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鲁克说:“管理是做对的事,而不是把事做对。”
我们单位有个技术大神,人很聪明又能干,但就是升不上去,原因就在于他太爱讲道理了。一件事总要引经据典,想方设法证明自己的方案才是正确的。
你看看那些达到高层次的人,他们的特点就是懂人性,重结果,少讲理。
01
我表哥就是个爱讲道理的无趣的人。
前阵子他老婆想报个瑜伽班,他立刻搬出一堆道理:“你这是乱花钱,办了卡肯定也不会去,纯属浪费,还不如在家跟着视频练。”
几句话把老婆的兴致全说没了,一星期没理他。
还有一次,他部门领导安排了个紧急任务,他觉得流程不合规,当着所有人的面跟领导“讲道理”,分析这个任务多么不合理。
结果道理他讲赢了,领导的面子也丢尽了,从此以后再也没重用过他。
作家李筱懿说过:世界上最无效的沟通,就是不停地讲道理。
喜欢据理力争的人,可能是情商低,因为他所认为的正确,在别人眼里是抬杠。
我刚毕业时,也犯过这种错误。
那时我跟一个资深前辈合作项目,我觉得前辈的一个思路有点老套,就搜集了一大堆数据和案例,写了封长邮件,想说服他。
结果前辈一句话都没回复我,只是默默地把项目做完了,效果也很好。
后来我才明白,人家不是不懂,我的“道理”在人家几十年的经验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网上有个问题:一个人不成熟的表现是什么?
高赞回答是:总以为世界是靠道理运转的。
出来混社会,靠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总想在言语上分个高下,那就给外界传递一个信息——这个人很难合作。
成年人的世界只筛选队友,不招募辩手。
![]()
02
投资人王利芬,在书里讲过一个观点。
她说,成年人最顶级的自律,就是“克制”。克制自己去纠正别人的欲望,克制自己去证明自己正确的冲动。
她说,当你发现一个人在某个认知层面上跟你不同时,你不需要去说服他。你要做的,是筛选出和你在同一频道的人,然后一起把事做成。
王利芬有句话说得很透彻:
“高手只筛选,不教育。跟不同认知的人讲道理,是最低效的内耗。”
当你有了“结果导向”的思维,就不会再浪费时间在无谓的口舌之争上。
电影《教父》里,老教父从来不跟对手讲道理。
当好莱坞大亨不肯用他的人时,他没有去谈判,而是直接把对方心爱马的头放在了床上。
这是一种底层逻辑:对于听不懂“道理”的人,直接让他看“结果”和“代价”。
有句话说得好:
“弱者才纠结对错,强者只在乎利弊。”
很多时候,一个人之所以原地踏步,根源就在于把能量都耗费在了证明自己是对的上面。
少一些喋喋不休的道理,多一些解决问题的行动,世界才会为你让路。
![]()
03
心理学上有一个“达克效应”。
意思是,认知能力越低的人,越容易产生对自己过高的评价,也越喜欢跟人争辩。
而真正有才华的人,反而会越发谦逊,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认知边界,懂得尊重人性的复杂。
这个效应告诉我们一个残酷的真相:讲道理,很多时候是弱者对抗世界的方式。
一个真正厉害的人,手里握着资源、规则和实力,他不需要讲道理,他本身就是“道理”。
我认识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他分享过自己的用人哲学。
他说他从来不跟员工争论。
如果一个员工总是跟他“讲道理”,抱怨规则不合理,他只会做两件事:第一,反思规则是否真的需要优化;第二,如果规则没问题,那就把这个员工换掉。
他说:“我的时间和精力,是公司最宝贵的资源,不能浪费在说服一个认知不同的人身上。我要做的,是找到一群不用我说服,就能跟我一起往前冲的人。”
作家王朔说:“世界上最愚蠢的行为,就是跟别人讲道理。你讲赢了,得罪了人;讲输了,自己憋屈。”
无论何时,把经营结果这门功课修好,你放下了讲道理的执念,也就拥有了解决一切问题的能力。
![]()
网上有个比喻,很形象。
你永远不要跟一只鸟去争论,潜水和游泳哪个更重要。
因为你们根本不在一个维度。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找到你的同类——鱼。
人际关系也是如此。
你层次再高,道理再对,但如果对方的认知水平和你不在一条线上,你说得再多也是对牛弹琴。
真正厉害的人,早就跳出了对错的思维,进入了选择的层面。
他们不讲道理,他们只筛选同类,然后用结果碾压一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