是她自己。
未来的路可能还很长,但她和她女儿的名字,已经写在了黑板上,只要她们不忘,那一天,就不会太远。
信息来源:央视网——五兄弟共“侍”一妻 “男后宫”实行轮班制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