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金刚经》《六祖坛经》《楞伽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说起中国禅宗初祖达摩,世人皆知他是从西天竺而来的高僧,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最终将禅法传于神光,开创了中国禅宗一脉。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位祖师刚到中国时,曾与当时最虔诚的佛教徒——梁武帝萧衍有过一次对话。
那次对话,短短几句,却让梁武帝满头雾水,最终不欢而散。而达摩祖师也因此离开了金陵,北渡长江,到了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期间竟一言不发。
一个是修建了四百八十座寺院、抄写了无数经书、供养了十万僧众的"皇帝菩萨",一个是不远万里从天竺而来的西域高僧,为何会话不投机?达摩祖师为何要面壁九年?这九年的沉默,究竟在等待什么?
直到九年后,当断臂求法的神光站在雪地里,听到祖师说出那四个字时,才明白这沉默背后藏着多么深刻的禅机。
![]()
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正值南朝梁武帝在位。这位皇帝对佛法的痴迷程度,历代帝王中罕有其匹。他不仅自己茹素礼佛,还曾三次舍身同泰寺为奴,需要朝臣用巨资赎回。在他的治下,建康城内寺院林立,钟声不绝,佛法之盛,前所未有。
就在这一年深秋,一个消息传遍了建康城——从西天竺来了一位高僧,名叫菩提达摩。
梁武帝听闻此事,大喜过望。他素来景仰西域高僧,认为他们直承佛陀衣钵,必有真传。于是立即派人前往迎接,并在宫中设宴款待。
那日,金銮殿上灯火通明。梁武帝一身龙袍,却在胸前挂着一串菩提佛珠,显得格外虔诚。他端坐龙椅,满怀期待地等待着这位西域高僧的到来。
达摩祖师被引入殿中。众人看去,只见这位祖师身材高大,面容深邃,一双眼睛如同古井般深不可测。他穿着一件破旧的僧袍,手中拄着一根锡杖,脚下是一双草鞋,风尘仆仆,却自有一股威仪。
梁武帝连忙起身相迎:"大师远道而来,辛苦了。朕久仰西域佛法,今日得见大师,实为三生有幸。"
达摩祖师只是微微点头,并不多言。
梁武帝也不在意,他早已习惯了高僧们的清高。他请达摩祖师入座,然后迫不及待地说起了自己对佛法的虔诚。
"朕自登基以来,建寺四百八十座,度僧十万余众,抄写经书不计其数,每年供养僧众的钱粮更是难以计数。"梁武帝说这话时,眼中满是自豪,"朕还曾三次舍身寺院,以示对佛法的敬重。大师,朕这样做,有何功德?"
这个问题,梁武帝问过许多高僧,得到的都是赞叹之词。有的说功德无量,有的说必将成佛,有的说福报无边。这些答案都让梁武帝心满意足。
可达摩祖师的回答,却让梁武帝愣住了。
"毫无功德。"达摩祖师淡淡地说出四个字。
大殿上一片寂静。所有人都震惊地看着这位西域高僧。梁武帝更是瞪大了眼睛,以为自己听错了。
"大师,您说什么?"梁武帝不敢相信。
"毫无功德。"达摩祖师又重复了一遍,语气平静得如同在陈述一个事实。
梁武帝的脸色变了。他建了那么多寺院,养了那么多僧人,抄了那么多经书,怎么会毫无功德?这位西域高僧是在质疑他的虔诚吗?
"大师此言何意?"梁武帝强压着心中的不悦,"朕所做的这些,难道不是善事?难道不能积累功德?"
"善事是善事,功德是功德,二者不可混为一谈。"达摩祖师说,"陛下所做的,都是有为之善,是人天小果,如影随形。将来会有福报,但那不是功德。"
"那什么是功德?"梁武帝追问。
"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达摩祖师说。
这话说得太玄妙了。梁武帝虽然研读过许多经书,但此刻却完全听不懂达摩祖师在说什么。他觉得这位西域高僧在故弄玄虚。
"朕再问大师,什么是圣谛第一义?"梁武帝又抛出一个问题。这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他想看看这位祖师如何作答。
"廓然无圣。"达摩祖师答。
梁武帝更加困惑了。廓然无圣?佛教不是讲究圣凡有别,要修行成圣吗?怎么会无圣?
"对朕者谁?"梁武帝有些恼怒地问道。意思是,既然廓然无圣,那你是谁?我又是谁?
"不识。"达摩祖师只说了两个字。
这两个字,彻底激怒了梁武帝。他觉得这位西域高僧不仅不懂礼数,而且说话颠三倒四,完全不像是有道高僧。
"既然如此,朕也不便强留大师了。"梁武帝冷冷地说。
![]()
达摩祖师起身,行了一礼,转身离去。没有任何解释,没有任何挽留的意思,就这样走出了金銮殿,走出了皇城,走出了建康城。
第二天,达摩祖师来到长江边。江面宽阔,波涛汹涌。渡口有船,但达摩祖师没有上船。他折了一根芦苇,放入江中,然后踩着这根芦苇,飘然渡过了长江。
这就是后世传说中的"一苇渡江"。
达摩祖师北上,一路来到了河南嵩山,在少林寺后山找到了一个石洞。他面对石壁,盘膝而坐,从此开始了长达九年的面壁。
这九年里,达摩祖师一言不发。无论是寺中的僧人来请教,还是慕名而来的居士求见,他都默然不语,只是静静地面对着那堵石壁。
有人说他在修定,有人说他在等待有缘人,还有人说他是被梁武帝气坏了,赌气不说话。但没有人真正明白,达摩祖师为什么要这样做。
时光流转,转眼到了第九年的冬天。
这年冬天格外寒冷。大雪纷飞,天地一片银白。少林寺后山的那个石洞外,积雪已经有一尺多厚。
就在这个寒冷的冬夜,来了一个人。
这人名叫神光,本是一位博学的儒生,后来对佛法产生兴趣,四处参访名师。他听说嵩山有位西域高僧面壁修行,已经九年不曾说话,便想来见识一番。
神光来到洞口,看到达摩祖师背对着他,面对石壁,纹丝不动。
"师父。"神光恭敬地喊道。
达摩祖师没有反应。
"师父,弟子有疑惑,恳请师父开示。"神光又说。
达摩祖师依然没有任何反应,仿佛根本没有听到。
神光不死心,就在洞外跪了下来。大雪纷飞,落在他的头上、肩上、身上,渐渐地把他变成了一个雪人。可他依然跪着,一动不动。
这一跪,就是一整夜。
天色渐亮时,雪停了。神光浑身冰冷,几乎失去了知觉。但他还是跪在那里,没有离开的意思。
达摩祖师终于开口了:"你在外面站着做什么?"
这是九年来,达摩祖师说的第一句话。
神光激动得浑身颤抖:"师父,弟子心未安,乞师安心。"
达摩祖师说:"将心拿来,我为你安。"
神光一愣。将心拿来?心在哪里?怎么拿?
他低头寻找自己的心。心在胸口吗?可那是肉团心,不是真心。心在念头吗?可念头生灭不停,无法把握。心在哪里?
他找了很久,忽然抬起头,说:"弟子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祖师说:"我与汝安心竟。"
就在这一刻,神光开悟了。
他终于明白,心本来就是安的,只是被妄念遮蔽了。不需要去找心,不需要去安心,因为心本来就在那里,本来就是清净的,本来就是安定的。
可是神光觉得,这样的开悟还不够。他想表达自己求法的决心,想让达摩祖师真正收他为徒。
他从怀中掏出一把戒刀,毫不犹豫地砍下了自己的左臂。鲜血洒在雪地上,开出一朵朵红梅。
"师父,请收弟子为徒。"神光忍着剧痛说。
达摩祖师转过身来,看着这个断臂求法的弟子,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你既如此诚心,我便收你为徒。"达摩祖师说,"从今日起,你不再叫神光,改名慧可。"
慧可,意为智慧已得。
![]()
慧可拜师之后,常常陪在达摩祖师身边。有一天,他终于忍不住问出了心中的疑惑。
"师父,您当年在金銮殿上,为何要对梁武帝说那些话?为何要说他毫无功德?为何又要说廓然无圣?"慧可问,"那些话,弟子至今不能完全理解。"
达摩祖师看着他,缓缓开口:"你想知道那些话的真意?"
"弟子愚钝,恳请师父开示。"
达摩祖师沉默了片刻,然后说:"我来中国,本是为了传法。但我很快发现,这里的人虽然信佛,却不懂佛。他们以为建寺供僧就是修行,以为诵经拜佛就能解脱。"
"难道不是吗?"慧可不解。
"那些都是表面功夫。"达摩祖师说,"真正的佛法,不在寺院里,不在经书里,不在供养里,而在..."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深邃地看着慧可。
而在哪里?这个答案,正是达摩祖师面壁九年想要等待的。这个答案,也是他对梁武帝说的那些话背后的真意。
更重要的是,达摩祖师说出的那四个字,究竟是什么?它为何能让慧可顿悟,也让后世禅宗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