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伟看楼市
当中国人民银行 2025 年第三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公布 9.1% 的居民预期房价上涨这一数据时,房地产市场再次迎来信心指标的 “冰点时刻”。这项覆盖全国 50 个城市、2 万名储户的权威调查显示,不仅看涨比例连续两个季度跌破 10% 心理关口,看跌人数占比更是攀升至 23.5%,达到看涨人数的两倍多。从曾经的 “全民买房热” 到如今 “九成人不看涨” 的转变,这组数据背后折射的不仅是市场情绪的变化,更是中国房地产市场深层逻辑的重构。
![]()
![]()
一、数据透视:信心指数为何跌至七年新低
央行调查数据的变化轨迹,清晰勾勒出市场预期的降温曲线。回顾 2019 年第一季度,居民房价看涨比例尚维持在 25% 以上的相对高位,而到 2022 年二季度,看涨与看跌人数首次出现持平,标志着市场信心的分水岭。2025 年二季度,看涨比例直接跌破 10% 至 8.9%,三季度虽微涨至 9.1%,但看跌比例同步升至 23.5%,形成 “量价齐跌” 之外的 “信心加速下行” 态势。
更值得警惕的是,房价预期的低迷与居民经济行为形成了相互强化的闭环。同期调查显示,57.4% 的居民认为 “就业形势严峻”,就业感受指数较上季下降 2.7 个百分点;倾向于 “更多储蓄” 的居民占 62.3%,而 “更多消费” 的比例仅 19.2%。2025 年前三季度,住户存款增加 12.73 万亿元,资金 “躺平” 在银行的背后,是居民对未来收入的谨慎判断。这种心态直接反映在购房决策上 ——“购房” 已连续三个季度退出居民未来支出选择的前五名,而在 2022 年之前,这一选项长期稳居前四。
![]()
![]()
市场的真实交易数据进一步印证了预期的变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 年 3 月 70 个大中城市二手住宅价格指数环比下降 0.61%,中国指数研究院监测的 100 个城市新房均价更是连续 16 个月环比下跌。作为市场风向标,一线城市房价跌幅尤为显著:北京二手房均价较 2024 年同期下跌 15.3%,深圳跌幅达 17.0%,2025 年 9 月全国 100 个主要城市二手房价格更是出现 “无一上涨” 的罕见现象。
二、深层动因:四大结构性因素重塑市场逻辑
(一)政策调控筑牢 “房住不炒” 底线
2021 年以来,从限购限贷、房企 “三道红线” 到房贷利率动态调整机制,一系列调控政策持续压缩投机空间。政策的核心逻辑已从短期稳定转向长期机制建设,推动市场从 “投资属性主导” 向 “居住属性回归”。这种转变彻底打破了 “房价只涨不跌” 的惯性认知,让投资者认识到房地产不再是稳赚不赔的资产。正如数据显示,房地产已彻底退出居民偏爱的前五大投资方式,被银行理财、基金信托等产品取代。
(二)供需格局发生根本性逆转
人口结构与住房供给的双重变化,正在改写房地产市场的底层逻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人口连续第三年负增长,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预测未来五年每年新增住房需求将从 1500 万套降至 800 万套左右。与此同时,住房供给却持续累积:100 个监测城市新房库存去化周期达 20.1 个月,三四线城市更是接近 30 个月,远超 12 个月的合理区间。从 “供不应求” 到 “局部过剩” 的转变,使得房价上涨失去了最基础的支撑。
(三)居民购买力与预期的双重透支
房价收入比的严重失衡,成为制约购房需求释放的关键瓶颈。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 年 3 月一线城市平均房价收入比达 18.2,即便经过持续下跌,北京、深圳仍分别高达 12.3 和 14.6。虽然部分城市房价已回落至 2016-2017 年水平,但年轻群体的购房意愿仍在下降。《中国青年发展报告 (2024-2025)》显示,25-35 岁青年中仅 37% 将买房列为未来五年规划,较五年前下降 21 个百分点,“拒绝 30 年房贷” 成为不少 90 后、00 后的选择。
(四)经济转型期的信心传导效应
房地产市场预期与宏观经济环境深度绑定。在经济结构调整期,部分行业面临转型压力,就业稳定性下降导致居民收入预期弱化。央行调查显示,收入感受指数连续三个季度下滑,这种 “收入焦虑” 直接转化为购房决策的延迟。更值得注意的是,居民消费偏好已发生明显转变,旅游、教育、医疗成为支出优先项,反映出家庭资产配置从 “不动产重仓” 向 “多元均衡” 的调整。
三、市场影响:从行业调整到经济重构
(一)房地产行业进入 “去泡沫” 深水区
房价预期的低迷加速了行业的分化与出清。数据显示,2025 年前三季度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 5.5%,头部开发商新房销量仅为峰值的 27%。行业的调整不仅体现在销量上,更表现为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从 “高杠杆、高周转” 向 “低负债、重运营” 转型,从追求规模扩张到注重产品品质与服务。这种调整虽然伴随短期阵痛,但为行业长期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对宏观经济的多维传导效应
房地产作为产业链条最长的行业之一,其调整必然产生连锁反应。一方面,建筑业、家电、建材等上下游行业面临需求收缩压力,2025 年三季度家电零售额同比下降 4.2%,反映出房地产后周期需求的疲软。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下滑带来财政压力,倒逼地方政府加快发展新动能产业。但从积极层面看,资金从房地产领域流出后,正逐步流向实体经济与新兴产业,为经济结构转型提供了资金支撑。
(三)居民资产配置的 “范式转移”
房价预期的转变正在重塑中国家庭的资产结构。过去二十年,房地产占家庭资产比重超过 60%,而 2025 年三季度倾向于 “更多投资” 的居民中,仅不足 5% 选择房地产相关产品。这种转变推动居民资产配置向多元化发展:银行理财、基金、股票等金融资产占比逐步提升,保险、养老等长期资产规划受到更多关注。从经济发展角度看,这种转型有利于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金融体系对房地产的依赖。
四、未来展望:结构化分化中的新机遇
尽管当前市场信心处于低位,但 “只跌不涨” 并非房地产市场的终局。从房价收入比看,经过持续调整,上海、杭州等城市已回落至 9.6、5.7 的合理区间,多数家庭 6-7 年年收入即可购房,具备了需求释放的基础条件。更为关键的是,“十五五规划” 已明确将房地产业定位从 “支柱产业” 转为 “民生保障行业”,预示着调控政策将更注重 “因城施策”,支持合理住房需求。
未来市场的核心特征将是 “结构化分化”。一线城市及强二线城市由于人口持续流入、公共服务优质,住房需求仍有支撑,2025 年北京丰台、朝阳等区域新房价格已出现 0.37%-1.67% 的环比上涨。而人口流出的三四线城市,将面临更长时间的去库存压力,部分城市可能出现房价进一步调整。这种分化意味着 “闭眼买房就能赚钱” 的时代彻底终结,精细化选房、关注区位与品质成为购房决策的关键。
对于刚需群体而言,当前市场正处于 “预期低迷但价格合理” 的窗口期。随着房贷利率降至历史低位、限购政策逐步优化,具备购房能力的刚需群体可择机入市。而对于投资者,房地产的投资逻辑已从 “博取价差” 转向 “长期持有收租”,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优质房产仍具备一定投资价值,但需警惕非核心区域的过剩风险。
从 “全民看涨” 到 “九成人看平或看跌”,跌破 10% 的看涨比例不仅是一个数据节点,更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 “分水岭”。它标志着房地产野蛮生长时代的终结,也预示着一个更加理性、更加注重民生属性的新时代的开启。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市场阵痛不可避免,但只要坚持 “房住不炒” 定位,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房地产终将回归居住本质,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持久动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