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龛高度别随意!文昌帝君开示:定在这三尺,功名利禄旺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文昌帝君阴骘文》《历代神仙通鉴》《易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文昌帝君,掌管人间功名利禄,庇佑天下读书人。自古以来,凡是求学问功名的,家中必定供奉文昌神位。可你可曾想过,这神龛摆放的高度,竟也大有讲究?

《文昌帝君阴骘文》中言:"欲广福田,须凭心地。"供奉神明,不仅要心诚,更要合乎天道规矩。神龛位置稍有差池,不但不能招来福报,反而可能适得其反。道家讲"天人相应",认为人间的一切布置,都应该符合天地法则。神龛高度,正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文昌神龛,当定于三尺。可这"三尺"究竟是从哪里量起?是三尺三寸,还是正好三尺?为何偏偏是三尺,而非二尺或四尺?这三尺之中,又藏着怎样的天地玄机?

话说明朝嘉靖年间,江南有位书生,便因神龛高度不当,险些断送了前程。这桩公案,至今仍在读书人中流传,值得细细道来。



嘉靖十五年,苏州府有个书生名叫陈继儒,家境尚可,自幼聪颖,八岁能文,十岁通经。父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私塾先生,对他寄予厚望,一心想让他考取功名,光耀门楣。

陈继儒也确实争气,十六岁便考中了秀才,在县里也算小有名气。按理说,以他的才学,考中举人应该不难。可奇怪的是,他连续参加了三次乡试,每次都是名落孙山。

第一次落榜,父亲还安慰他说年纪小,再等三年。第二次落榜,父亲开始着急,请了几位名师来指点他的文章。可那些老师看过他的文章,都连连称赞,说这文章字字珠玑,怎会落榜?

到了第三次,陈继儒已经二十五岁了。这次他准备得格外充分,文章也写得极好,可放榜时,他的名字依然不在榜上。更让人不解的是,有几个文章远不如他的同窗,却都榜上有名。

父亲这下真急了,觉得肯定是哪里出了问题。他请来城里有名的风水先生查看家中布局,看是不是风水出了问题。

那风水先生姓张,在苏州一带颇有名气。他来到陈家,仔细看了院子、房屋、书房的布局,都说没什么大问题。正要离开的时候,突然看到书房里供奉的文昌帝君神龛,皱起了眉头。

"陈秀才,"张先生指着神龛说,"这文昌帝君的神位,是何时供奉的?"

陈父答道:"是十年前,继儒考中秀才那年供奉的。当时请了城里最好的木匠打造,花了不少银子呢。"

"神龛是好神龛,"张先生摇摇头,"可这高度,却大有问题。"

陈继儒忙问:"先生此话怎讲?"

张先生走到神龛前,用手比划了一下:"你看这神龛,从地面到香炉底座,足足有四尺半高。这个高度,太高了。"

"太高不好吗?"陈父不解,"我想着神位嘛,自然是越高越显恭敬。"

张先生叹了口气:"这就是问题所在。神位的高度,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要符合天道规矩。文昌帝君掌管功名,神龛高度若是不当,不但不能庇佑功名,反而会阻碍仕途。"

陈继儒听了,心中一惊。他这些年屡试不中,难道真的是因为神龛高度不对?

"那应该多高才对?"他急切地问。

张先生伸出三根手指:"三尺。文昌神龛,当定于三尺。"

"三尺?"陈父疑惑道,"这有什么讲究?"

张先生捋着胡须说:"这个讲究可大了。不过在下只懂风水,不懂其中深意。你们若真想知道为何是三尺,还得去请教真正的高人。"

"请问先生,何处能找到高人?"陈继儒问。

张先生想了想说:"城西有座文昌阁,阁中住着一位老道长,姓吕名栋,人称吕真人。他是正一派的高功法师,精通道法,对文昌帝君的供奉之道了如指掌。你们可以去请教他。"

父子二人谢过张先生,当即决定第二天就去文昌阁拜访吕真人。

次日一早,陈继儒带着香烛和束脩,来到城西文昌阁。这文昌阁建在一座小山上,红墙黑瓦,飞檐翘角,颇为宏伟。

进了阁门,陈继儒说明来意。守阁的道童说吕真人正在做早课,让他们在偏厅等候。

等了约有半个时辰,一位鹤发童颜的老道士走了出来。他身穿青色道袍,手持拂尘,看上去仙风道骨。

"贫道吕栋,"老道士微微一笑,"听道童说,你是为文昌神龛之事而来?"

陈继儒连忙上前行礼,把自己屡试不中的经历,以及张先生说神龛高度有问题的事,一五一十说了。



吕真人听完,点了点头:"张居士说得没错,你家神龛的高度确实有问题。四尺半的高度,太过了。"

"真人,"陈继儒恭敬地问,"为何文昌神龛一定要三尺高?这其中有何道理?"

吕真人示意他们坐下,缓缓说道:"这个问题,说来话长。你可知文昌帝君是何来历?"

陈继儒答道:"弟子知道一些。文昌帝君本名张亚子,是晋朝时的人,后来得道成仙,被玉皇大帝封为掌管文运的神仙。"

"知道得不少,"吕真人赞许地点点头,"不过这只是表面的说法。实际上,文昌帝君的来历,比这要复杂得多。"

他顿了顿,继续说:"《历代神仙通鉴》中记载,文昌帝君乃是北斗七星中的第四星,又称文曲星。他化身为张亚子,在人间经历了七十三次转世,每一世都是大儒大贤。最后一次转世,功德圆满,位列仙班,被封为'文昌梓潼帝君'。"

陈继儒听得入神,却还是不明白这和神龛高度有什么关系。

吕真人看出他的疑惑,笑道:"你先别急。我问你,人有几何?"

"这……"陈继儒想了想,"弟子愚钝,不知真人所指何意。"

"我是问,人的身体结构,可知道?"吕真人提醒道。

陈继儒答道:"人有头颅、躯干、四肢……"

"不对,"吕真人摇头,"我说的不是这个。我问的是,古人如何划分人的身体比例。"

见陈继儒答不上来,吕真人站起身,指着自己说:"古人将人体分为三停——上停从头顶到印堂,中停从印堂到鼻尖,下停从鼻尖到下巴。面相如此,身体也是如此。整个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各占三分之一。"

"上部为头,应天;中部为胸腹,应人;下部为腰腿,应地。天地人三才,正好对应人的三停。"

陈继儒似乎明白了一点:"真人的意思是,神龛的高度,也要符合这个三才之道?"

"正是,"吕真人赞许地点头,"不过这只是其中一个道理。三尺的奥秘,远不止这些。"

他走到窗边,看着远处的天空,缓缓说道:"《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三',是天地间最神秘的数字。天有三光——日月星,地有三才——天地人,人有三魂七魄。文昌神龛定于三尺,正是暗合这个'三生万物'的天机。"

陈继儒越听越觉得玄妙,又问:"那这三尺,具体是如何量的?从哪里算起?"

吕真人转过身来:"这就是关键所在。三尺,不是随便量的,而是有严格的标准。"

他走回座位坐下,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说道:"第一,这三尺是从地面算起,到香炉底座为止,不包括神像本身的高度。"

"第二,这三尺用的是鲁班尺,不是普通的市尺。鲁班尺上有吉凶之分,三尺正好落在'财'字之上,主功名利禄。"

"第三,这三尺还要根据供奉者本人的身高来调整。若是供奉者身高七尺,神龛就要定在三尺一寸;若是六尺,就定在三尺整。这叫做'因人而异,各有分寸'。"

陈继儒连忙问:"弟子身高六尺八寸,那神龛应该定在多高?"

吕真人掐指算了算:"六尺八寸,神龛当定在三尺二分。你现在用的四尺半,足足高了一尺多,难怪屡试不中。"

"这……"陈继儒有些不解,"神位高一些,不是更显恭敬吗?为何反而不好?"

吕真人摇头叹道:"这就是你不懂其中道理了。神位太高,看似恭敬,实则不然。"

他站起来,比划着说:"你想想,神位太高,你每日拜祭的时候,是不是要抬头仰望?"

陈继儒点头:"确实如此。"

"这就对了,"吕真人说,"你抬头仰望,时间久了,脖子会疲劳,头会晕。读书人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头脑清醒。可你每天拜神都要仰头,时间一长,气血上涌,头脑昏沉,读书怎能专注?"

陈继儒恍然大悟。这些年他确实常常觉得头晕,还以为是读书太辛苦。原来竟是因为每天拜神仰头导致的。

"还有,"吕真人继续说,"神位太高,你拜祭的时候,视线和神像无法平视。古人讲'目光交接,心意相通',你和神像视线不平,如何感应?"

"更重要的是,"吕真人语气变得严肃起来,"神位太高,就显得你太低。读书人当有浩然正气,不卑不亢。你把神位供得太高,自己显得太过卑微,这就失了读书人的气节。文昌帝君最看重的,就是读书人的骨气。你这样供奉,他如何庇佑?"

这番话说得陈继儒冷汗直流。他这才明白,自己这些年屡试不中,竟是坏在了神龛高度上。

"那弟子回去后,应该如何改正?"他急切地问。

吕真人说:"很简单,重新打造一个三尺二分高的神龛。记住,要用鲁班尺量,要选黄道吉日安奉,还要请法师开光。这些都做好了,你明年的乡试,自然会有好消息。"

陈继儒连连道谢,又问:"真人,这三尺的道理,还有别的吗?"

吕真人笑了:"当然有。不过这些道理颇为深奥,一时半会儿说不完。"

"还请真人赐教,弟子洗耳恭听。"陈继儒诚恳地说。

吕真人看他确实诚心求学,便点了点头:"好吧,我就再告诉你一些。不过这些道理,你听了之后,要好好参悟,切不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陈继儒恭敬地说:"弟子谨记。"

吕真人站起身,走到文昌阁的正殿。正殿中央供奉着一尊文昌帝君的神像,只见神像高约二尺,坐在一个精致的神龛上。神龛从地面到香炉底座,正好三尺。

"你看,"吕真人指着神龛说,"这就是标准的三尺神龛。这个高度,不高不低,不偏不倚,正好符合中庸之道。"

陈继儒仔细观察,发现这个神龛确实看起来格外舒服,既不显得高高在上,也不显得过于低矮。

"这三尺,"吕真人继续说,"对应的是天地人三才。第一尺,应天;第二尺,应人;第三尺,应地。天在上,地在下,人居中。这三尺,正好把天地人贯穿起来。"

"文昌帝君是星宿之神,属天;你是读书人,属人;神龛立于地面,属地。三尺的高度,让天人地三者完美连接,气机流通,这样才能感应天心,得到庇佑。"

陈继儒听了,觉得有些道理,可又觉得还有更深的含义没有说出来。



"真人,"他试探着问,"这三尺,除了对应三才,是不是还有别的寓意?"

吕真人看了他一眼,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你倒是敏锐。不错,这三尺的奥秘,远不止三才这么简单。"

"还请真人明示。"陈继儒恭敬地说。

吕真人沉吟片刻,说道:"这其中的深意,涉及到修道的秘法,涉及到人体的玄机,也涉及到文昌帝君的真正来历。这些,可不是随便就能说的。"

陈继儒听了,心中更加好奇。这三尺之中,究竟还藏着什么秘密?

吕真人看他求知若渴的样子,笑道:"罢了,看你确实有诚心,我就破例告诉你。不过听完之后,你要答应我一件事。"

"真人请讲,弟子一定遵从。"陈继儒说。

"若你明年中了举人,就要把这三尺的道理写下来,传给后世的读书人。让大家都知道,供奉文昌帝君不是形式,而是要懂其中的道理。"

"弟子遵命!"陈继儒郑重地说。

吕真人满意地点点头,然后缓缓开口,说出了三尺神龛背后更深的奥秘……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