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奇陨落背后的市场启示
那天早晨打开手机,一条推送让我手中的咖啡杯差点跌落——泉果基金创始人王国斌先生因病去世,年仅57岁。作为量化投资领域的从业者,我对这位开创券商系公募先河的业界泰斗一直心怀敬意。
![]()
翻看王总生前的著作《投资中国》,其中有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市场就像一面镜子,照见的永远是我们自己的认知局限。"这句话在我十年的量化投资生涯中不断被验证。而今早的市场走势,恰似对这则突发消息最真实的注解——多数个股短暂下探后迅速回升,这种"利空不跌"的反常现象,恰恰暴露了机构资金的真实意图。
二、牛市多赚的底层逻辑
很多人以为牛市赚钱靠的是"捂股",这实在是个美丽的误会。我用量化系统回溯了过去十五年数据,发现一个反常识的结论:在典型的牛市环境中,持股时间与收益率竟呈倒U型关系。
真正的超额收益来源于资金的精准轮动。就像2025年二季度那波行情,有些股票横盘79天只涨3天,若死守不放反而错过其他机会。这里就引出一个关键概念——「机构补仓」。当橙色柱体(机构库存)伴随蓝色柱体(空头回补)同步出现时,往往意味着主力结束震仓的重要信号。
![]()
三、2025年的经典震仓案例
记得2025年6月那场中东冲突吗?表面看是黑天鹅事件打断了上涨节奏,但数据揭示的真相更值得玩味。当时我的系统监测到,在冲突爆发前三天,已有37%的个股出现机构资金异常流出。这场地缘危机不过是给了大资金调仓的完美借口。
以「华东医药」和「神州细胞」为例:
- 前者在6月18日虽有蓝色回补柱体,但缺乏橙色机构库存支撑
- 后者则呈现典型的"双柱共振",结果次日走势分化明显
![]()
这种分化绝非偶然。当你看过足够多的交易行为图谱就会明白,机构震仓就像精心编排的戏剧——先制造恐慌引散户抛售,再悄然接回筹码。我的系统数据显示,2025年涨幅前50的个股中,有43只经历过至少三次完整震仓周期。
四、数据透视下的操作艺术
真正让我叹服的是那些顶级操盘手的"障眼法"。他们深谙行为金融学原理,知道散户最容易被三种形态诱惑:
- 突破前高时的追涨冲动
- 长阴线下的恐慌抛售
- 横盘震荡中的耐心耗尽
看看这两只2025年的明星股就明白了:
![]()
![]()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每次突破前都经历"假摔",K线形态与交易行为形成鲜明反差。当多数人盯着价格涨跌时,聪明钱早已在交易行为层面完成布局。这也解释了为何同样的市场环境下,有人赚得盆满钵满,有人却反复坐过山车。
五、传奇精神的量化传承
回到开篇那个清晨,当我看到泉果基金公告中"将继续坚持王国斌确立的投资理念"时不禁莞尔。真正的传承不在于复制某个人的操作手法,而在于继承其洞察市场本质的能力。
这些年我越发确信:投资场上最锋利的武器不是内幕消息,不是技术指标,而是客观呈现市场真相的数据工具。就像王总在书中所说:"投资的最高境界是把自己变成市场的一部分。"而量化工具恰恰提供了这样的可能——让我们暂时摆脱人性弱点,用机器的眼睛看清资金流动的真实轨迹。
特别声明:本文提及的所有案例及数据均来自公开网络信息整理分析,仅作交流探讨之用。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本人从未建立任何收费群组或提供个股建议,谨防不法分子冒用名义行骗。愿我们都能在资本市场的长跑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与方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