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带大家看一个新闻:
就在中美在韩国釜山会谈结束后,俄总理米舒斯京急急忙忙访华,你看出什么道道了吗?
核心原因就在于,现在俄压力太大了,中国这根最后的救命稻草必须得保住,因为俄实在扛不住了。尤其是最近,欧美对俄两大石油公司进行了制裁,俄油出口越来越难了。
没法,俄只得转向其他市场,但目前印度也在特朗普胁迫之下正减少俄油进口,所以其目光只能锁定东方大国。但中国市场虽说巨大,但也差不多已饱和,尤其是电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燃油车市场越来越萎缩,汽油需求也一降再降,没必要向俄购买更多汽油了。
24年,中国进口俄油超1亿吨,快到极限了,中国即使想拉俄一把,也买不了多少了。
![]()
再说,现在国际油价持续下跌,已到60美元一桶了。要知道,在22年,俄油能卖到120美元一桶。作为俄的主要收入来源,俄急不急?所以,总理紧急访华,肯定是有事而来。
这段时间,中美走得近,俄指定闻到了一些不祥的信息,担心美抢走俄油俄气的在华份额,赶紧过来,尽快敲定此前就差不多已达成“西伯利亚”合作协议,别让煮熟的鸭子给飞了。
01
之所以先说说上面这条新闻,其实是想引出目前国际石油这个话题。
前面说了,前几年国际上成品油飙到了100多美元一桶,而现在跌到了一半的价格,似乎还有下跌。
但不知大家注意没有,虽说国际上涨涨跌跌,波动挺大。但在国内,油价的涨跌似乎与我们没多大的关系,这种涨跌,更多的体系在股票、期货市场,与我们老百姓似乎毫不相干,即使有些体现,也就过一段时间进行一些调价,但幅度也并不大,与国际油价的大起大落形成强烈的反差。
其实,这与我国早已形成的一套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息息相关,说白了就是,外面惊涛骇浪,我自岿然不动。
清楚地记得,每一次油价的调整,总能牵动我们的敏感的神经。媒体也会及时跟进,总是那一套——上涨(下调)了多少钱一吨,92号汽油加油50升的油箱,得多花(省下)多少钱……
所以,这也引发了很多的疑虑和质疑:“国际油价跌了这么多,国内为啥没动静?”“油价里到底藏着哪些成本?是不是有什么猫腻?”“当前石油跌到了60美元一桶,国内为何没见着下调?”……
这些质疑都是合理的,但如果明白了咱们那套相当成熟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你也许就不会有些质疑了。
咱们这套成熟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既挂钩但不直接对接国际市场,又带着鲜明的调控底色,一句话,中国特色的价格形成机制。
![]()
02
众所周知,国内油价的“大管家”是咱国家发改委,全国的成品油价格调整的规则制定和最终决策,全是它说了算。
而这套机制的核心逻辑是——“与国际接轨、有调控缓冲”,如何调?其定价主要参考布伦特、迪拜、辛塔三个地方的原油价格在10个工作日内的加权平均值,再对比上一个周期的价格变化率来计算成品油调整幅度。
这个机制有一个重要规则,那就是,只有当变动幅度达到每吨50元的门槛时,才会触发调整机制。
举个例子说,如果10月份的一个调价周期里,国际油价跌了,发改委数据监测到,上面三地原油均价变动对应的调价金额不足50元/吨时,国内油价就不会调整。至于差额,则会纳入下次累加或冲抵。
拿最近一次国内油价调整来说,这事发生在10月27日,当时国内油价进行了一次下调,汽油和柴油价格每吨分别降低了265元和255元,这是年内第八次油价下调。该次下调后,全国多地92号汽油价格重回“6元时代”,算是我们消费者的一波福利。
但进入11月后,受国际原油市场供需变化及地缘政治因素影响,国际油价反弹上涨。在此背景下,国内油价调整参考的原油变化率转为正值,已触发上调机制,将在11月10日进行调整,预计汽油和柴油价格每吨上调约160元至165元,折合每升上涨0.12元至0.14元。
这种设计的好处,就是能够避免国际油价小幅震荡导致国内油价“一天一价”,减少市场混乱。但也给民众造成一种错觉,那就是明知国际油价有涨有跌,但国内却纹丝不动,有一种被骗的感觉。
![]()
03
很多人以为国内油价只会跟着国际原油走势走,它涨咱也涨,它跌咱也跌,其实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安全的。
其实,国内成品油的零售价没那么简单,它是多重成本的总和。以7.5元每升的92号汽油为例,价格构成可拆为四个部分:
一是原油成本,占比最高,约3.5元每升,它直接与国际油价挂钩波动;二是税费成本,占比40%,约2.5元每升,包括消费税、增值税、城建税、教育附加税等,这么说,即使国际原油不要钱,仅这一项,国内油价也得3元以上一升,所以,国内油价想回到原来的5元每升,想都不用想。三是加工和流通成本,约1.2元每升,这个好理解,包括炼制、运输、油站经营这些。四是利润,约0.3元每升。此项由于受政策调控,不会出现民间传闻的暴利现象,除非是走私黑油。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地区的油价会有差异。比如,沿海城市炼油厂多,所以运输成本低,油价可能比偏远地区要便宜一点,但不大。另外,一般民营加油站有自主促销的空间,所以它们为啥能比正规油站便宜几毛。但中石化、中石油这些企业是全国统一,所以不存在降价现象,一口价,一个价。
![]()
04
那么,为何我国要设这么一个价格机制?其实,这是为了避免国际油价极端波动冲击国内经济的考虑。
要知道,国际油价不稳定,动不动就上蹿下跳的,要是国内油价完全跟在屁|股后面跑,那国内经济就会乱套,今天8块,明天5块,经济太不稳定了,企业更是会乱套。
所以,这个机制就设了40美元“地板价”和130美元“天花板价”,相当于给油价波动拴上保险绳。
地板价(40美元/桶):若国际油价低于这个价格,国内油价就不再跟着下调了,否则国内石油企业得亏本采油,油田都得停工,影响企业发展,让中石油、中石化等巨头在国际低价时不至于血亏。如2025年3月国际油价暴跌至25美元/桶时,国内92号汽油仍维持在7.48元/升,就是这个机制在起作用。差额部分会纳入风险准备金,用于补贴炼油亏损和支持新能源发展。
这个虽说对于咱消费者来说非常不友好,但对稳定经济、保护国内油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信?你看看天花板价就知道了,不管国际油价涨得多高,到了一定价格,也不跟着涨,必须得保证一定价格销售,保障民生。
天花板价(130美元/桶):当国际原油价格高于这个水平,国内油价不提或少提。2022年地缘政治冲突期间,国际油价飙升至120美元以上,发改委就通过压缩炼油企业利润,避免国内油价同步暴涨,否则消费者会吃不消的。
另外,还有一个现实是,中国石油七成靠进口,如果完全市场化,等于把命脉全部交给国际石油炒家或投机者,那就危险了。
可以说,中国的成品油价格机制,就像给暴躁的国际油市套上一付缰绳——既防跌穿底线,动摇国本,又压暴涨,冲击民生,还暗搓搓给新能源不断助攻。
![]()
05
目前,国内油价遵循“每10个工作日调整一次”的固定节奏,调价生效时间为发布日的24时。
当然,这套机制并非一成不变的:1998年首次与国际油价接轨,2013年将调价周期从22个工作日缩短到10个工作日,并取消4%的幅度限制;2016年正式设立130-40美元的调控上下限……
不过,这个机制一直屡受诟病和质疑,有待进一步优化。主要是透明度不高的问题,有专家建议将调价方案制定权交由独立第三方进行,也有声音提出还需缩短调价周期,10天时间有些滞后,反映不出市场变化。
总之,国内油价机制从来不是简单地跟着国际走,而是在国际市场、国内产业、民生负担这三者之间寻找平衡的一种艺术。
可以说,40美元地板价守护着能源安全,130美元天花板缓冲着通胀压力,50元一吨的门槛避免了频繁波动——每一项规则的设计,都体现国家对经济稳定和民生保障的考量。
了解这些规则后,我们也许会少喷一点,或许更能明白:油价的涨跌从来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你每次加的那箱油里,既有国际市场的风云变幻,也有国家调控的用心良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