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是地藏化身却毫不知晓,真正有大愿的人,具备何种德行?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地藏菩萨本愿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地藏菩萨,这位在佛教中地位极其特殊的菩萨,以"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宏大誓愿震撼着无数修行人的心灵。

《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记载,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时。

特别嘱托地藏菩萨,在他涅槃之后、弥勒菩萨降生之前这段"无佛"时期。

护持娑婆世界的一切众生。

可是,地藏菩萨究竟在哪里?他真的只存在于幽冥地府之中吗?



佛经中曾提到,大菩萨为度化众生,常常会化身千百亿,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那些在人间行走、默默承受苦难、发心救度他人的众生,会不会就是地藏菩萨的化身呢?

更令人深思的是,有些人可能本身就是地藏菩萨的化身,却对此毫无察觉,只是本能地按照内心的召唤去行持。那么,真正发下大愿的人,究竟具备怎样的德行?我们又该如何认出这些行走在人间的菩萨化身?

在唐朝贞观年间,长安城有一位名叫释净坚的僧人。这位僧人相貌普通,说话也不多,常年住在城南一座小寺院里。寺院破旧,香火稀少,但释净坚从不抱怨,每日按时诵经、打坐、扫地。

有一年,长安城外爆发了一场瘟疫。疫病来势凶猛,染病者高烧不退,浑身溃烂,痛苦万分。城中的大夫束手无策,病患家属只能眼睁睁看着亲人受苦。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是恶鬼作祟,纷纷到各大寺院烧香祈福,求菩萨保佑。

长安城里的名寺大刹都人满为患,僧人们日夜诵经做法事,祈求瘟疫退散。可奇怪的是,那位住在破庙里的释净坚,却在所有人都避之不及的时候,独自一人走进了疫区。

"师父,您这是要去哪里?"小沙弥惊恐地拉住他的僧袍。

"那些病患无人照料,我去看看。"释净坚的语气平淡得就像是要去菜市场买菜一样。

"可是会染上瘟疫的!"

"会就会吧。"他轻轻拨开小沙弥的手,背起一个破旧的布袋,里面装着他化缘来的一些草药和干粮。

疫区的情况比想象中更加惨烈。街道上到处是病倒的人,有的已经死去多日,尸体无人收敛。活着的人躺在污秽之中呻吟,有的已经失去了意识。空气中弥漫着令人作呕的恶臭。

释净坚没有任何犹豫,他走进第一间房屋,开始照料那些病患。他用清水为他们擦洗身体,喂他们喝药汤,将那些已经去世的人收敛埋葬。一天、两天、十天……他日夜不停地在疫区穿行,哪里有病患,他就出现在哪里。

城里的人都在说这个和尚疯了,是去送死的。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凡是被释净坚照料过的病患,病情都会明显好转。更不可思议的是,释净坚自己在疫区待了整整一个月,却丝毫没有染病的迹象。

消息传开后,一些胆大的人开始跟随释净坚进入疫区帮忙。有个年轻的书生问他:"师父,您不怕死吗?"

释净坚抬起头,眼神平静得如同深潭:"怕。但是看到他们受苦,我心里更难受。"

"那您为何不在寺院里诵经祈福,反而要亲身涉险?"



"诵经当然好,可是经书不能给他们喂药,佛号也不能帮他们清理创口。"释净坚说着,又弯下腰去照料一个发高烧的老妇人,"众生之苦就在眼前,岂能只动口不动手?"

这话说得那书生惭愧不已。他想起自己之前也在寺院里捐了不少香油钱,祈求菩萨保佑全家平安,却从未想过要亲自去帮助那些病患。

随着越来越多人加入,疫区的情况逐渐好转。两个月后,瘟疫终于平息了。劫后余生的人们感激涕零,纷纷到释净坚的小寺院来供养。可他们发现,释净坚依然过着清贫的生活,所有的供养都被他用来接济那些因瘟疫而失去亲人的孤儿寡母。

有一天,一位从九华山来的老僧经过长安,听说了释净坚的事迹后,特意来到小寺院拜访。两人在禅房里相对而坐。

"贫僧听闻师兄的义举,特来请教。"老僧合掌说道,"师兄在疫区度人,可曾发过什么大愿?"

释净坚摇摇头:"没有。只是看着他们受苦,心里过意不去,就去做了而已。"

"那师兄可知道,您这样做,其实就是在行地藏菩萨之愿?"

释净坚愣了一下,随即笑了:"我一个凡夫,怎敢与地藏菩萨相比?菩萨发愿度尽地狱众生,那是何等的境界。我不过是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罢了。"

老僧却摇头叹息:"师兄此言差矣。地藏菩萨的大愿,不正是要在众生最苦难的地方度化众生吗?地狱在哪里?就在这人间的苦难之中。您明知疫凶险,却毫不犹豫地走进去;您看到众生受苦,就自然而然地去帮助,这难道不是地藏菩萨的慈悲心肠吗?"

释净坚沉默了许久,眼眶微微泛红:"贫僧实在不敢当。只是……只是真的看不得他们受苦啊。"

老僧站起身来,深深地向释净坚顶礼:"菩萨化身千百亿,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或许菩萨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菩萨,只是本能地在行持菩萨道。师兄,您可知道您手上的这串佛珠?"

释净坚低头看着自己手腕上那串普通的木质佛珠,这是他多年前一位已经圆寂的老师父留给他的。

"这串佛珠原本是九华山金地藏大师的遗物,后来几经辗转,传到了您的恩师手中,又传给了您。"老僧说道,"冥冥之中,或许早有定数。"

九华山的金地藏,就是那位从新罗国来的王子金乔觉,他在九华山苦修七十五年,圆寂后肉身不腐,被尊为地藏菩萨的化身。

释净坚握着那串佛珠,心中涌起难以名状的情感。他想起自己从小就有一个奇怪的习惯,每当看到别人受苦,他就会心痛难忍,仿佛那苦是自己承受一般。他以为这只是性格使然,却不知道……

"贫僧不敢妄称是什么菩萨化身。"释净坚说道,"但贫僧确实发愿,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要尽力帮助那些受苦的众生。"

老僧欣慰地点头:"这就够了。真正发大愿的人,不需要在佛前高声宣告,不需要让天下人都知道。他只是在见到众生受苦时,自然而然地伸出援手;在面对艰难险阻时,从不退缩;在承受误解诽谤时,依然坚守本心。"

"可是,"释净坚突然问道,"老师父,您说真正发大愿的人,究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德行呢?如何才能分辨,一个人是真的在行菩萨道,还是只是表面的善举?"

这个问题让老僧陷入了沉思。他凝视着释净坚,目光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良久,他缓缓开口,说出了一段震撼人心的开示。而这段话,不仅解答了释净坚的疑惑,更成为后世无数修行人辨识真正大愿者的标准……



老僧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望着外面逐渐西沉的夕阳。

疫区的废墟上,一些义工还在帮助那些失去家园的人重建房屋。

在那些忙碌的身影中,有僧人,有俗人,有原本的富商,也有曾经的乞丐。

究竟是什么力量,让这些人甘愿放下自己的安逸,投身到救助他人的艰苦事业中?

答案就在老僧接下来要说的话里……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