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74年后终“回家”!四川志愿军烈士钟登华身份确认 曾瞒妻参军冲锋牺牲丨封面深镜

0
分享至

封面新闻记者 曾业 摄影报道

前不久,退役军人事务部通过DNA比对与专家认定,确认8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身份,其中一位来自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名叫钟登华。

11月3日,钟登华的亲属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在牺牲74年后,通过亲属们的讲述,烈士从历史中缓缓走来。

钟登华生于1927年,1951年5月入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42军126师377团担架连战士,同年12月18日在抗美援朝战场牺牲。1952年8月22日,钟登华被377团政治处批准为烈士。

偷偷离家:

瞒妻参军报效国家

1951年春,抗美援朝的号角响彻神州,国家号召青年参军报国。

彼时,钟登华与陈文菊新婚不久,妻子已怀有身孕。面对“小家”与“大家”的抉择,他毅然选择了后者。

“伯父离家的时候,伯娘根本不晓得,追问家里的老人,才知道他当兵去了。”钟登华的侄子钟其林没有见过钟登华,但经常会听伯娘陈文菊念叨往事。

“伯父要去当兵的事,他们不仅瞒着伯娘,也是瞒着爷爷的。”钟其林介绍,陈文菊听说钟登华去了朝鲜,就变得沉默寡言了,有段时间整夜整夜睡不着。陈文菊2014年去世,享年87岁。生前,陈文菊总爱回忆那段日子,“她说,那年,她每天都在等,等娃娃出生,等他的消息……”



陈文菊居住过的房屋主体保存完好。曾业 摄

1952年冬,钟登华牺牲的消息传回家乡时,夫妻俩的孩子已降生,是个儿子,取名钟永时。“当时有人劝伯娘改嫁,她特别生气,说无论如何都要把儿子带大再说。但没想到,后来发生了意外。”钟其林介绍,钟永时五岁那年意外落水,高烧不退,最终夭折。

儿子夭折那一年,陈文菊几近崩溃。巨大的打击,让钟登华的父亲钟成金也无法承受,最终因悲伤过度一病不起,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陈文菊一生承受着丧夫丧子的锥心之痛,却从未抱怨过钟登华的选择。”大竹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感慨地说,她懂他的隐瞒,是不愿让她承受离别之苦;她懂他的奔赴,是为了守护更多像他们一样的小家,“这份‘为国舍家’的情怀,让钟登华的牺牲更显沉重,也让烈属的伟大更触人心弦”。


钟其林讲述陈文菊捐出房屋的往事。曾业 摄

铮铮铁骨:

参加作战壮烈牺牲

“伯娘虽然时常念叨,但从不抱怨。”钟其林回忆说,陈文菊讲述当年的往事时,多次提及钟登华的好友文模安。“伯父羡慕文模安当了兵,曾在无意间给伯娘说过,他自己也想去,伯娘没想到他后来真的去当兵了。”

“文模安,我们小时候经常听母亲说起。”陈文菊的大儿子黄依富今年69岁,对钟登华十分敬重,忘不了母亲时常念叨的名字。“文模安当兵前,是民兵连的连长,钟登华就是他那个连队里的民兵队长。后来,两个人成了战场上的战友,都是抗美援朝烈士。”

入伍后,钟登华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42军第126师377团担架连。在战场上,担架连是“生命线”,他们穿梭于枪林弹雨之间,抢救伤员,与死神赛跑。

1951年12月18日,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随着战场的形势发展,377团担架连的部分战士,奉命直接参加战斗。钟登华冲上前线作战,在战场上壮烈牺牲。据大竹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找到的史料记载,钟登华“牺牲时间地点原因”为:1951年12月18日在抗美援朝战争铁原郡“作战牺牲”。


黄依琼站在母亲陈文菊的坟前讲述往事。曾业 摄

“村里的老人对钟登华有印象,但见过他的老人,基本上不在人世了。”陈文菊的女儿黄依琼告诉记者,据村里老人讲述,钟登华参军入伍前当过民兵队队长,他身材魁梧,嗓门大,饭量也大,“他跟我们的母亲一样,特别喜欢吃豆渣粑和苞谷粑”。

钟登华亲属们讲述的往事,在历史资料中得到印证。封面新闻记者查询1982年2月2日编印的《四川省大竹县革命烈士英名录》发现,钟登华、文模安均在这份名录中。文模安来自大竹县姚市乡建福村,比钟登华早一个月参加革命,在中国人民志愿军42军第126师377团担架连任班长,1952年8月5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1952年12月3日被377团政治处批准为烈士。


记录有钟登华牺牲信息历史资料。曾业 摄

代代传承:

英雄家风影响后人

钟登华虽英年早逝,牺牲时年仅24岁,但其家风深远影响着后人。

据后辈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钟登华为躲国民党“抓壮丁”曾藏身寺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主动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投身保家卫国的伟大事业。参加革命后,他与老乡文模安并肩作战,血洒战场。

“伯父那一辈人,讲的是忠、是义、是担当。父亲说,我们村是个光荣村,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就有6人。”钟其林的父亲钟登才,生前经常给后辈们讲,要发扬好拥军爱军的优良传统,尽量多为社会、为国家作贡献。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团结邻里。”钟其林告诉记者,他经常用老一辈的话教育后人,也会给儿孙们讲老一辈的故事。陈文菊是从大全村钟家改嫁到土主村黄家的,当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挨着妹妹家”,“姐妹之间能有个照应”。据亲属们回忆,当年,在钟登华母亲的反复劝导下,陈文菊最终同意改嫁,此后在黄家将两子一女抚养成人,默默将生活继续下去。

当年,陈文菊改嫁后,主动向村集体捐出自己居住的房屋,建议村集体分配给一位没有房屋的退役军人居住。如今,斯人已逝,人去屋空。这栋土墙房屋,由后辈们义务照管,主体至今保存完好。

“母亲在世的时候给我们讲,她当年住的房子,是全村男女老少一起帮忙修建的,她改嫁了,有房子住了,捐出来理所当然。”陈文菊的女儿黄依琼说,她经常告诫后人,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不能忘记革命先烈的牺牲和奉献,还要把老辈们的优良作风继承好。

接受采访过程中,黄依富、黄依琼兄妹俩,与钟其林一同站在黄依富家的院坝边,目光一度同时聚焦在不远处陈文菊的墓碑上。

坟头前方,山峦起伏,如同沉默的守望者——英雄从未远去,他们只是化作了山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封面新闻 incentive-icons
封面新闻
第一眼,看封面。了解权威信息,看真实新闻故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04)。
329627文章数 88749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