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从不纵赖“人”,判决书绝不会因被执行人声称“无财产”而自然失效。
“法官,他名下没房、没车、没存款,我的判决书是不是成废纸了?”这是许多胜诉当事人在执行过程中最深的忧虑。然而,法律的答案是坚决而明确的:绝不会。
当被执行人试图以“一无所有”的表象逃避责任时,法律早已织就一张严密的执行网,让“赖账者”无处遁形。
![]()
01 法律视野:穿透“无财产”的表象
许多被执行人以为,只要名下没有房产、车辆和银行存款,法院就无可奈何。这种想法是对法律的严重误读。
“无财产”≠“无法执行”。法院认定的“无财产可供执行”,指的是在穷尽一切调查手段后,确实未发现可供执行财产的状况。
法律意义上的责任财产范围远大于传统认知。除了房、车、存款外,被执行人住房公积金、支付宝余额、退休金、保险理财产品、股权,甚至游戏账号等虚拟财产均属于可供执行财产。
法院查控系统已与公积金系统、证券系统、不动产登记系统以及财付通、支付宝等多个系统联网,覆盖了绝大多数财产类型。
![]()
02 执行举措:法律的全方位回应
面对各种逃避执行的行为,法律赋予了法院一系列强有力的执行手段。
财产报告令是试金石。被执行人收到财产报告令后,必须如实报告当前及此前一年的财产情况。拒绝报告或虚假报告,法院可直接予以罚款、拘留。
协助执行通知书是延伸臂。法院可向有关单位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查询被执行人的存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情况。有关单位必须办理。
当常规查询无法发现财产时,法院还可采取搜查令措施。对被执行人及其住所或财产隐匿地进行搜查。
执行悬赏举报制度能动员社会力量。法院可向社会公布被执行人信息,设立举报电话和举报箱,接受社会公众的财产线索举报。
![]()
03 拒执罪:刑事责任的最终威慑
对于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的行为,法律保留了最终的刑事威慑——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何种行为构成拒执罪? 凡被执行人隐藏、转移、故意损毁财产,或以明显不合理低价转让财产;拒绝报告或虚假报告财产情况;违反限制消费令等情形,经采取罚款、拘留后仍拒不执行的,均可构成犯罪。
刑事打击范围不仅包括被执行人本人,还延伸至协助执行义务人、担保人。案外人明知负有执行义务的人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与其通谋协助隐藏、转移财产的,以共犯论处。
刑罚幅度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分为两档:一般情节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04 权利实现:多方位的保障机制
作为申请执行人,并非只能被动等待法院采取措施,也可以主动参与执行过程。
申请执行人可通过律师调查令等方式,调查、收集相关证据材料。对于涉嫌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的被执行人,可依法提起刑事自诉。
若法院自收到申请执行书之日起超过六个月未执行,申请执行人可向上一级法院申请执行。上一级法院可责令限期执行、提级执行或指令其他法院执行。
当发现被执行人有高消费、隐蔽财产等线索时,应及时向法院报告。
![]()
法律从不允许“赖账”成为一种选择,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失信被执行人(老赖)最怕什么##失信被执行人无力偿还怎么办##名下两套房却拒还欠款23万元 成都一男子因拒执罪获刑##法律咨询##被执行人,拒不给钱该怎么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