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全球首款 EGFR ADC 的获批上市,基于成熟靶点的药物形式的创新也是发展的一个趋势。而作为免疫治疗的成熟靶点,PD-L1 也迎来 ADC 的时代。
![]()
2025 年9月,彭博社报道称,复宏汉霖正与强生、罗氏等跨国药企就HLX43的权益进行谈判,潜在交易额可达数亿美元级别。 这一消息直接推动复宏汉霖股价当日逆市上涨4.2%。
![]()
而在 2025 年11月2日上海召开的“2025国际肺癌前沿及创新论坛”上,复宏汉霖公布的HLX43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关键更新数据,让业界看到了中国原创药物的全球竞争力。
随着全球药企将目光投向中国、寻找具备转化为重磅产品潜力的在研疗法,围绕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交易正在热潮中升温。
本期内容
01
临床数据惊艳,HLX43展现“同类最优”潜力
02
HLX43的独特设计与同类竞品对比
03
EGFR野生型NSCLC竞品纵览
04
总结与展望
【01临床数据惊艳,HLX43展现“同类最优”潜力】
HLX43的临床数据在2025年多次国际顶尖会议上引发关注。
截至2025年10月22日,研究共纳入174例晚期NSCLC患者,这些患者全部接受过铂类药物治疗,约80%接受过免疫治疗,属于后线经治人群。
![]()
在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HLX43的客观缓解率高达48.6%,疾病控制率更是达到惊人的94.3%。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EGFR野生型非鳞状NSCLC患者中,ORR达到47.4%;而EGFR突变型患者ORR甚至高达50.0%。
对于预后通常较差的脑转移患者,HLX43同样展现出显著疗效,ORR为30.0%,DCR达到90.0%。 更令人鼓舞的是,在PD-L1阴性患者中,ORR仍达到39.5%。
![]()
![]()
安全性方面,HLX43同样表现出色。最常见的≥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包括淋巴细胞计数减少(9.8%)、贫血(8.6%),血小板计数减少仅1.7%。 这一安全性特征支持该药未来向一线治疗及联合治疗方案拓展。

02HLX43的独特设计与同类竞品对比
HLX43之所以能够取得上述成果,离不开其差异化的分子设计和技术平台支持。在PD-L1 ADC这一全新赛道中,目前全球进入临床开发的项目屈指可数。HLX43是全球第2款进入II期临床的PD-L1 ADC,其开发进度仅次于由辉瑞(收购Seagen)开发的SGN-PDL1V(代号PF-08046054)。值得一提的是,辉瑞的PD-L1 ADC已于近期启动III期临床,成为全球首个迈入III期的同类药物,这一信号也进一步提振了行业对PD-L1 ADC赛道的信心。然而,从已披露的数据来看,HLX43在临床进展速度和疗效指标上均显示出后来居上的趋势。
创新的TMALIN平台:HLX43由复宏汉霖与MediLink(宜联生物)联合开发,采用了后者专有的“肿瘤微环境激活型连接子”技术(TMALIN)。HLX43的抗体部分源自复宏汉霖自主开发的PD-L1单抗HLX20,载荷则是新一代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C24。与第一代ADC常用的DXd等毒素相比,C24的体外活性提高了4-10倍,但在血液中的半衰期更短。同时,TMALIN三肽连接子使得ADC只有在肿瘤微环境中特异性裂解,从而将高浓度毒素定向释放在肿瘤部位。HLX43拥有高达8的药物/抗体比例(DAR≈8),远高于SGN-PDL1V的DAR=4。这些设计提升了肿瘤杀伤效力并强化了“旁观者效应”,即毒素渗透邻近肿瘤细胞的能力。因此,在PD-L1广泛表达的实体瘤中,HLX43有望实现更强劲且持久的抗肿瘤作用,同时将系统毒性降至更低。
对比第一梯队竞品:辉瑞的SGN-PDL1V采用的是传统的MMAE(单甲氧基澳瑞他汀E)细胞毒载荷,通过不可透膜的连接子释放,引发肿瘤细胞有丝分裂阻滞。相比之下,HLX43的拓扑异构酶抑制剂机制在杀伤分子上有所不同,并且更强调肿瘤选择性释放和跨膜扩散效应。在2025年ASCO会议上,两者的一期临床初步结果已有所披露:针对接受过免疫治疗且疾病进展的NSCLC患者,HLX43在约3线后患者中取得了37.5%的ORR,而SGN-PDL1V在约2线后患者中的ORR为32.0%。尽管这是非严格头对头的数据比较,但HLX43在更难治的人群中依然展现出更高的缓解率。更重要的是,HLX43在PD-L1低表达模型(如肝癌等)中同样显示出显著活性,提示其疗效可能覆盖PD-L1表达水平很低的“冷肿瘤”患者,而这可能是传统PD-L1 ADC面临的挑战之一。临床前研究也证实,HLX43对PD-1/PD-L1单抗耐药的模型肿瘤具有强效抑制作用,抗肿瘤活性显著优于SGN-PDL1V。
全球开发速度:HLX43自2023年底获中美临床许可后,仅用约1年时间即完成了I期剂量爬坡和初步的扩展,2025年一季度正式进入国际多中心II期。目前,中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地均已开展HLX43的II期临床,首例患者给药在中国顺利完成。反观辉瑞的PD-L1 ADC,尽管现已抢先启动III期,但其早期开发进展相对谨慎。HLX43凭借“小步快跑”在全球多地铺开的II期试验,有望在后续取得更多适应症上的突破,实现商业化路径上的“弯道超车”。两者的竞赛不仅是产品之争,更预示着PD-L1 ADC这一全新品类正进入加速发展期,未来或将诞生重量级的跨国合作与交易机会。
【03EGFR野生型NSCLC竞品纵览】
HLX43在EGFR基因野生型NSCLC患者中展现出的卓越疗效,令人对这一长期棘手领域重新燃起希望。EGFR野生型(即不携带敏感EGFR突变)的肺癌患者约占NSCLC的大多数(尤其几乎涵盖全部鳞癌及一半左右肺腺癌)。这类患者无法从EGFR靶向药中获益,标准治疗往往局限于化疗和免疫疗法,但在多线治疗失败后有效手段匮乏。值得庆幸的是,近年一批创新疗法在这一领域逐步显现出疗效,包括ADC、双特异性抗体-ADC融合药物以及细胞因子融合蛋白等。我们将HLX43与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在研疗法对比如下:
百利天恒BL-B01D1(EGFR×HER3双抗ADC):BL-B01D1是一款全球首创的EGFR/HER3双特异性抗体偶联药物,由四川百利天恒研发并已授权百时美施贵宝(BMS)合作开发。在其I期临床中,针对EGFR野生型晚期NSCLC(鳞癌+非鳞癌)患者开展了剂量探索。研究共纳入62例经含铂化疗和免疫治疗失败的EGFR野生型NSCLC患者,ORR达到30.6%(确认ORR),DCR为87.1%。相比标准多西他赛约16%的有效率,这一结果令人振奋。更有意思的是,该药在EGFR突变型NSCLC患者中表现出更高的响应率(I期数据ORR超过60%),体现了双靶点设计在EGFR异常和野生两类人群中的双重潜能。BL-B01D1目前在肺癌、鼻咽癌、食管癌等多个III期临床中推进,并已被CDE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用于PD-1/L1耐药的EGFR野生型NSCLC。作为国内ADC领域的另一匹黑马,BL-B01D1的成功也为EGFR野生型肺癌带来了全新治疗思路。
信达生物IBI363(PD-1/IL-2双功能融合蛋白):IBI363并非传统ADC,而是将PD-1抗体与经过改造的IL-2细胞因子融合的创新免疫疗法。它旨在同时阻断PD-1通路并激活T细胞增殖,从而在**“冷肿瘤”中重振免疫反应。在2025年ASCO大会公布的Ib期数据中,IBI363针对免疫治疗耐药的EGFR野生型晚期肺腺癌患者(共58例)展现出了一定疗效和生存获益趋势。其中,高剂量组(3 mg/kg Q3W)患者的确认ORR为24.0%,疾病控制率76.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达5.6个月,12个月总生存率为71.6%。虽然ORR略低于ADC类药物,但IBI363显示出延长生存的潜力,部分患者在治疗一年后仍疾病稳定。尤其在有吸烟史的腺癌患者中,IBI363疗效更佳,ORR提高至33.3%,中位PFS达5.3个月。IBI363的不依赖PD-L1表达、在鳞癌和腺癌中均有效的特点,与HLX43的广谱性不谋而合。后续信达计划启动III期注册研究,IBI363已获得多项FDA快速通道和孤儿药资格,有望成为免疫治疗新形态的代表。
艾伯维ABBV-400(c-Met靶向ADC):ABBV-400是一款由艾伯维开发的新一代c-Met靶向ADC,又称Telisotuzumab adizutecan。c-Met蛋白在EGFR野生型NSCLC(尤其肺腺癌)中常高表达,成为继EGFR之后重要的治疗靶点之一。在2024年ESMO大会公布的I期扩展队列数据中,ABBV-400对非鳞状、EGFR野生型NSCLC显示出强劲活性:在48例经治患者中(采用2.4或3.0 mg/kg Q3W剂量),确认ORR为43.8%,临床获益率(CBR,相当于DCR)达85.4%。主要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为贫血(25%)和中性粒细胞减少(15%),整体耐受性良好。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入组患者多数为c-Met高表达且均为EGFR野生型,这与HLX43侧重PD-L1广谱人群有所不同。不过,两者ORR已在同一量级,ABBV-400的表现证明了ADC在EGFR野生型肺癌中的通用可行性。目前ABBV-400已进入II期试验,并获得FDA授予的突破性疗法资格,预示其有望加速上市,为c-Met阳性患者群提供有效新药。
小结:从以上对比可见,无论是靶向双受体的BL-B01D1,还是免疫激活类的IBI363,以及c-Met ADC ABBV-400,均在EGFR野生型NSCLC中展现出一定疗效。其中ADC类(HLX43、BL-B01D1、ABBV-400)普遍达到30-45%的ORR区间,而融合蛋白IBI363的ORR相对略低但提供了免疫治疗的长尾效应。尤为突出的HLX43在EGFR野生型非鳞癌人群中ORR接近47%,DCR超93%,显著领先于其他疗法。此外HLX43在PD-L1阴性患者中的有效性,以及对既往多线治疗失败患者的覆盖面,也体现了机制优势。可以说,HLX43代表了免疫检查点ADC在这一领域统治力的雏形,其横空出世大幅提高了后线疗法的“天花板”。展望未来,上述新疗法各具特色,有望在EGFR野生型NSCLC这一巨大且未满足的市场中百花齐放,为不同分子特征的患者提供个性化选择。
04 总结与展望
凭借在WCLC展示的亮眼数据,HLX43正被业界寄予厚望。有分析称其具备成为“同类最优(best-in-class)”PD-L1 ADC的潜质。总结HLX43的独特优势:它集精准递送高效毒素与免疫激活于一体,在单一药物中实现了“IO+ADC”的双重机制,这在现有肺癌药物中实属罕见。对于庞大的EGFR野生型NSCLC患者群体,HLX43已经在初步临床中展现出突破性的疗效,直接将后线治疗有效率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此外,不受限于PD-L1表达、高剂量下疗效进一步增强且安全可控,这些都预示HLX43有望突破现有疗法局限,改写治疗范式。
在开发策略上,HLX43正走一条多适应症并行推进的“广谱”路线。截至目前,复宏汉霖已在全球同步开展HLX43针对肺癌、肝细胞癌、食管癌、胃癌、鼻咽癌、头颈癌、胸腺癌、宫颈癌等多种实体瘤的临床研究。这种广泛布局得益于PD-L1作为肿瘤普遍高表达抗原的特性,也意味着HLX43有潜力成为覆盖多个瘤种的**“基础炸弹”式产品。如果后续试验继续证明其在不同癌种中的疗效和安全性,HLX43完全有望成长为一款年销售额数十亿美元级的超级重磅药物。在国际化方面,HLX43已经获得中、美、日、澳等监管机构许可,进入多国临床阶段,同时引起了跨国药企的浓厚兴趣。可以预见,一旦关键II/III期试验取得成功,HLX43或将成为中国生物药企走向全球的又一标杆案例。
识别微信二维码,添加抗体圈小编,符合条件者即可加入抗体圈微信群!
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cbplib@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