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经典的力量,从不限于舞台

0
分享至

中国文化报记者 罗群

10月31日、11月1日,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歌剧《白毛女》回到作品诞生之地陕西延安演出,受到当地观众热烈欢迎。其间,纪念民族歌剧《白毛女》首演80周年座谈会举办,进一步总结《白毛女》的创作经验,继承中国民族歌剧的优良传统,引导新时代歌剧艺术的创作方向,推动新时代文艺创作取得更大成就。

2025年,民族歌剧《白毛女》迎来首演80周年纪念。10月25日、26日,该剧唱响北京国家大剧院,拉开了系列纪念活动的帷幕。本轮演出中,中国歌剧舞剧院新一代歌剧精英担纲主演,唱出经典旋律的时代新声,让传承的意义变得具象、鲜活。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就算不熟悉民族歌剧的观众,也一定听过《白毛女》中经典的旋律。民族歌剧《白毛女》的音乐融合了河北民歌、山西梆子等民族音乐元素,饱含浓浓的中国味道,让歌剧贴近中国观众、为老百姓津津乐道。喜儿的命运,折射的是中国人民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历史心路,这份力量与信念早已深埋中国人的心中。正如本轮演出主演蒋宁所说,这部作品不仅是历史记忆,而且是对正义与希望的渴望与诠释。一部经典,连接的不仅是过去与现在,更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牵系与家国情怀。

经典的造就离不开时光的沉淀。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延安的文艺工作者和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师生投身火热生活、开展文艺创作。1945年,延安鲁艺集体创排中国民族歌剧的开山之作《白毛女》,该剧成为中国民族歌剧的精神根基和艺术血统。1962年,中央歌剧舞剧院歌剧一团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0周年,复排《白毛女》,邀请王昆、郭兰英、陈强、李波等老一辈艺术家参演,周恩来总理亲临观看。据记载,这一次加工重排是“动了较大的手术”,完成了最具代表性的一次定稿。

1964年,中国歌剧舞剧院被国务院正式定名,当年《白毛女》音乐创作组成员马可担任首任院长,而《白毛女》则成为肩负民族歌剧舞剧传承发展重任的“镇院之宝”。1985年复排演出的《白毛女》立足传统根脉、贴近时代审美,音乐艺术形象更加熠熠生辉。2015年复排演出的《白毛女》强调“守本创新”、回归歌剧艺术本体,突出音乐性、歌唱性和旋律性,令《白毛女》成为展现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当历史进入新时代,中国文艺创作守正创新、蓬勃发展,民族歌剧《白毛女》迎来了首演80周年纪念。本轮上演的《白毛女》由中国歌剧舞剧院新一代青年歌剧演员蒋宁、王娜、高鹏(特邀)、孙尧、毋攀担纲主演,他们用青春、智慧和心血让经典作品、经典角色在新时代舞台上焕发鲜活生命力。毋攀表示,经过舞台上的千余场演绎,《白毛女》早已超越了一部艺术作品的范畴,成为镌刻着时代记忆的文化符号。而孙尧“愿以全部热忱重现角色的泪与痛、爱与盼,致敬并传承经典”的决心,则道出全体青年主创的心声,体现出新一代文艺工作者的情怀与担当。

艺术的发展、传承的脚步总是在路上。80年前,《白毛女》激励群众、鼓舞斗志,激扬民族精神;80年后,《白毛女》带着崭新的艺术生气回到延安,接受革命老区人民的检验。毫无疑问,这不仅是艺术的“回归”,更是精神的溯源与致敬。王娜表示,非常荣幸能够带着对前辈的敬意、对角色的理解,在作品诞生地演绎喜儿的故事,与当地观众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

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当代文艺工作者将“以人民为中心”记在心里、化作行动,此次演出《白毛女》就是一份满怀诚意的答卷,把经典剧目演下去、传下去,就是一种极有价值的纪念。当年的“北风”和“雪花”早已远去,但抗击风雪的人们永远值得铭记,直面风雪的勇气依然值得感怀。

民族歌剧《白毛女》在延安演出期间,举办了纪念民族歌剧《白毛女》首演80周年座谈会,邀请业界专家回顾民族歌剧《白毛女》首演80年以来的历程,深入探讨中国歌剧的创作与发展。会议认为,民族歌剧《白毛女》之所以成功,最根本的原因是牢牢把握住“文艺创作为人民”的方向,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继承前辈艺术家的优良传统,深入民间采风,用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成就作品的质感;民族歌剧《白毛女》珍视本民族优秀文化,妥善处理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以与中国戏曲、民歌、曲艺息息相关的文化本色,实现艺术表达守正创新;复排版《白毛女》准确把握具有深刻时代内涵的鲜明主题,年轻一辈用心用情的演绎,引发跨越代际的情感共鸣。

不忘来路、心怀远方,在历史中聚焦现在、发现未来,艺术的经验由此存续传承。而在一个经典个案背后,则是一群人的牵挂与筹谋、付出与坚守。文化和旅游部自2017年起组织实施“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8年来,指导委员会专家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从创作立意入手,在剧本、音乐、导表演等各个环节引导主创团队不断提升艺术品质,先后指导了《马向阳下乡记》《沂蒙山》《侨批》等40余部重点扶持剧目,为民族歌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活力、改善我国民族歌剧创作生态发挥了重要作用。

《白毛女》是民族歌剧艺苑中的一朵长盛不衰之花,不仅主创主演代不乏人,而且曾被多种艺术成功移植,受到不同受众的一致喜爱,这充分说明好的艺术从来属于人民,经典的魅力总在传承发展中不断积淀和释放。作为系列纪念活动的重要延伸,中国歌剧舞剧院派出主创人员,提供各项必要支持,协助与中国歌剧舞剧院同根于延安鲁艺的沈阳音乐学院排演歌剧《白毛女》,让经典的技艺更广泛地传承,让经典的精神更耀眼地绽放。

以经典剧目为纽带、构建院团与院校的联动机制,能够有效助力高校教学实践落地,为中国民族歌剧培育更多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新生力量。在他们中间,必将涌现出更多年轻的喜儿与大春,在奋进的征程中不断唱响新一代的声音。为行业计、为未来计、为中国歌剧事业计,国家艺术院团、中国文艺工作者的胸怀从不囿于一隅,经典的力量也从不限于舞台。

来源:中国文化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工网 incentive-icons
中工网
中工网为全国总工会主管、工人日报社主办、中国工会网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和管理的中央新闻网站
307069文章数 1183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