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本该是神舟二十号就要从400公里外的太空返航时间,不曾想却遇到了一个“拦路虎”。
今天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权威性媒体相继报道,一时间也让广大网友们的心紧张了起来。
![]()
太空归途中的拦路虎究竟是“何许人也”,航天员们还能否安全回到地球,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太空“交接班”名场面
就在昨天,空间站核心舱里上演了历史性一幕,六名航天员围在一起签字,这是第七次太空会师后的交接仪式。
![]()
此举可不仅仅是简单的钥匙传递,背后更藏着5天里80多项任务的“无缝衔接”。
而这次交接前的“重头戏”,当属神舟二十一号的极速对接,此次乘组轮换前,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采用了迅速交会对接技术,大幅缩短了入轨后与空间站的对接时间。
神舟系列载人飞船为保障航天员安全,需增加多重校验环节,此次技术优化后对接效率显著提升。
![]()
因为太空救援的黄金窗口期通常不超过72小时,所以对接速度越快,留给救援的时间就越充足。
此次神舟二十号之所以推迟,正是因为疑遭微小碎片“袭击”,为了确保航天员生命健康安全,所以选择推迟返回。
而空间微小碎片撞击,简单说就是太空中直径小于 1 厘米的微小物体比如金属碎片、漆皮、等等,以极高速度撞击航天器表面的现象。
![]()
虽然这些微小碎片体积小,但造成的杀伤力却不容小觑,因为微小碎片在近地轨道的平均速度可达到一秒7公里左右,是子弹速度的 10 倍以上。
目前有关部门已经在商议此事,确保神舟二十号返回的最佳时间。
![]()
值得一提的是,其实飞船从空间站脱轨到着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隐因素,每一步都是“生死考验”。
从空间站到着陆场的生死考验
从空间站脱离到回到地球着陆,神二十要经历5个阶段,整整8小时。
第一步分离调姿就藏着学问,飞船先退到十几米外停泊,确认没有碰撞风险后再退到200米,然后完成180度掉头。
![]()
到了390公里的高空,就进入减速制动阶段,推进舱点火150秒,这150秒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台战斗机全功率飞行2小时,能把飞船速度从7.8公里/秒降到7.5公里/秒。
紧接着便是滑行阶段,返回舱和推进舱分离,无动力自由下降到145公里高度,做好再入大气层的准备。
而最惊险的当属再入大气层阶段,返回舱以28000公里/小时的速度冲进大气层,和空气摩擦产生2000℃的温度,整个舱体变成“大火球”。
![]()
到这时候防热大底就派上了用场,表面的特殊材料会通过气化升华带走热量,每平方厘米能扛住3000瓦热流,相当于10个微波炉同时加热,最终防热层会减重15%左右。
更考验人的是40-80公里高度的黑障区,这里的等离子鞘套会屏蔽传统无线电信号,之前神舟十二号神二十用上了量子通信技术,通过光子纠缠态传输信号成功率达99.99%。
此举不仅能实时回传舱体姿态数据,还能同步航天员的生理指标,把失联时间缩短到1分钟。
![]()
随着返回舱距离地面1米时,4台反推发动机点火速度瞬间降到2米/秒,真正实现了“软着陆”,这一系列操作全靠预设程序和地面控制的完美配合。
而在返航前夕,我们也有着一系列“安全预案”。
返航前的“安全预案”
为了让航天员落地就有“安全感”,当返航时间确定后,地面搜救团队就已经布下了“立体天网”。
![]()
这个“天网”由四大分队组成,空中有2架直-8L直升机,搭载着红外热成像仪,哪怕返回舱落在漆黑的荒漠里,也能精准定位。
而地面有5支履带式车队,不怕荒漠里的沟壑和积雪,信息分队实时同步北斗定位数据,误差不超过1米。
而最贴心的是360°全景照明设备,返回舱一落地就能照亮周围,比神舟十四号时的照明范围大了很多。
![]()
不仅如此,航天员出舱后几分钟内就能钻进医监医保车,而这台车可是航天员的“移动暖房”,专门做了低温改造。
用石墨烯加热+真空保温层,就算外面-30℃,车内也能稳定维持25℃。
值得一提的是,车里的“黑科技”还不少,紧急供氧系统能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生命体征监测设备能实时显示航天员的心率、血压,甚至还加了太空辐射后效评估设备。
![]()
虽然目前神舟二十号返回进行了推迟,但相信以我国领先的航天技术,很快就能找到问题,并确保返回的时间。
迟一点不要紧,毕竟安全第一,最重要的是确保航天英雄们的身体健康,希望航天员们都能平安归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