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生于1606年,比崇祯皇帝大5岁,比多尔衮和吴三桂大6岁,他们都是同年龄段的人。
![]()
17世纪40年代,中国历史将往何处去,就掌握在这四个人手里。当然,比起在东北挖人参的多尔衮,崇祯皇帝觉得还是李自成比较可怕,坚定地施行自己“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方略。
而李自成也以推翻大明王朝为目标,压根没把茹毛饮血的女真人放在眼里。
![]()
三个男人在对决之前,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内政。
首先是崇祯,明明手下有一堆人才,却一个也不放心,不能知人善任,不该杀的杀了,该杀的却尸位素餐。
对蓟辽督师袁崇焕的处理,最能看出崇祯皇帝的执政水准。不管袁崇焕是不是杀了毛文龙,不管袁崇焕是不是吹过牛,不管袁崇焕是不是说话不算数,不管袁崇焕是不是暗中与女真人谈过判,东北那疙瘩还是用袁崇焕守着好,总比吴三桂强吧,不该简单粗暴地杀掉。
![]()
退一万步讲,即使觉得袁崇焕靠不住了,也只要解除他的兵权,暂时羁押,威慑辽东诸将就行了,何至于斩尽杀绝?看看后来吴三桂在李自成围攻北京时候的反应,就知道这样做的后果有多严重,杀一个袁崇焕事小,令辽东将领离心离德,可是得不偿失啊。
权术,或者说管理的核心是控制,如果玩弄权术,却令局面失控,那就不是权术,而是自作聪明,是犯傻了。
![]()
到后来,满朝文武都和崇祯斗心眼,等李自成打进北京,投降的投降跑的跑,反倒是太监王承恩带着一群太监为皇帝殉国。满朝文武无节操,折射的是崇祯皇帝早就失灵的号召力。
再看李自成,虽然得了天时,赶上明末大起义的好形势,但说起内政,也是一团糟。看看李自成用的那些人就知道了,大顺朝这家店,是武大郎开店,容不下高人,尽是一群乌合之众。
![]()
有一个才堪大用的制将军李岩,还不受重用,最后李自成竟然听信奸臣之言,杀了李岩,自断臂膀。
李自成能够打进北京,最大的帮手不是他手下那些将领,而是明朝的一再失误,还有关外女真人对明朝的强大牵制。
![]()
可惜有的人总是将运气当成能力,等攻下北京,李自成更是骄傲得不得了,觉得自己已经稳操胜券。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李自成目光短线,对女真和其执政者的了解,远没有多尔衮对他的了解多。
多尔衮在1643年,迎来了自己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因为这一年,他哥哥,清太宗皇太极死了,他第二次有机会当皇帝了。
![]()
皇太极的儿子豪格得到两黄旗的支持,要和多尔衮领导的两百旗一决高下。两红旗的代善,两蓝旗的济尔哈朗等人都首鼠两端,等着多尔衮和豪格两败俱伤,好出来收拾残局,获取最大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多尔衮硬来,也是大概率能够获取皇位的,但那样一来,就可能令八旗分裂,令女真人自己先乱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收敛了自己的野心,拥立小皇帝顺治,平息了一次危险的内乱。
![]()
这次平息内乱,团结八旗各部,是接下来清朝能够与李自成及明朝残余势力逐鹿中原的政治基础。多尔衮能够顾全大局,把眼光放在内斗以外,看到天下,是他比崇祯和李自成都高明的地方。高手,拼的不只是智商,能力,背景,还有胸怀。
吴三桂这样的烈马,不服崇祯,不服李自成,而在多尔衮的皮鞭下服服帖帖,不是没有原因的。该放权就放权(封平西王),该打就打(剃辫子),通过准确的赏罚,羁縻降清的明朝将领。与其说清朝灭了大顺朝和南明,不如说多尔衮指挥一堆明朝降将,灭了李自成和南明。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