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美元首釜山会晤结束后,中美关系就进入相对稳定的“冷静期”。
而在日前,美财长贝森特大放厥词:美国将在一至两年内彻底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贝森特还倒打一耙的称:中国在很多领域是不可靠的合作伙伴。
究竟是谁给贝森特的自信,美国两年内能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吗?
![]()
贝森特
贝森特话音刚落,美方态度再生变
10月31日,也就是中美元首会晤后的次日,贝森特在接受《金融时报》和CNN采访时声称:美国将在未来12到24个月内彻底实现对中国稀土供应的替代。
他用词非常明确:“中国对美国稀土产业的影响力,将在两年内降到零”,这番话看起来是信心满满,但结合时间点来看,却耐人寻味。
就在几天前,中美刚刚签署了关于暂停稀土出口管制的一年协议,外界普遍认为这是中美缓和关系的重要一步。
可没过几天,贝森特就抛出这番“摆脱依赖”的高调言论,时间上的急切,难免让人怀疑其背后的真实动机。
![]()
贝森特和特朗普
显然,美国并不满足于协议的“喘息期”,而是试图趁机加速推进所谓的“稀土去中国化”战略。
贝森特还不忘给这个战略加一层“安全”外壳,他直接把中国定义为“不可靠的合作伙伴”,认为中国在多个关键原材料领域都存在“武器化出口”的倾向。
这种说法虽然听起来有些刺耳,但背后的逻辑并不复杂:美国想以此为理由,把对华依赖变成“安全隐患”,从而为本土产业重建争取更多支持。
可问题在于,话说得再响亮,现实却没有那么配合,尤其是在稀土这种涉及几十年技术积累和产业链整合的领域,想在两年内“翻篇”,用白日做梦一词形容都是好听的。
![]()
稀土
而贝森特的底气,可能部分来自美国正在加码推进的产业布局,目前,美国确实在稀土领域动了不少真格的,一方面是企业在加速落地项目,另一方面政府也在财政和政策层面大手笔投入。
比如,美国MP Materials公司依托加州芒廷帕斯矿,正在构建从矿山开采到磁体制造的完整一体化流程,德州的磁体工厂已进入钕铁硼磁体的试生产阶段,计划年底前向通用汽车等客户供货。
而另一家叫做USA Rare Earth的企业,则专注于高附加值产品,正在俄克拉荷马州建设一个年产1200吨的加工厂,主攻航空航天和军工市场。
![]()
开采
政府方面也没闲着,2025年11月,美国联邦政府刚和Vulcan Elements签了一份大单,承诺出资7500万美元,并提供6.2亿美元低息贷款,用于建设年产1万吨的磁体工厂。
国防部也向Ucore公司追加了1840万美元,用以加速其稀土分离工厂建设。
这些动作看起来确实热火朝天,布局也算得上全面,但这些项目真正要落地成型还早,别说两年,有些核心环节五年内都难以稳定投产。
比如MP的磁体工厂,虽然试产了,但稳定供应还得看运气,而USARE的矿源和提炼技术,距离商业化则还有一大段距离。
![]()
开采
更关键的是,这些布局绝大多数集中在轻稀土领域,美国本土重稀土资源稀缺,且开采难度高成本大,很多矿床还伴有放射性成分,商业可行性极低。
也就是说,即便几年后美国能自产一部分稀土,针对的是轻稀土,而不是那些真正关键的重稀土材料。
技术和人才方面更是明显短板,中国在稀土分离、提纯、成品加工方面,有着几十年的技术沉淀和成熟工程师队伍,而美国基本是从零起步。
这不是砸钱就能填平的差距,就算有资本、有政策、有决心,但没经验、没人手、没技术,产业链照样搭不起来。
![]()
特朗普
数据揭示现实:美国暂时离不开中国
美国高盛最新的报告指出:目前中国依然掌控全球69%的稀土开采、92%的冶炼能力,以及高达98%的磁体制造产能。
这些数据不是空话,而是实打实的产业基本盘,而美国的本土替代项目,最多也只是刚刚起步离形成闭环的完整供应体系还有很远。
2024年,中国稀土出口量占全球贸易总量的85%以上,美国去年进口的稀土产品中,有超过74%直接或间接来自中国,这种结构性依赖,并不是说断就断的。
![]()
稀土
美国想替代,不是没有可能,但时间要拉长,从矿山建设到提炼工艺,再到磁体生产,每一个环节都不是一年半载能解决的,更别说这些环节之间的协同还需要时间去磨合。
另外,成本始终是绕不开的问题,中国的稀土产业链成熟,规模化效应明显,成本控制能力强。
而美国的新建项目普遍面临高人工、高能耗、高原材料成本的挑战,即便技术能追上,成本也未必能打得过。
所以,从国际市场的角度来看,美国不是完全没有机会,但要实现全面替代,特别是在重稀土领域,现阶段几乎没有现实可能,更别提全球稀土需求还在不断上涨,美国的项目就算建起来,也未必跟得上节奏。
![]()
贝森特高调宣称“两年脱钩”,从政治层面看,是在对中国施压,为后续谈判争取更多筹码。
这种做法在美国政坛并不少见,特别是在大选临近的背景下,拿“摆脱中国依赖”当口号,无疑更容易获得选民支持。
但从产业层面看,这种时间表几乎脱离现实,磁体工厂的完整投产周期最短也得三年,稀土矿山的开发周期动辄八年以上,更别提所有项目还要通过环保审批、技术验证、市场测试。
真要说未来两年美国能做到什么,可能也就是在部分特定环节,比如国防或电动车磁体领域,建立起“部分可替代”的供应链,那种完全不依赖中国、完全自给自足的图景,更多是理想状态。
![]()
更现实的可能是全球稀土产业在未来几年将走向“多中心”格局,中国依然主导大部分原材料和加工环节,而美国则在少数领域实现局部突破,日韩、欧盟等国家可能选择“区域小循环”的方式,确保关键原料不被卡脖子。
这意味着所谓“脱钩”不会是彻底的断裂,而是多元化的应对,供应链安全和经济效率之间,最终还是要找到那个平衡点,否则,光靠政治口号堆起来的供应系统,最终可能撑不起市场的需求,也养不起企业的商业逻辑。
贝森特的发言,像是一记提前打响的“产业战鼓”,但这场战斗的胜负,并不靠喊口号决定,稀土问题是中美之间一场长期且复杂的较量,既有地缘政治的考量,也有产业现实的博弈。
![]()
美国想摆脱依赖无可厚非,但真正能决定成败的,不是嘴上说得多漂亮,而是手上有没有做出结果。
未来两年对美国来说是建设期,对中国来说是应对期,而对全球市场来说,则是一个观察中美如何在竞争中寻找新平衡的窗口期。
这场博弈,不只是一场“脱钩”的试验,更关乎全球供应链的下一轮重构。
参考资料:俄罗斯卫星社——美国财长:美国将降低对中国稀土金属的依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