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飞行员心中的“定海神针”,只要他签过字的战机,就能放心起飞。
他是部队宁愿两改编制,也要留下的“宝贝”,曾让外国专家竖起大拇指。
他叫芮银超,一位用30年书写传奇的“兵王”。
![]()
1970年,芮银超出生在江苏灌南,一个普通农家。家里开着个小饭店,父母指望他将来接班,过上安稳日子。
可这个年轻人心里装着更大的世界。他一门心思只想当兵,觉得穿上军装,保家卫国,那才叫踏实。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打击不断。
1986年,他第一次报名,体检时,因为身上干农活留下的划痕,被误认为有皮肤病,刷下来了。
他没放弃,第二年接着报,这次体检过了,但当地当兵名额太少,又没轮上。接连两次失败,换别人可能就认命了。但芮银超偏不。
![]()
1988年,他第三次站到了征兵处,这次,他终于如愿以偿。1989年3月,他踏入了成都军区某陆航团,成为一名机务兵。
刚进部队,现实又给他上了一课。新兵训练结束,他被分去修直升机。这和他想象中扛枪冲锋的场景完全不一样。
天天面对的是冰冷的零件、复杂的电路图和天书般的英文资料。只有初中文化的他,第一次感到了迷茫。
怎么办?学!白天,他寸步不离地跟着老兵,看他们怎么操作,问无数个为什么。晚上,别人休息了,他还在灯下啃书本、记笔记。液压系统、电气元件……这些陌生的名词,被他一点点拆解、消化。他心里憋着一股劲。
![]()
别人花一小时,他就花三小时。几年下来,他硬是掌握了上千个零部件的功能和原理。光靠理论还不够,他蒙上眼睛,用手去摸每一个零件,直到光凭触感就能准确识别。他说,战时维修,可能没有灯光。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00年。
部队花重金引进了,6架新型武装直升机。没多久,其中4架在试飞时,出现严重抖动。
生产方派来的外国专家,折腾了2个星期,最后摊手说,这是设计缺陷,没办法解决。一时间,气氛凝重。巨额资金买来的装备,难道就这么成了摆设?
![]()
就在这时,芮银超站了出来,他仔细研究了故障现象,提出了不同看法。“如果是设计问题,为什么6架里只有4架出问题?”他请求领导给他一个机会。
在众人怀疑的目光中,他从液压舵机入手,一步步检测、分析。最终,他精准定位了故障点——是舵机的密封圈出了问题。
更换部件后,战机轰鸣着冲上蓝天,平稳自如,现场爆发出欢呼。那位曾经傲慢的外国专家,也由衷地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这一战,让“芮银超”三个字彻底响了。飞行员们送他一个外号——“特设一号”。
![]()
类似的传奇不断上演。2001年夏天,重庆某地,一架直升机尾部异常抖动,反复检查找不到原因。
当时气温接近40度,狭窄的尾梁舱里更是像个蒸笼。芮银超二话不说,钻了进去。空间太小,他只能蜷缩着身体,用手一寸寸地摸索。
汗水迷了眼睛,衣服早已湿透。近2个小时后,他终于找到了松动的连接件。故障排除时,他几乎虚脱,是被战友们拖出来的。
2002年,部队引进高原机型,需要在西藏组装。他主动请缨,承担了最复杂的部分。高原缺氧,动不动就心慌气短。他咬着牙,带领团队提前完成任务。
![]()
外国专家惊讶地问他:“您是哪个专家团的?”
他平静地回答:“我就是个普通兵。”对方连连竖起大拇指,佩服的五体投地。
就这样,他从一个“小学徒”变成了“兵专家”。
当兵30年,他掌握了500多种故障诊断方法,排除了700多起重大隐患,保障了2000多个飞行场次,从未发生过任何安全事故。
更可贵的是,他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了下去。45万字的工作笔记,成了部队的宝贝教材。他带出了400多个徒弟,其中33人成了技术骨干。
![]()
2004年,他服役期满15年,按照当时的制度,他该退伍了。
消息传开,一家航空公司立刻找上门来,开出年薪40万,请他当技术顾问。
40万,在当年简直是天文数字,对他这个农村出来的兵来说,足以让全家过上完全不同的生活。
没有人会责怪他选择离开,他甚至已经整理好了所有的笔记,准备作为临别礼物交给部队。
但事情出现了转机。
专家们评审了他的笔记后,震惊了。
里面记录的经验太宝贵,太全面了,简直就是一部活的直升机维修百科全书。
这样的宝贝,部队怎么能放走?
![]()
很快,一个罕见的决定下来了:部队连续召开2次专题会议,专门为他修改了特设专业士官编制,设立了高级岗位。他被破格留用,晋升为五期士官。
一边是唾手可得的优渥生活,一边是清苦却热爱的军旅,他几乎没有犹豫,他说:“在部队干得踏实。”简单的几个字,重如千钧。
留下来,他更加拼命。
2005年10月,部队在云南组织大规模演习,他负责几十架直升机的维护保障。
![]()
就在这时,家里传来噩耗:父亲病逝了。
领导让他立刻回去,他看着紧张的演习任务,强忍悲痛,摇了摇头。
“等任务结束吧。”他对着家乡的方向,默默磕了3个头,自古忠孝难两全,他选择了先尽忠,后尽孝。
2013年4月19日晚上,一架飞机在保养时发现异常,他一直检修到凌晨3点,直到故障灯彻底熄灭。
第二天早上8点02分,四川芦山发生7.0级地震,部队紧急出动救援,而担任领航任务的,正是他昨晚修好的那架直升机。
![]()
当战机呼啸着奔赴灾区时,所有人才明白,他昨夜的通宵达旦,意味着什么。
他荣立过二等功、三等功,拿遍了全军几乎所有专业技术人才能获得的荣誉。
2019年,他光荣退役,结束了整整30年的军旅生涯,但“兵王”的精神永远留在了部队。他带出的400多个徒弟,已成为技术骨干。他的45万字笔记,成了部队的宝贵教材……
回望芮银超的30年,他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稀缺的品质:专注一件事,做到极致。
在这个追求快速成功的社会,他选择了最“笨”的路,却走出了最精彩的人生。
![]()
他用30年的坚守告诉我们:
真正的伟大,往往蕴藏在平凡的坚持之中;真正的忠诚,就是“对得起这身军装”这7个字。
他像大熊猫一样珍贵,不仅因为他的技术,更因为他的选择,他的坚守,他那颗纯粹的、滚烫的报国之心。
致敬每一位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兵王”,你们才是这个时代应该追的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