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馆校联合培养“应急科普种子队” 二次授课辐射师生超3万人丨新征程上看应急

0
分享至

封面新闻记者 陈彦霏

四川省防震减灾教育馆内,成都市80余名学生迎来了一堂特殊的“生命必修课”。在地震模拟体验区,孩子们紧紧扶住栏杆,感受着模拟地震带来的剧烈晃动,脸上写满了紧张与好奇。这种沉浸式体验,正是四川省推动中小学生防灾减灾实践教育常态化的生动缩影。


学生们体验模拟地震

由应急管理部新闻宣传司与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组织的中央媒体走进四川,聚焦四川应急的新发展。11月4日走进四川省防震减灾教育馆。

“学生参观是我们一项常态化工作,我们将生命安全教育与场馆体验结合,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认识灾害并掌握自救互救技能。这种形式比学校课堂更生动直观,受到师生欢迎,并有助于形成学校、家庭、社会联动的教育链条。”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副馆长 谢卓伶介绍,“目前我们的科普内容包括感性认知灾害的初步认识、理性学习灾害成因与防范知识,以及实操演练如地震逃生、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生存技能。”



学生们学习自救知识

据了解,为针对性提高中小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增强生命安全课程趣味性和实践性,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应急管理厅拟在全省有计划组织中小学生到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开展防灾减灾实践课。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和成都市武侯区教育局对中小学防灾减灾教育实践进行试点,探索沉浸式、体验式、探究式安全宣传教育新模式,打造在全省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样本经验,推动全省教育系统充分利用地方防灾减灾馆等载体资源开展安全实践教育。

该试点项目根据3—9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优化设计“4 课时”体验实践教学课程,涵盖《感受灾害4D》《认识灾害》《防救灾害》《应急救护》《儿童安全营》等主课程,并搭配丰富的安全教育课题,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展个性化防灾减灾实践教学。同时,项目配套开发了《儿童意外伤害之溺水》《儿童意外伤害之蛇咬伤》《儿童常见意外伤害之烧烫伤》《拒绝校园欺凌》《台风》《神奇地震哨》《探索消防奥秘》《神奇的火山》《识灾避险—地质灾害》等9个防灾减灾课程。

试点工作将培育一批讲师队伍,通过建立防灾减灾馆与学校结对授课机制,遴选一批馆内专业讲师,“一对一”或“一对多”定期到校讲授安全课,力争覆盖结对学校所有安全课教师和学生。此外,将利用教育、应急管理系统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等载体,开通场馆预约渠道,制作推出防灾减灾知识线上精品微课,丰富教育形式、扩大覆盖范围。自项目启动以来,通过馆校联合培养的“应急科普种子教师”团队,已完成对50余所中小学8000余名学生的培训工作,教师返校后开展的“二次授课”辐射师生超3万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封面新闻 incentive-icons
封面新闻
第一眼,看封面。了解权威信息,看真实新闻故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04)。
329682文章数 88749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