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小看佛像前的香炉!上香时按这3个步骤做,心愿或会悄悄成真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楞严经》《法华经》《普贤行愿品》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寺院里,佛像前的香炉终年烟雾缭绕,那袅袅升起的香烟,承载着多少人的心愿?有人说上香灵验,有人却说只是自我安慰。同样是三炷香,为何有人心想事成,有人却始终不得如愿?

这看似简单的焚香供养,在佛门中却大有讲究。《法华经》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连散乱心礼佛尚且功德无量,那专心致志的上香供养,岂不是更加殊胜?

香炉虽小,却蕴含着深刻的修行法门。唐代百丈禅师曾说过一句话,让无数人恍然大悟。他说的到底是什么?上香时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让那些藏在心底的愿望,悄悄在因缘际会中成真?

这件事,还得从一位老禅师的点化说起。



宋代淳熙年间,江南有座清凉寺,寺中住持名叫慧明禅师。这位禅师年过花甲,修行数十载,对佛法的领悟已臻化境。他不爱讲高深的佛理,却最善于从日常小事中点化众生。

这年春天,一个年轻书生来到清凉寺。书生姓陆,是附近县城里的秀才,即将进京赶考。他听说慧明禅师修为高深,特地赶来上香祈愿,希望能金榜题名。

清晨的寺院里,香烟缭绕。陆秀才在佛像前虔诚地跪下,从香炉旁取了三炷香,在油灯上点燃,双手举过头顶,口中默念着心愿。他的动作娴熟,显然不是第一次上香。念完之后,他将香插入香炉,又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

做完这一切,陆秀才起身准备离开,却发现慧明禅师不知何时站在了一旁,正含笑看着他。

"禅师。"陆秀才赶忙行礼。

慧明禅师点点头,问道:"施主是来上香祈愿的?"

"正是。学生即将进京赶考,特来祈求佛祖保佑,能够金榜题名。"

"那你可知道,自己刚才上香,有三处不对?"

陆秀才一愣,低头看看香炉,又看看佛像,满脸疑惑:"学生自幼跟随母亲礼佛,这上香的规矩早已烂熟于心。三炷清香,虔诚礼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

慧明禅师笑而不语,只是指了指香炉。

香炉里插满了密密麻麻的香,有的已经燃尽,有的还在燃烧,烟雾缭绕中带着呛人的味道。陆秀才看了半天,还是摇头:"学生愚钝,实在看不出什么不妥。"

"那老衲问你,你刚才上香前,可曾洗手?"

"这……"陆秀才想了想,"学生一早起来赶路,确实忘了洗手。"

"那你点香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

"自然是在想着金榜题名的事。"

"插香的时候呢?"

"还是在想着考试的事。学生听说京城的考官最重文采,学生这些日子一直在背诵名家文章,只盼着能……"

慧明禅师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你看,这就是三处不对了。"

陆秀才更加糊涂了:"禅师此言何意?学生上香就是为了祈愿考试顺利,心里想着考试的事,这有什么不对?"

慧明禅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走到佛像前,从香炉旁取出三炷香。他的动作很慢,每一个细节都透着庄严。只见他先在佛前净手台处捧起清水,仔细地洗了双手,然后才拈起那三炷香。

"你看。"慧明禅师轻声说道,"上香的第一步,是净手。"

"可是学生也上了香啊,手脏不脏有那么重要吗?"陆秀才小声嘀咕。

"手上的尘土容易洗,心中的尘垢却难清啊。"慧明禅师说着,在油灯上点燃了香,"净手不只是洗去手上的污秽,更是要在这个过程中,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你刚才一路想着考试,心中全是功名,手虽举香,心已飞远,这样的上香,如何能灵验?"

陆秀才若有所思。



慧明禅师继续说道:"《维摩诘经》中讲,'心净则佛土净'。不是你手里拿着香,佛祖就会保佑你。上香供养,供的是什么?不是这三炷香,而是一颗清净的心。"

他双手捧香,举到眉间,闭上眼睛。陆秀才看到,禅师的脸上露出安详的神情,整个人仿佛与周围融为一体。那一刻的寂静,让陆秀才也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

良久,慧明禅师睁开眼睛,将香插入炉中。他转身对陆秀才说:"你看到了吗?这是第二步——观想。"

"观想?"

"上香不是做个形式就完了。当你手捧香的时候,要在心中观想,这香烟袅袅上升,能够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普贤行愿品》说,'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你这三炷香,通过观想,可以化作无量香云,遍满虚空,供养无量诸佛。"

陆秀才听得入迷:"原来上香还有这样的讲究。"

"这不是讲究,是修行。"慧明禅师纠正道,"你想想,如果只是机械地点香插香,心里却想着别的事情,这和没上有什么区别?心不在焉的供养,如何能感得佛菩萨的加持?"

他顿了顿,接着说:"上香时的观想,能够让你的心专注在当下,不被杂念牵扯。只有心专注了,你的愿望才能真正地发出去。不然,就像你刚才那样,口里说着祈愿,心里却乱糟糟的,这愿望怎么可能实现?"

陆秀才恭敬地问:"那第三步呢?"

慧明禅师看着他,目光深邃:"第三步,才是最关键的。"

正说到这里,寺院的钟声响起,有香客来访。慧明禅师对陆秀才说:"你在这里等我,午后我再来与你细说。"

说完,禅师转身离去。陆秀才看着佛像前的香炉,回想着刚才禅师的话,心中若有所悟,却又觉得还差一层纸没有捅破。

到了午后,慧明禅师处理完寺中事务,又回到大殿。陆秀才早已等候多时。

"施主,你在等老衲讲第三步?"慧明禅师笑道。

"正是。学生听了禅师的教诲,这一上午都在思考。净手是为了让心清净,观想是为了让心专注,这两点学生已经明白了。学生也试着照做,确实感觉与之前不同。但这第三步……"

"第三步,是回向。"慧明禅师坐了下来,"不过在讲这第三步之前,老衲要先问你几个问题。"

"禅师请讲。"

"你今天来上香,是为了什么?"

"为了金榜题名。"

"如果你中了举,得了功名,然后呢?"

陆秀才想了想:"那自然是光耀门楣,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再然后呢?"

"再然后……"陆秀才犹豫了一下,"学生会努力做个好官,为百姓做些实事。"

慧明禅师点点头:"你的想法很好。不过,你有没有想过,如果这次你没考中,是不是就没有机会报答父母,没有机会为百姓做事了?"

这个问题让陆秀才一时语塞。

"老衲再问你,假如佛祖保佑你金榜题名了,那没有中举的其他考生怎么办?他们也来上香祈愿,佛祖是保佑你还是保佑他们?"

陆秀才沉默了。他从没想过这个问题。

慧明禅师继续说道:"你知道,为什么有些人上香很灵验,有些人却不灵验吗?不是佛祖有偏心,而是因为他们的愿望不同。"

"愿望还有不同?"

"当然不同。有人上香,心里想的是'我要发财''我要升官''我要怎样怎样',这样的愿望,全是为了自己。佛门讲因果,你种什么因,得什么果。你只为自己着想,这因就小;你为众生着想,这因就大。因大,果自然就大。"

陆秀才若有所思。

慧明禅师站起身,走到佛像前,双手合十:"《普贤行愿品》中说,'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你看,普贤菩萨发的是什么愿?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利乐一切众生界'。"

他转身看着陆秀才:"上香的第三步,就是发愿回向。上完香之后,不要只想着自己的愿望,而要把这份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比如你想金榜题名,可以发愿:'愿我金榜题名,能够利益更多的人。愿一切有情众生,都能离苦得乐。'这样的发愿,把小我融入大我,你的愿望反而更容易实现。"

"为什么会这样?"陆秀才不解。

"因为心量大了,福报就大了。佛法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当你只想着自己的时候,你的心量就只有这么大。当你想着众生的时候,你的心量就无限大了。心量大,能量就大,感召的力量自然也就大。"

慧明禅师顿了顿,接着说:"而且,发愿回向还有一个妙处。当你把功德回向给众生的时候,你的执着就会放下一些。执着越重,愿望越难实现。你看那些拼命祈求却总是不灵验的人,往往是因为他们太执着了,反而把自己困住了。"

陆秀才恍然大悟:"学生明白了。上香不是交易,不是说我上了香,佛祖就必须保佑我。上香是一种修行,通过净手、观想、回向这三个步骤,让自己的心清净、专注、宽广,这样的心态,自然能感召善缘。"

"孺子可教。"慧明禅师欣慰地笑了,"上香的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香烟终会散去,但你的心念却会一直存在。心正了,路就正了;心善了,缘就善了。"



陆秀才听完,又重新来到佛像前。这一次,他按照慧明禅师教的方法,先净手让心静下来,然后虔诚地点香、观想,最后双手合十,默默地发愿回向。

做完这一切,他觉得心中前所未有的平静。那种急切地想要得到什么的焦虑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笃定和安宁。

临别时,陆秀才问了最后一个问题:"禅师,学生还有一事不明。按照您说的方法上香,心愿就一定能实现吗?"

慧明禅师微微一笑:"你这个问题,问到根本了。"

他看着陆秀才,眼神中带着深意:"上香能不能让愿望实现,关键还在于一个字。这个字,是整个上香法门的核心,也是佛法的精髓所在。可惜现在天色不早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