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的世界里,一句“休学的孩子都是来报仇的!”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无数休学孩子家长心中的涟漪。我笑着与留言的姐妹隔空击掌,养娃这十多年的漫漫征途,这样的念头又何尝不是在我心底反复翻涌?
![]()
那些走到休学这一步的孩子,十有八九是高敏感的精灵。他们对生活的细节有着超乎常人的敏锐感知,宛如带着放大镜去审视世界。别的孩子能欣然接受的饮食,他们可能挑三拣四;别的孩子能轻松完成的事情,他们或许会因各种微妙的感受而踟蹰不前;别的孩子能尽情投入的游戏,他们可能觉得索然无味;别的孩子能默默忍受的小委屈,在他们这里却如同一场无法承受的风暴。他们处处挑刺,事事龟毛,情绪如同六月的天,说变就变,一日三哭简直是家常便饭。妈妈们在这场与高敏感孩子的拉锯战中苦不堪言,常常无奈地感叹:“这孩子,没有少爷命,一身少爷病。”再看看别人家那吃喝拉撒睡都省心的娃,自家孩子仿佛成了来“报仇”的小恶魔。
![]()
本以为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会迎来省心的日子,可命运却来了个急转弯——孩子休学了!看着路上那些每天背着书包正常上下学的孩子,再看看自家窝在家里、拒绝踏入校园的孩子,那种“自家娃是来报仇”的念头便愈发强烈。
人过了四十岁,仿佛进入了一个“批评都接受就是不想改”的阶段。尤其是很多像我一样当过老师的家长,自认为教学经验丰富,自信满满地觉得那么多孩子都能教好,自己的娃肯定也不在话下。然而,现实却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娃用休学这一行动,将我们的自信打得粉碎。
![]()
但换个角度想,如果不是“报仇”的孩子带来的这场人生大考,如果孩子还好端端地坐在教室里,我们或许依然沉浸在育儿的沾沾自喜中,做着“孩子出息妈荣耀”的美梦。我们真的会看到孩子吗?会留意到他哭闹背后隐藏的复杂情绪吗?会静下心来共情他、理解他,用他喜欢的方式和他好好说话吗?不,我们只会不耐烦地指责他事多,粗暴地让他闭嘴别哭,觉得他烦死了。
我们又真的会看到自己吗?会透过孩子这面镜子,看到自己内心的执念和匮乏吗?会勇于面对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让不当的养育方式在我们这里画上句号吗?不,我们往往习惯于通过唠叨老公、控制孩子、牺牲自己来获得那虚弱的安全感。
![]()
孩子的休学,如同一只无形的手,让我们的生活戛然而止,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东西是否真的正确。当我们学会闭嘴,退出孩子的生活,不再事事为他安排时,发现他并没有因此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当我们凡事不再以孩子为优先,先满足自己、让自己开心时,孩子并没有觉得我们自私,反而觉得妈妈更有活力、更漂亮了。
![]()
没有一个家长不希望孩子快快复学,孩子背着书包去学校的背影,是我们日日夜夜都在做的美梦。为了这个梦想,我们可以不辞辛劳地带他去做心理咨询,可以在医院排着长队看专家号,可以毫不犹豫地报上万的高价课。然而,如果我们没有向内审视自己,没有改变自己陈旧的认知,没有建立清晰的边界,没有培养新的亲子关系,孩子是不会真正得到疗愈的。即便他一时想通回到学校,也会因为内心能量不足而再次选择回来。
![]()
孩子通过休学,向我们发出了强烈的信号:去打破旧有的模式,去重塑亲子关系。只有我们大人把自己理顺了,过好了,孩子才有能量重新出发。孩子是对环境最敏感的人群,如果家庭环境让他们感到不舒服,他们会用暂停成长的方式来倒逼家长做出改变;如果社会环境让他们觉得压抑,他们会通过躺平来显示自己的态度。
随着休学孩子的数量日益增多,这一曾经的个例逐渐演变成一种社会现象。社会各界都开始将目光投向“休学人群”,各个专业领域的人都在积极思考、深入探索、努力寻求变化。
![]()
休学的孩子,正在被父母看到,正在被社会各界看到。他们用决绝的方式在呐喊、在呼吁,他们如同勇敢的先锋,在推动家庭关系的改善、社会观念的改变和教育模式的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又何尝不是来报恩的呢?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改变自己,让我们的家庭和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