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明五月刚刚交过一次火,印度和巴基斯坦现在却又隔空摆开擂台,在争议地带锡尔克里克划出几乎重叠的禁飞区,还大张旗鼓地允许战机实弹演练。
这一次,不光是肌肉展示得热火朝天,连火力部署、时间安排、演习范围都像是排好了剧本——你放航母,我出护卫舰;你封空域,我也划禁飞。
双方在争议地带集中兵力,几乎同时画出封锁线,甚至战机飞行区域都重叠了——距离误判,只差一个雷达坐标的偏差。
更何况,巴基斯坦的西线还没完全稳住,塔利班那边刚打完仗,印度这一轮军演选的时机和地点都太过精准,精准得不像巧合。
![]()
演习撞期,禁飞重叠,谁在逼谁出手?
这不是印巴第一次互相“推热局势”,但这一次的同步程度确实少见。10月30日,印度军方率先启动“三叉戟”联合军演,动用了航母、战机,连远程巡逻机都拉上了,演习范围横跨古吉拉特沿海一路深入阿拉伯海。
更重要的是,印度提前发布了飞行限制通告,把相关空域几乎封死。
不到72小时后,11月2日,巴基斯坦宣布在信德沿海和北阿拉伯海也进行实弹演训,划定了海上封锁区,并调动了枭龙战机和护卫舰。两国的禁飞区几乎重叠,演习时间也高度一致。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场巧合,但从时间线和部署方式来看,巴基斯坦的行动更像是“被迫回应”。毕竟演习地点选在锡尔克里克这个历史争议点,背后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
这个地方并不是普通的海域,而是印巴之间最敏感的河口交界之一,长不过96公里,却因为边界划分不清、渔业冲突和海上资源问题,几十年来成了印巴关系的定时炸弹。
![]()
印度主动选在这里军演,巴基斯坦不可能不回应。否则不仅在舆论上落了下风,更在战略上陷入被动。换句话说,这是一个“你演我就得演”的局面,没人愿意先示弱。
尤其是印度这次演习还是“三军联合”,声势浩大,巴方如果不出动舰机对等回应,国内都交代不过去。
更别说,这场演习不是摆拍,而是真实弹射击的“动真格”。在锡尔克里克这种地形复杂、边界模糊的地方,战机巡航区域重叠,就意味着任何一次技术误差或判断失误,都可能引发擦枪走火。
而在当前印巴关系极度紧张的背景下,这种擦枪走火很难再像过去那样“打完就撤”,更可能直接升级为局部冲突。
锡尔克里克争端
要理解这次演习为何“火药味”十足,得从锡尔克里克的历史说起。这条河口之所以这么敏感,是因为它的归属问题至今没有解决。
![]()
1914年,英印当局划定了信德与卡奇地区的边界,但并未明确锡尔克里克归属。巴基斯坦坚持以河口东岸为界,印度则坚持以航道中心线为界。因为这段河道常年变迁,地形模糊,导致至今没法达成共识。
而争议并不止于河道本身,更关键的是它背后对应的数千平方公里海上专属经济区。这里不仅有渔业资源,可能还有未开发的油气。
每年都有大量渔民因为误入对方海域被扣押,造成外交摩擦。1999年,巴基斯坦一架巡逻机就在这块区域被印度击落,造成16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成为印巴军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事件。
此后,锡尔克里克就成了印巴边防巡逻、情报侦察和海上执法的高频摩擦点。可以说,这里是一个“随时能擦出火花”的地方。而印度这次选择在这里启动高强度军演,显然是有意为之。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军方近年来在宣传上异常积极,尤其是涉及对巴“胜利”的战果更是反复炒作。今年5月的军事冲突后,虽然印度战果有限甚至被传吃了亏,但在国内宣传中却大肆渲染成功“反击”。这次选择在锡尔克里克“重演经典”,或许也是为了挽回前段时间在军事表现上的舆论劣势。
![]()
西线未稳,巴基斯坦两线压力山大
如果说印度这轮演习是“选点精准”,那选时机就更微妙。因为此时的巴基斯坦,正处于东西线双重压力下。
西线的塔利班问题尚未彻底解决,双方虽然在战斗上暂时停止交火,但和平协议迟迟未能落地,边境摩擦依然频发。尤其是靠近俾路支省的区域,塔利班残余势力和地方武装仍时不时发动袭击,巴军疲于奔命。
而就在这种内忧未解的当口,印度在东线大军压境,演习选在争议核心地带,火力部署高度集中,不得不让人怀疑其意图。
近几个月印度与塔利班之间的接触明显增多,不仅在外交场合互动频繁,还有传言称双方在某些反恐领域达成了初步默契。
![]()
这就让巴基斯坦的战略局势变得异常尴尬。一方面,塔利班曾经能在阿富汗打败美军,巴基斯坦在其中出力不少;另一方面,现在塔利班反过来拉拢印度,试图联合牵制巴基斯坦。
而印度则趁这个机会在东线施压,形成“内外夹击”的局面。若两边同时出问题,巴基斯坦将面临极其不利的态势。
所以这一次,巴方哪怕不想“硬刚”,也只能硬顶。特别是军方内部的鹰派势力对印度的挑衅异常敏感,一旦政府表现出“软弱”,军中高层和民众舆论都不会轻易放过。
从这个角度讲,巴基斯坦的演习并不是主动挑衅,而是被逼着“对等还击”。因为在这种高压氛围下,哪怕只退一步,很可能就成了失败者。
演习背后
说到底,这一轮演习虽然表面上是展示军力,但里面掺杂了太多“面子工程”的成分。尤其是印度,近几年在军备领域投入巨大,但真正能打硬仗的装备却并不多。这次演习中高调出动的米格-29战斗机,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
这款战机本来是苏联时代的产物,设计理念偏重机动性和空战能力,但印度采购的版本存在不少问题。
据多家防务媒体报道,印度的米格-29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偷工减料的问题,加上后期维护不到位,导致机体可靠性差、电子设备故障率高。更重要的是,印度空军在真实作战中对米格-29的使用相当谨慎,几乎没有派它上过第一线。
那么这次为什么要拿米格-29“撑场子”?一方面是因为这款战机数量多,适合用于大规模演习展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国际舆论上制造一种“我有备而来”的印象。
说白了,这更像是一场面子战——用不太能打的装备,撑出一副能打的架势。
但问题是,这种“虚张声势”的操作在锡尔克里克这种高风险区域很难持续。一旦出现技术故障,或者战机误入对方空域,后果将远比演习本身严重。
![]()
尤其是双方都在实弹状态下飞行,哪怕只是一枚导弹锁定失败,也可能引发新一轮冲突。
再考虑到演习时间持续到11月10日前后,双方在这段时间内都必须保持高度戒备。这不仅对军队本身是一个负担,也会对两国的外交和经济造成持续影响。而一旦某一方因为内部问题或技术失误触发冲突,局势可能再次失控。
这场看似规模浩大的军演,说到底还是一场“演给彼此看”的对峙。
如果双方继续这样走下去,迟早会有一次不是演习,而是真打。到那时候,谁也别指望还能轻松收场。
参考资料:
Ketegangan India-Pakistan Memuncak: NOTAM Bertindih dan Latihan TenteraJadikan Sir Creek Titik Panas Asia Selatan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