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9岁的杨振宁荣获“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一句“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的颁奖词,精准概括了这位科学巨匠的一生。
![]()
能跨越中国三个截然不同的历史阶段,用百年人生串联起个人奋斗与国家命运,这样的传奇,怕是没几个人能拥有。
杨振宁出生在安徽合肥的书香门第,父亲杨武之是中国首位数论方向的博士。
家里浓厚的学术氛围,让他从小就展露了数学天赋。
但有意思的是,父亲并没有急着把他打造成“神童”,反而请家教教他读《孟子》。
![]()
在我看来,这种既重学识又重品格的教育,才是杨振宁一生最坚实的底色,毕竟做学问先做人,这句话放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
后来抗日战争爆发,15岁的杨振宁跟着家人告别清华园,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南迁之路。
之后他考入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那段求学时光,说是苦到极致也不为过。
40个学生挤在茅草房里住,饭堂里只有掺着糠皮的糙米,大家站着扒拉几口就能吃完一顿饭。
![]()
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却汇聚了陈寅恪、华罗庚、吴大猷等一批顶尖学者,学术氛围浓得化不开。
国家危亡的现实,让杨振宁和同学们心里都憋着一股劲,“科学救国”的理想就这么在心底扎了根。
他从化学系转到物理系,一头扎进书本和实验里,煤油灯下啃读典籍,简易实验室里探索未知。
六年西南联大时光,不仅给了他扎实的物理基础,更让他亲眼见识了旧中国的苦难饥荒遍野、民不聊生、科技落后。
这些记忆,后来成了他衡量国家进步的重要标尺,也让他对祖国的感情愈发深沉。
![]()
带着“科学救国”的初心,杨振宁以全国物理专业唯一名额考取了公费留美资格。
临行前,父亲赠言“美饭勿忘亲爱勇,有声应感国恩宏”,这句话从此刻进了他的心底。
抵达美国后,他进入芝加哥大学深造,师从费米、爱德华・特勒等顶尖物理学家。
本来想钻研实验物理,直言“中国需要实验物理,我要做这方面的工作”,但在实验室待了20个月后,他发现理论物理才是自己的强项。
![]()
无奈之下,他听从导师建议转向理论研究,这一转变,直接开启了他的学术黄金期。
诺奖光环下的纠结
1948年,杨振宁受聘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在这里他和李政道展开了密切合作。
两人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推翻了物理学界延续多年的传统认知。
仅13个月后,他们就凭借这一成果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创下了诺贝尔奖颁奖史上的最快纪录,彼时的杨振宁才35岁。
![]()
按理说,诺奖加身本该前途坦荡,但杨振宁却遇到了一道迈不过去的坎。
因为不是美国国籍,他被众多关键国家实验室拒之门外,根本没法参与核心研究项目。
在多次因国籍问题受限后,他痛苦地做出了加入美国国籍的决定。
多年后他坦言,这个决定让他愧疚不已,甚至不敢写信告诉父亲。
直到父亲临终前,仍对这件事心存介怀,这份遗憾,成了杨振宁心中挥之不去的牵挂。
![]()
其实就算身处海外,杨振宁的心从来没离开过祖国。
早前从好友邓稼先的信中确认中国原子弹是独立自主研制时,这位顶尖科学家激动得躲进厕所落泪。
那种为国自豪的深情,早已超越了国界的阻隔,也让我们看到,真正的爱国,从来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刻在骨子里的牵挂。
中美“乒乓外交”打破隔绝22年的交往壁垒后,恰逢父亲病重,杨振宁借此机会申请回国,成为中美关系解冻后第一位归国访问的华裔科学家。
![]()
阔别祖国26年,他用4周时间游历城乡,与各界人士交流,亲眼见证了新中国的变化虽然百姓生活水平仍不高,但基础生活全面改善,扫盲工作普及,再也没有鸦片成瘾的民众。
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旧中国的破败形成了鲜明对比,也让他更加坚定了为祖国做事的决心。
回国后,杨振宁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表演讲,分享自己的所见所感,肯定国家的发展进步。
没成想,这番话却引发了部分知识分子的质疑,认为他“歌功颂德”“不敢讲真话”。
面对指责,杨振宁坦然回应:“批评的声音已经很多,用不着再增加我一个,我更愿意做一个建设者。”
这种不盲目跟风批评,反而专注于建设的态度,才是真正对国家有用的担当,毕竟光说不练没用,解决问题最终还得靠实干。
![]()
这次归国意义深远,杨振宁的访问打消了海外华裔学者的顾虑,掀起了归国交流热潮。
他与邓稼先的重逢,以及后续的奔走努力,间接为“两弹一星”元勋们恢复正常工作生活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后多年,他频繁往返于中美之间,利用自己的国际声望推动两国科技交流,成了中外科学合作的重要桥梁。
叶落归根
1994年,杨振宁协助设立求是科学基金、何梁何利基金,在国家科技资金匮乏的年代,为杰出科学家提供了关键支持。
1997年,他担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四处募集资金、选聘人才,成功引进图灵奖得主姚期智等顶尖学者回国。
![]()
这些举动,看似平凡,却为中国科技发展埋下了重要的种子。
2003年,81岁的杨振宁从美国退休,全职回到清华园,还把住所命名为“归根居”,寓意叶落归根。
这个年纪本该安享晚年,可他却选择全身心投入祖国科学教育事业。
回到清华后,他以八旬高龄坚持一线教学,每周为大一学生讲授普通物理,从来没有缺席过。
他还把自己的奖金、稿费全部捐赠给清华,用于科研和教学;牵线搭桥促成国际学术会议在中国召开,让中国科学家有机会与世界同行对话;帮助多所高校建立基础科学研究机构,推动学科发展。
![]()
十余年间,他资助近百位中国年轻学者赴美深造,这些人后来大多成为中国科技领域的中坚力量。
杨振宁做的这些事,比单纯的科研成就更有意义,毕竟科学的发展靠的是传承,培养一批年轻的科研人才,才能让中国科技事业走得更远。
2015年,93岁的杨振宁做出重要决定: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公民身份。
对他而言,这不是形式上的转变,而是了却父亲遗愿、回归初心的必然选择。
他用一生的实际行动,践行了父亲“感国恩宏”的嘱托,也弥补了当年加入美国国籍的遗憾。
![]()
杨振宁曾在访谈中将自己的人生与中国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出生至留美前的旧中国、归国所见的新中国、21世纪高速发展的新中国。
他感慨,中国的高速发展在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他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批评的最终目的是建设。
他并非无视国家发展中的问题,而是坚信“问题只有依靠建设才能解决”。
这种务实的态度,让他始终以鼓励者、推动者的姿态,呼吁年轻人抓住时代机遇投身科学。
![]()
从西南联大的烽火少年到清华园的耄耋老者,从诺贝尔奖得主到祖国科学教育事业的耕耘者,杨振宁的百年人生,是一部与中国命运紧密相连的奋斗史。
他用顶尖的科学成就赢得世界尊重,更用一生的赤子之心诠释了爱国情怀。
这份跨越世纪的坚守,早已成为激励后辈爱国报国的精神财富,也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巨匠,不仅要有改变世界的能力,更要有心系家国的深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