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订金时明明显示到手价268元,付尾款时却变成了345元。”消费者李女士面对淘宝上的订单详情,感到困惑不已。她仔细核对后发现,原本应该自动叠加的店铺优惠券并未生效,而客服告知她“该优惠券需要满足特定条件才能使用”。
今年“双十一”从10月20日开启付尾款阶段,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支付尾款时遭遇了类似问题。被各种优惠计算规则搞得晕头转向的消费者们,最终发现预售价格甚至高于现货价格,纷纷选择退款。
这个本应让利消费者的购物狂欢节,为何变成了一场价格“迷局”?消费者权益该如何维护呢?
“双11”期间,商家以“预售”“定金”“红包”等形式吸引消费者,其宣传的优惠预售价若构成了对消费者的价格承诺,在消费者支付定金后,双方便形成了合同关系。商家在消费者支付尾款阶段如单方面涨价,属于无正当理由不履行其价格承诺,构成违约。若该行为也符合价格欺诈的构成要件,属于利用虚假或引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交易。
那么,商家在尾款支付环节涨价,是否构成违约呢?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法官介绍,在消费者与商家达成的定金合同中,消费者有支付尾款的义务,而商家有以其所承诺的预售优惠提供商品的义务。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七条规定了定金罚则,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无权请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消费者在网购时,在支付定金前需要签署预售协议,双方的预售合同一旦成立,商家和消费者均应按照约定履行。如果消费者未按时支付尾款,属于单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构成违约,无权要求商家返还定金(付尾款后若退款则定金可退)。如果商家取消或调整所承诺的预售优惠,导致尾款金额上涨,单方面变更价格,属于商家违约,消费者可要求商家退还定金并补偿与定金同等金额的价款(双倍返还定金)。
对于商家在尾款环节涨价是否构成欺诈,关键在于其在预售阶段是否对尾款金额作出明确承诺。法官介绍,若商家在预售页面、活动规则或与消费者的沟通中,明确表示尾款为某固定金额,而消费者在支付时发现高于商家承诺的,且商家无法对此作出合理解释,则该行为可能构成价格欺诈。若商家在预售期间先以明确的低价尾款吸引消费者支付定金,后在支付尾款阶段擅自提价,属于价格欺诈行为,违反了我国《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第十九条,“以低价诱骗消费者,以高价进行结算”或“无正当理由拒绝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价格承诺”。消费者可根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500元的,为500元”的规定,要求商家增加赔偿金额,退一赔三。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编辑 王雪婷综合大众新闻、北京日报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