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美关系长期处于高压态势的背景下,特朗普突然规矩了一回,他不仅没有在惯常的时间点掀桌子,反而按时签署行政令,履行了在釜山会晤中作出的对华关税减让承诺。
特朗普这人,他说合作时,没准下一秒就能翻脸;他承诺让利时,往往也附带几十页的“但书”。这次他确实动了,给中国让了一点利。
![]()
降低关税
11月初,特朗普签署了两道对华关税调整的行政令。第一道将对中国部分出口商品中原本征收的20%“芬太尼关税”下调至10%,并定于11月10日正式生效。
第二道则是宣布延缓原定于年底恢复的24%“对等关税”,将暂停期再延长一年,至2026年11月10日。
看上去,美国这次是带头迈步,先于中方履行了承诺,颇有点展现诚意的意思。但仔细看文件内容就会发现,这并不是一张不可撤销的协议,而是一份可随时修改的命令。
特朗普在声明中直接写明:美国将持续监督中国履行会晤中达成的内容,若发现中方“未履行承诺”,美方将视情况调整或撤销相关政策。
这不是一次无条件的政策让步,而是一次带有可逆机制的交易性安排。说白了,这是一份特朗普式的试用版合约,没有售后服务,也没有违约赔偿,随时可以推倒重来。
![]()
从过去几年的美中经贸交锋经验来看,所谓“中方是否履约”一直是美方单方面认定的结果。标准是什么?美方说了算。
数据怎么看?美方想怎么看就怎么看。
比如在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期间,美方曾多次指责中方“采购承诺未完成”,但在细节上却始终模糊不清。特朗普团队惯用的策略,就是在执行过程中不断调整目标、增加附加条件,最终制造出“中方背约”的叙事。
这次的“减税”安排,很可能也是在为下一步“翻脸”预留空间。只要美方觉得中国在某个细节上“不够配合”,比如对某类原材料出口管制,或是技术市场准入不畅,特朗普完全可以拿这份行政令为突破口,重新拉高关税门槛。
所以说,这份行政令更像是一个浮动政策,而非固定条款。它的存在本身不代表中美关系的好转,只是代表特朗普现在暂时不想动手——但手已经放在扳机上了。
![]()
釜山会晤的“休战协议”,更像是双方给自己争取喘息时间
10月,中美在韩国釜山举行了一场相对低调但意义不小的双边会晤。不同于以往那种喧嚣的“高峰对话”,这次会议并没有太多对外发布的细节,只有简短的通报提到双方就经贸问题达成“阶段性共识”,并约定一年期的“休战期”。
这场会晤既不是“破冰”,也不是“回暖”,更像是一次双方都默契配合的“短暂停火”。
一方面,中方希望通过缓和经贸摩擦,争取时间稳定外贸出口;另一方面,美方,尤其是特朗普政府,也需要一个“可控”的环境来推进其产业链重组战略,尤其是在稀土、芯片等关键领域。
而所谓“休战一年”的安排,更多体现的是一种阶段性妥协。双方没有彻底放下分歧,但都清楚此时继续硬碰硬,对谁都没好处。
中方要稳增长、稳就业、稳预期,美方则面临选举压力和国内经济不确定性。这个时候打一场“低烈度缓冲战”,比全面爆发更符合各自利益。
![]()
但这种非正式的“休战”,问题也非常明显——缺乏执行细节、没有第三方约束机制、双方话语权不对等。尤其是美方,在执行过程中可以随时借口“细节未落实”而重新加码关税。这让中方必须在每一个操作层面都异常小心,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扣上“违约”帽子。
比如最近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就公开表示,如果中国重新启动稀土出口管制,美国已经准备好恢复加征关税。同时他还宣称,美方将在两年内完成稀土替代供应链布局。
虽然这种说法在技术层面可行性存疑,但它所传递出的信号非常明确:美方不会长期接受对中国的依赖。
从这个角度看,釜山会晤的休战协议,更像是一次策略性的喘息,而非一次结构性的转折。它既不是终点,也不是起点,而是一段精心计算过的过渡期。
对华策略,仍然是边打边谈,边谈边压
![]()
如果回顾特朗普上台以来的对华政策路线,包括他的上一个任期,会发现一个清晰的模式,他并不打算通过谈判达成稳定关系,而是希望通过“持续施压+灵活交易”的方式,维持一个有利于美方的动态博弈局面。
这次的行政令虽然看似“松口”,但实际上仍是这种策略的延续。特朗普并没有放弃对中国的制度性施压,只是换了一种节奏。通过减税、谈合作,他暂时降低中方的警惕;但通过保留行政令调整权,他又留住了重新施压的主动权。
更关键的是,特朗普深知当前的国际格局对美国不那么友好。他需要在国内大选之前稳住经济基本盘,避免因中美关系恶化而引发市场恐慌。而这种“表面缓和、实则博弈”的策略,刚好可以帮助他维持外部稳定、内部可控的局面。
他也清楚,中国在过去几年的博弈中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很多领域早已不吃那一套“威胁+拉拢”的组合拳。
![]()
尤其是在大豆、稀土、芯片等关键领域,中国已经逐步建立起自主可控的能力。特朗普想要通过关税重塑中美贸易结构,难度远比前些年高得多。
所以他这次“动了”,并不是放弃博弈,而是换了种打法。他希望通过局部减税、暂缓关税,打出“美国有诚意”的牌;然后在执行过程中找出“中方执行不力”的把柄,再次启动谈判,以此换取更多让步。
只要中方在某个环节稍显迟缓,他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质疑协议的有效性,然后重新回到谈判桌要求更多。
应对之道,不赌特朗普的脸色,只争自身的步伐
面对特朗普的变化节奏,中国没有表现出过度反应。这是经验使然,也是战略选择。从2018年中美贸易战打响以来,中国已经逐渐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调整”。
此次釜山会晤后,中方强调的是“稳定外贸”“优化营商环境”和“稳中求进”。没有把过多注意力放在美方的“让步”上,也没有急于放松自我要求。这是一个非常成熟的表现。
![]()
面对特朗普的“减税+观察”政策,中国现在更关注的是如何在这一年“休战期”内,继续推进产业链安全、技术自主、市场多元化。比如在稀土领域,中国已经通过配额管理和产能整合,进一步提升了产业稳定性;在出口市场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和RCEP国家的重要性正在不断上升,欧美市场的依赖度相对下降。
更重要的是,中国已经逐步建立起一套应对“政策不确定性”的机制。无论是谁当政、无论美方政策如何变动,中国的目标始终是:增强自主能力、减少外部依赖、提高抗压韧性。
这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调整。从芯片到新能源,从高端制造到跨境结算,中国都在尝试跳出“被动响应”的循环,用“结构性升级”来对冲外部震荡。
所以说,不管特朗普下一步怎么出牌,中国都不会再像过去那样“看美国脸色行事”。而是会根据自己的节奏,做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
参考资料:
国务院:对美关税调整,一年内暂停24%,保留10%
2025-11-05 12:27·直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