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山为何只有普陀山位于海上?观音菩萨道场的选址有何玄机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华严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居北方清凉之地,峨眉山处西南云雾之间。

九华山踞江南群峰之巅,唯有普陀山独立于东海之滨,周围碧波万顷,孤悬海外。

这样的选址,是巧合还是深意?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峨眉山普贤菩萨的圣地。

九华山为地藏菩萨的净土,而普陀山供奉的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三座名山皆在陆地群峰之中,为何观音菩萨偏偏选择了这片远离陆地的海岛?是菩萨有意为之,还是另有因缘?

《华严经》中说:"善财童子参访观世音菩萨,于南海之滨,见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跏趺坐。"这南海,指的便是今日普陀山所在的东海海域。观音菩萨与海洋的缘分,到底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这选址背后,又蕴含着怎样深邃的佛理?

唐朝贞观年间,有一位日本僧人名叫慧锷,他长途跋涉来到中土求法。慧锷在五台山瞻礼文殊菩萨圣迹后,见山中一尊观音菩萨像端庄慈悲,法相殊胜,心中顿生欢喜。他想着:若能请这尊圣像回日本供奉,岂不是为东瀛众生种下无量福田?

慧锷向寺中僧众礼拜恳请,几经周折,终于得到应允。他小心翼翼地将观音圣像请下山来,一路护送到明州(今宁波),准备从这里乘船东渡回国。

那日海面风平浪静,慧锷雇了一艘商船,将观音圣像安放在船舱正中。船家祭拜了海神妈祖,扬帆起航。船行到舟山群岛附近海域时,原本平静的海面突然涌起巨浪。

"不好!前方有礁石!"水手惊呼道。

船家赶紧转舵,可那些礁石仿佛凭空生出来的,密密麻麻布满了航道。船左躲右闪,却怎么也找不到出路。更奇怪的是,海面上突然开出了无数朵铁莲花,黑压压一片,将船团团围住。

慧锷跪在船舱中,双手合十念诵观音圣号。他心中明白,这是菩萨在示现。念了一会儿,他仿佛听到耳边有声音说:"此地有缘,不必远去。"

船在海上漂了三天三夜,最后被海流推到了一座小岛边。这座岛不大,山势并不险峻,却林木茂盛,泉水清冽。岛上住着几户渔民,见有僧人来到,纷纷出来相迎。

一位姓张的渔民听说了慧锷的遭遇,连声感叹:"这是菩萨不肯去啊!大师,您看这岛上有个潮音洞,洞中常年传出海潮之声,当地人都说那是龙王诵经的声音。您若在此建庙供奉观音菩萨,想必是菩萨的本意。"

慧锷环顾四周,只见这座小岛虽然孤悬海外,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清净之气。海风吹来,带着咸湿的气息,却让人心神宁静。他想起《楞严经》中说:"观世音菩萨由闻思修,入于正定,得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这海岛四面环水,声声潮音,不正是修习耳根圆通的最佳之地吗?

慧锷当即决定留下。他和张姓渔民一家商量,将观音圣像暂时供奉在渔民家中。张家腾出最好的房间,布置了简陋的佛堂。慧锷每日诵经礼拜,而那尊观音像似乎也格外灵验,常有渔民来祈求出海平安,无不应验。



消息传开后,附近岛屿的渔民纷纷前来瞻礼。有人捐钱,有人出力,慢慢在张家附近修建起一座小庙。因为观音菩萨"不肯去",人们就叫这座庙为"不肯去观音院"。

这便是普陀山佛教道场的开端。可是,为什么观音菩萨偏偏选择了这座海岛?仅仅是巧合吗?

要说观音菩萨与水的因缘,那得追溯到更早的经典记载。《悲华经》中记载,无量劫前,有位宝藏如来住世。当时有位转轮圣王名叫无诤念,他有一千个儿子。长子名为不眴,发愿要在五浊恶世成佛,度化众生,后来便成了释迦牟尼佛。

第一王子发愿之后,转轮王的第一夫人名叫殊胜妙颜,她在宝藏如来面前发下大愿:"世尊,我今愿于秽恶世界修菩萨道。无论何处有苦恼众生,只要称念我的名号,为我天耳所闻,天眼所见,若不能免除其苦恼,我终不成正觉。"

宝藏如来听了这宏大誓愿,赞叹道:"你今观察一切众生,生起大悲之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今当号汝为观世音。"

这位殊胜妙颜夫人,便是观世音菩萨的前身。她的誓愿中特别提到"天耳所闻",耳根圆通,正是观音菩萨的修行法门。

《楞严经》中,佛陀让诸大菩萨和阿罗汉各自陈述修行证果的方法。轮到观世音菩萨时,菩萨说:"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观音菩萨修的是耳根圆通法门。什么叫"从闻思修"?就是从听闻声音开始修行。"入流亡所",是说将听觉的觉性收摄回来,不再向外攀缘声音的来处。当内在的觉性寂静了,动和静两种相对的概念就消失了。

这个法门的殊胜之处在于:声音无处不在,时时刻刻都能修。走路时听脚步声,吃饭时听咀嚼声,睡觉时听呼吸声,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用功。

释迦牟尼佛听完诸大菩萨阿罗汉的陈述后,让文殊菩萨评判哪个法门最适合娑婆世界的众生修行。文殊菩萨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

娑婆世界,"娑婆"在梵语中的意思是"堪忍",意指这个世界充满了痛苦和缺陷,众生必须堪忍这些苦难。这个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听觉最灵敏。眼睛只能看到前方,耳朵却能听到四面八方;眼睛需要光明才能看见,耳朵在黑暗中照样能听;眼睛见色容易起分别,耳朵闻声却容易入定。

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正是最适合这个世界众生的修行方法。难怪佛陀会让观音菩萨成为娑婆世界的大接引菩萨。

可是,这和普陀山选在海上又有什么关系呢?

海洋,是声音的世界。风声、浪声、涛声、潮声,日夜不息。渔民出海,耳边永远是海浪的呼啸。海商航行,听着的是船桨击水的节奏。海岛居民,枕着潮音入眠,随着鸥鸣醒来。

《普门品》中说:"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观音菩萨与水有着特殊的因缘。经中还说:"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

这段经文描述的场景,不正是海上商旅的日常吗?唐宋时期,明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无数商船从这里出发,前往高丽、日本、南洋各国。海上航行凶险万分,遇到风暴随时可能船毁人亡。这些商旅水手,最需要的就是观音菩萨的护佑。

普陀山正好位于东海航线的要冲,往北可达登州、辽东,往东直达日本,往南通向福建、广州。过往船只经过这里,都会停靠祈福,祈求菩萨保佑一路平安。

宋朝时,朝廷在明州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贸易。日本、高丽的遣唐使、求法僧、商人络绎不绝。他们都要经过舟山群岛,而普陀山就成了他们必经的祈福之地。

有位日本僧人成寻,在他的《参天台五台山记》中详细记载了宋熙宁五年(1072年)朝拜普陀山的经历:"六月十六日,至补陀落山。山在大海之中,去明州三日程。山不甚高大,周回可二十许里。其山多有灵异。"

成寻在山上住了几天,每天在潮音洞打坐念经。他记载说:"夜半,闻洞中有梵音清净,如百千人诵经声,又如天乐鸣空。余心大喜,知是菩萨现瑞。"

这潮音,就是普陀山最大的特色。潮音洞面向大海,海浪拍打岩石,声音经过洞穴的回响,形成了神奇的音效。有时候像梵呗诵经,有时候像天乐齐鸣,有时候又像千军万马奔腾。历代高僧大德来到这里,都会在洞口打坐参禅。

印光大师年轻时曾在普陀山法雨寺闭关修行。他在文章中写道:"普陀为观音菩萨应化之道场,居于海中,远离尘嚣。四面潮音,触目皆可作为耳根圆通之助缘。"

印光大师还讲过一个故事。有位居士问他:"既然观音菩萨用耳根圆通法门修行,那为什么要选择海边这么吵的地方?清的山林不是更好吗?"

大师笑着说:"你以为海潮声是吵闹,那是因为你的心在分别。真正修行人听海潮声,不起分别心,声音就是声音,不是吵也不是静。海潮昼夜不停,正好提醒修行人要时时刻刻保持觉照。山林虽然安静,但容易让人懈怠,以为只有安静时才能修行。海潮声声,反而是最好的提醒。"

这番话让那位居士恍然大悟。真正的修行,不是躲避声音,而是在声音中保持清净;不是追求外在的安静,而是内心的寂静。

普陀山选在海上,看似是机缘巧合,实则暗含了观音菩萨度化众生的深刻用意。



海水涨落,潮音日夜,这其中到底蕴藏着什么修行的秘密?

为什么佛经中反复提到观音菩萨与水的因缘?

海洋与修行,声音与觉悟,这些看似平常的事物,背后却隐藏着直指人心的佛法真谛。

古德曾说过一句话,道破了其中的天机,这句话后来成为禅宗重要的参究话头。

究竟是什么话,让无数修行人豁然开悟?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