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晨两点,小陈又一次从心悸中惊醒。胸口发闷,手心冒汗,心跳快得像要挣脱胸腔。这已经是本月第七次了。他紧紧抓着睡衣领口,在黑暗中无助地想:“我是不是疯了?”
这种想法并非个例。在心理咨询中心,无数人低声询问:“医生,我的焦虑是精神病吗?还是纯粹的心理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厘清一个被广泛误解的概念。
![]()
![]()
跨越二分法的误区
很多人把精神病想象成一种非黑即白的状态,要么完全正常,要么彻底疯了。实际上,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谱,我们每个人都在这条谱系上的某个位置。
从专业角度看,“精神病”一词在临床中已较少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更精准、更少污名化的术语。在现代医学分类中,焦虑障碍确实被列为一种需要关注和干预的健康问题。
![]()
焦虑的两副面孔
正常的焦虑情绪:每个人都会经历。明天要考试,今天会紧张;面对重要工作汇报,心跳加速。这种焦虑是对压力的正常反应,往往事过境迁就会缓解。
需要关注的焦虑问题:当焦虑持续存在、过度且明显影响日常生活时,就可能超出了正常情绪反应的范畴。它会同时体现在心理和生理两个层面:
心理表现:过度担忧、恐惧、注意力难以集中
生理表现:心慌、手抖、失眠、肌肉紧张、胃肠不适
最明显的区分标志是看这种焦虑是否显著影响了你的社会功能,是否能正常工作、维持人际关系、完成日常任务。
![]()
![]()
大脑与情绪的对话
研究表明,持续的焦虑状态确实与大脑内某些神经递质的失衡有关,同时也与个人的思维模式、应对方式密切相关。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对焦虑的干预常常需要多管齐下:
专业支持:包括心理咨询,帮助个体理解焦虑来源,建立更健康的应对模式;以及在必要时寻求精神科医生的专业评估。
自我调节:规律作息、正念练习、适度运动等都被证明对缓解焦虑有帮助。
就像高血压需要管理一样,焦虑问题也需要专业关注和适当的自我调节。
![]()
打破污名,正视求助
数据显示,我国有数千万人受到不同程度的焦虑问题困扰,但许多人因害怕被贴上“精神病”标签而不敢求助。
这种病耻感反而会让情况恶化。事实上,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困扰并主动求助,正是心理健康的体现。
如果你或身边的人出现以下情况,建议考虑寻求专业支持:
焦虑情绪持续两周以上且自行调节效果有限
出现明显的身体不适症状且排除生理疾病
工作、学习或社交功能明显下降
日常生活节奏被打乱
![]()
焦虑究竟是“精神病”还是“心理病”?答案已经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够超越这些可能带有偏见的标签,正视焦虑作为一种健康问题的本质。
就像我们不会责备感冒患者咳嗽,也不会指责骨折的人无法行走一样,对焦虑问题也需要同样的理解和共情。
无论你正经历什么,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与关心身体任何其他部位的健康一样重要且自然。在需要的时候勇敢求助,不是软弱,而是对自己最深切的关怀。
1
2
3
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