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全球创新网络、全球生产与服务网络、全球联通设施网络三个维度,以新视角新方法重新认识全球化,可以发现,全球城市出现了沟壑纵横的“边界”,比如创新的边界、产业的边界以及联通设施的边界。通过对城市排名的持续观察,发现基于多维网络协同、关注创新竞争力视角下识别的顶级城市。通过建立全球城市数据研究平台,支撑数据自动采集、模型自动运算以及结果的实时精准查询。经过这样的积累,对于全球化可形成三个认识。
![]()
原文 :《城市创新:面向 2035 开放发展的关键力量》
作者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粤港澳中心主任 方煜
图片 |网络
全球化走向区域化、社群化,出现了新的地缘边界。在大国竞争与博弈的背景下,各国纷纷尝试构建由政治经济关系紧密的国家组成的经济圈,推高了国际贸易的壁垒。例如,美国不断升级对外出口管制和制裁措施,以服务于其国家安全、外交政策以及本土供应。采用社区发现算法对全球城市网络数据(如专利合作申请、企业总部与分支机构联系、航空客运量等)分析显示,全球一体化的城市网络正逐步向分化的区域和社群网络转型。例如,在航空、服务领域,北美、欧洲分化为两个独立的社群;在生产领域,中国形成独立的社群,与东亚、东南亚城市通过高度互联的供应链与技术合作,保持了紧密的联系。新加坡、迪拜、河内,在桥接社群、跨越边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获得了最多的机会。这启示我们,未来城市的竞争力可能不在于能级有多高,而是在于社群间的“穿透”能力。
创新驱动引领全球城市发展。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经济增长和竞争力提升从劳动力、资本等要素驱动转向创新要素驱动。通过梳理中国、美国、欧盟和日本的科技发展与投资支持政策法案可以发现,各个国家地区围绕人工智能、脑科学、量子信息等九大科学前沿及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技术前沿的竞争日趋激烈。伴随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颠覆性创新和群体性技术突破不断涌现,创新将深入改变全球分工模式和格局,成为重塑全球和区域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
![]()
中国将成为全球新“枢纽”。伴随着全球经济地位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有潜力凭借超大规模市场和包容的转换能力,在更大范围链接更多国家和地区,推动中国内陆地区、欧亚内陆、欠发达国家共建超国家尺度的全球网络。中国城市在全球城市网络中的地位也不断提升,例如,杭州、苏州在生产网络维度有所显现,宁波也在联通设施网络维度进入全球前列。面向2035,中国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开放发展?
以“四个扇面”推动全域开放。多维网络视角下,不同扇面面对的边界发生了分异。比如,环太平洋扇面更多面临创新切割的挑战,其中的城市,如深圳,要考虑如何保持创新的自主可控;东南亚扇面更多面对供应链的边界,南宁等城市则需要考虑如何积极拓展与东盟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中亚扇面是一个通道,迪拜等一批城市通过开放包容的发展,也在不断崛起;东北亚扇面将迎来“冰上丝绸之路”等合作新契机,像格陵兰岛、俄罗斯等地,有可能会成为下一轮竞争的焦点之一。
以多中心的创新网络推动“以内带外”的发展。目前,我国在高质量论文、专利以及独角兽企业发展等方面,与美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全球“科技脱钩”的背景下,国家内部创新网络的高效协同成为破局关键。借鉴以强大内循环及创新体系持续引领全球创新产业发展的经验,我国应加快构建多中心、自主可控的创新网络,通过提升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的流动性,形成强大的内生自适应发展动力。
![]()
以巨型城市区域的差异化分工形成多元竞争优势。当前,城市正在从“单打独斗”走向“簇群发展”。城市群或者巨型城市区域越来越重要,因为它能放下多个万亿级产业链体系,支撑兼顾安全和开放的发展。例如,华为要实现芯片产业链的本地化布局,不会是在单独一个城市,而是在100公里的范围内布局。在产业链与供应链多元化、近域化重构背景下,我国巨型城市区域需依托区位禀赋与产业基础,构建差异化分工体系、推动内部的协同联动,以形成多元的全球竞争优势。
在新边界下,以中介城市的开放链接引领新型全球化。未来城市的竞争力取决于“穿透”能力,我国应提升中介城市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开放链接能力,与全球建立更广泛联系。选取创新网络、生产与服务网络、联通设施网络关键指标评估国内城市的全球网络关联度,识别出4个全球性的、9个国家级的以及92个次级城市,这些城市或将成为我国面向2035开放发展的关键力量。
![]()
在谋划城市发展策略时,也可以从更多维的视角进行思考。比如,深圳能不能抓住机会成为科技创新领域的新中介城市,可能决定了深圳的可持续开放水平;香港可以更多参与到全球规则治理当中,实现多元边界的穿透;上海可以借助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建设等新机遇,增强高端资源要素的配置能力,进一步提升全球服务网络转换枢纽地位;南宁则要推动打造跨区域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实现从“中间区位”向“转换中枢”的转型。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66期第1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程鑫云

《社会科学报》2025年征订
点击下方图片网上订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