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名水志《鉴湖志》
获专家好评
![]()
![]()
![]()
![]()


![]()
![]()
2025年1月以来,按照中国名水志的规范要求,绍兴市鉴湖研究会组织专家对《鉴湖志》进行了评审,并对专家所提意见进行修改补充,现将评审内容综合集锦如下。
![]()
顾浩(水利部办公厅原主任,中国水利学会原常务副理事长,水利部江河水利志工作指导委员会原主任)
一、鉴湖是我国东南地区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为鉴湖修志意义重大。
在我国数以万计的江河湖泊中,鉴湖山回水绕临海,孕育了古人类文明和越文化,承载着丰富内涵,当属最具代表性的“名水”之一。它有万年的自然史,千年的水利史,但是却从来没有一本自己的志书。为鉴湖立志正逢其时。近百万字的书稿体现了绍兴水利局、鉴湖研究会的担当和拳拳之心。编著者以恭敬的心情、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基础编撰的这部书,填补了空白,取得了创新性的成果。
二、全书主体十九章,从自然地理到鉴湖现状,谋篇厚重,布局合理,以水为线索,形成了一个立体记载鉴湖的系统,可谓“鉴湖学”。第一、二章记自然背景,第三、四章记大禹和越国文化遗产,第五、六章按时间记鉴湖的兴遗,第七、八章记鉴湖与重大水事的关联,涉及浙东运河、生态环境、萧绍海塘、曹娥江口、三江闸等,第九、十章记鉴湖与绍兴城、名镇古村,第十一~十四章延述到鉴湖文化研究、物产、园林景观与旅游、民俗文化传承,第十五章以环境保护为重点讲述近代的治理,第十六~十八章择重点记录了鉴湖名人、著述和诗赋。
内容充实、翔实,条理清楚。
三、《鉴湖志》书稿达到了方志办、水利部关于编纂中国名水志文化工程的各项要求;体例符合我国志书的规范要求;内容满足既体现新情况、新时代,又彰显优秀文化传承的要求;文字表达准确、流畅、清晰,是一部守正创新的优秀志书。
同意该书稿通过审核。
相信这部优秀的志书,会发挥“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
![]()
鉴湖水如月
周魁一(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原会长、现任名誉会长):
我本人对鉴湖的了解,主要在参与组织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绍兴的鉴湖会议,从鉴湖古今兴废的历史教训,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呼吁保护鉴湖水域环境,传承古代优秀文化的理念。之后我几次到鉴湖学习考察,和绍兴的朋友,尤其是本志的主编邱志荣等同好共同讨论,希望绍兴有一部贯古通今,记述以往,知鉴未来的著作,如今《鉴湖志》成稿,可喜可贺。
其一,本志忠实记录了鉴湖的古今演变,收集鉴湖古今文献,现代综合研究和治理成果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整合梳理,成为本区域历代农业生产与灌排,水利发展、水文化、水环境集大成的成果。
其二,言必有据,注重归纳学术原创,开展野外考察,应用或借鉴了最新的考古成果,按照鉴湖的地位和功能,既突出了水利专业志的要求,以本真性记述为主;又体现了综合志的特点。此外,将重要的专题文献与考证新成果,附录于志书之后,增加了本志的厚重。
其三,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本志体现时代特色,突出以保护、传承、利用的思路来谋篇布局,在展现鉴湖巨大功能的同时,重点在于以史实记取录鉴湖堙废的历史教训,现代污染的危害、治理的艰难,以继承大禹、马臻的治水精神,保护水环境,传承水利文化遗产。
我认为《鉴湖志》是一部优秀的志书,充分体现了“存史、资治、教化”功能,服务当代,传之后世,特此推荐出版。
![]()
马臻像 袁云摄
谭徐明(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与水利遗产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名水志文化工程《鉴湖志》大纲及资料汇编收悉。绍兴鉴湖是中国著名古湖泊之一,有丰富的文化遗存,多元的历史文化底蕴,其水利、生态效益延续治今。《鉴湖志》集数十年的研究成果而成。本志是第一部鉴湖专志,系统记录了 10 万年以来山会平原沧海桑田的变迁,历代水利工程及其利害得失。
本志基本符合名水志体例,建议尽快出版。
陈茂山(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委委员):
一、鉴湖是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最古老的大型灌溉工程,历史上受到鉴湖的滋养,本地区古人类文明和越文化得以孕育、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文明高地。经过申报、评审,《鉴湖志》进入首批中国名水志文化工程名单,成为17部名水志之一。《鉴湖志》书稿的编纂完成,这是鉴湖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是水利史志与水文化研究领域又一重大成果,对做好江河水文化的传承、保护和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鉴湖志》作为第一部鉴湖专志,除概述、大事记和后记外,分18章,全面记述了鉴湖地理环境、水系和鉴湖兴建、填堙与现状,系统反映了本地区历史上大禹治水传说、越国水利以及鉴湖与浙东运河、鉴湖与绍兴城等重要内容。既突出了水利专业志要求,又体现了综合志的内容。本志体例严谨,内容详实,研究深入,语言流畅,书写规范,图文并茂,是难得一见的优秀志书。
![]()
西鉴湖三山水域
张英聘(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研究员、方志学专家):
该志系统地记述了鉴湖的地理环境、水系分布与变迁、鉴湖的兴建、湮废及现状,突出了鉴湖的水利环境及鉴湖的历史文化和传承保护,对相关文化研究、精神的挖掘以及重要的研究者都有详细的介绍,为读者了解鉴湖的历史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该志稿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注重系统性。该志稿除概述、大事记外,正文设18章,涵盖了鉴湖地理环境和历史变迁,并对相关的区域村镇、物产及民俗文化均有涉及,不仅从篇目设置上体现了系统和全面,而且在相关内容的设置和记述上也有充分体现。如对鉴湖水系,从上游三十六源、平原河网、平原外围水系到三江变迁均有记述;又如对“大禹治水”,记述了大禹治水的记载和传说、大禹祭祀、禹迹图,将大禹在越地的传说及研究,尤其是历史地理学界的观点都有所收录。禹迹图不仅注重记述绍兴,而且还注意对浙江省和整个中国禹迹的分布。大禹足迹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传说记载,历史上以《禹迹图》命名的地图不止一幅,现存最早的是南宋时期绘制,而该志所收录的禹迹图是当代学者根据大禹的祭祀活动和纪念物等文化遗迹绘制,对大禹和禹迹图的研究、文化传承提供了翔实而系统地资料。
二是注重历史资料的挖掘。该志对鉴湖的历史挖掘极为深厚,体现了该志的主编和编纂者深厚的历史学功力。该志设18章,可以说每一章都有对相关历史的记载,而且如鉴湖填湮及遗存、明代鉴湖水利环境调整等,均为专篇记述。在记述中注重事物的完整性,如对鉴湖的侵占及湮废的原因、湮废的过程、废复湖之争、废湖之害等,对宋代对鉴湖的兴废包括所涉重要人物重要观点都予以记述。如对浦阳江的改造,梳理了唐代以前至明代的历史,明代则对戴琥、徐渭的治水进行专门的介绍。该志所挖掘的历史资料不仅仅是对鉴湖本身,对鉴湖与浙东运河、鉴湖周边水利环境、鉴湖与绍兴城都有较多的记载,在文献传承和著述方面的挖掘也不遗余力,应该说这是该志较为突出的。
三是注重学术的严谨和规范。该志由于重视文献资料的收录及利用,因此在记述中所涉及资料均注明出处,包括作者、版本情况等,对学人观点也尽可能的予以综述。新方志较为受人诟病之一,就是资料的来源大多是模糊的处理,为读者使用带来极大的不便。该志避免了新方志通行的弊病,能遵照学术的规范来做,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
该志符合方志的体例,资料极为丰富,可读性强,已有很扎实的出版基础,是一部水平较高的志稿,建议尽快出版,以嘉惠学人。
![]()
鉴湖国家生态湿地公园
张卫东(中国水利报社原副总编辑、高级编辑,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特聘教授):
鉴湖被称作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最古老的大型灌溉工程。从水库工程史角度看,它是古代江南最大的水库(库容2.68亿立方米),也是公元6世纪浮山堰水库出现之前我国最大的水库【古代大型水库出现时间/总库容(立方米)排序:芍陂2600年/1亿;鉴湖1800+年/2.68亿;浮山堰水库1500+年/100+亿;洪泽湖水库400+年/135亿】。遗憾的是,它地处东南一隅,默默奉献1800多年,自身光辉的历史地位却被长期忽视。《鉴湖志》的出现弥补了水利史上的这一缺憾。
《鉴湖志》系统介绍鉴湖的地理环境、水系布局及悠久历史,资料详实丰富。它整合古今研究与考古成果,强调原创性与实地考察,展现出严谨的学术态度。语言流畅,可读性强,注重文化普及,兼具学术性、文化性、科普性与可读性。以保护传承为核心理念,展现鉴湖的综合效益,积极倡导水环境保护,彰显时代特色与社会价值。《鉴湖志》符合《名水志》系列标准,并被列入第一批名单之中,撰稿、编辑精益求精,堪称系列丛书编撰模板之一,期望其出版不仅能激发社会各界关注与保护鉴湖的热情,而且为《名水志》后续系列丛书树立典范,为推动鉴湖地区水文化遗产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提升公众认知。
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李想
审核|戴秀丽
总期|893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