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我原以为“镜像人”事件已是认知的极限,直到全球深海探测器在同一秒收到来自马里亚纳海沟的智能信号。
当有着联觉天赋的数学天才艾琳娜博士将信号转化为“色彩图谱”,并颤抖着指出其模式与五十年前“旅行者”金唱片同源时,我们才惊觉:这不是发现,是回应。深渊中的未知存在,在隔了半个世纪后,对我们说出了第一声:“你好。”
![]()
01
京城四月,柳絮纷飞。经历了“镜像人”危机的紧张后,749局似乎短暂地回归了一种风暴间歇的平静。我,林晓,正在档案室里整理Echo事件的浩繁卷宗,试图从那些数字悲剧的碎片中提炼出可供警示的规律。内部通讯器罕见的平静了数周,这让我甚至有些不适应的错觉。
然而,这种平静在某个周二下午被彻底打破。通讯器没有响起刺耳的警报,而是收到了一条简洁的文字信息,来自陈涛组长:【最高权限会议,零号会议室,立即。】
零号会议室?我心头一凛。那是局里保密等级最高、用于处理真正全球性或战略性危机的会议室,我从未进去过。
推开厚重的隔音门,室内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陈涛面色严峻,几位我仅闻其名、未见其人的局内最高层领导也在场。巨大的电子屏幕上,正显示着一幅动态的全球地图,上面有数个光点在同步闪烁,位置遍布全球各大洋的深海沟区域。
“林晓,坐。”陈涛的声音低沉,“情况紧急,长话短说。”
他指向屏幕:“七十二小时前,国际海洋科学组织(ISMAR)的全球深海监测网络,包括我国的‘潜龙’系列、美国的‘海神’等共七个顶级深海探测器,在UTC时间同一毫秒内,接收到一段完全相同的、持续时长3.7秒的复杂电磁信号。”
他切换画面,显示出那段信号的波形图,那是一种极其复杂、绝非自然形成的规则脉冲序列。“信号强度极高,编码方式未知。最初ISMAR以为是系统性的设备故障或人为干扰,但交叉验证和源定位分析显示……”
地图放大,所有光点发出的定位线,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牵引着,精准地汇聚到西太平洋的一个点上——马里亚纳海沟,那个被称为“挑战者深渊”的地球最深处。
“信号源,明确指向海沟最深处,深度超过一万一千米。”陈涛一字一顿地说,“排除了一切已知的自然现象、地质活动、人类现有科技可能。ISMAR的初步结论是:非自然,具智能特征。”
会议室里落针可闻。我感觉自己的呼吸都停滞了。深海,智能信号……这远比地外信号更令人毛骨悚然。因为它意味着,未知的智慧可能就潜藏在我们脚下这颗星球最黑暗、最不被了解的地方。
02
事件被命名为“深渊回声”,保密等级提升至全球顶格。一个由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及主要科技强国参与的秘密国际联合调查组迅速成立,中方指挥部便设在了749局。
视频会议上,各方代表争论不休。主流观点倾向于某种未知的深海智慧生物,但对其科技水平(能产生如此强大的信号)感到匪夷所思。也有人提出是沉没的史前文明遗迹,甚至是地外物体坠入深海……
争论中,ISMAR的首席科学顾问,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海洋学家,提出了一个关键建议:“先生们,女士们,争论信号来源为时过早。当务之急是理解信号本身。我建议,立刻邀请艾琳娜·彼得罗娃博士加入核心分析组。”
屏幕上出现了艾琳娜的资料:俄裔数学家,三十岁左右,面容苍白清秀,眼神有些游离,现任教于瑞士某联邦理工学院。她的专长是复杂系统与信息论,但最特殊的是,她患有罕见的听觉-视觉联觉症。
“彼得罗娃博士能‘看到’声音和数据的‘颜色’与‘形状’,”老专家解释,“她曾成功‘翻译’过北极冰层断裂发出的复杂次声波,将其转化为预测冰架崩塌的模型。对于这种超出常规认知的信号,她的独特感知或许能打开一扇我们看不见的窗。”
陈涛与高层短暂商议后,迅速拍板:“同意。立刻向彼得罗娃博士发出邀请,最高级别保密协议。林晓,你负责对接,作为我方在联合分析组的全权联络员。”
我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看着屏幕上艾琳娜那双仿佛能穿透像素的眼睛,我感到一种莫名的压力。这次,我们要面对的不再是城市阴影或历史谜团,而是来自深渊的、真正的未知。
03
联合分析组的核心成员很快集结在海南一处高度保密的沿海研究所。当我第一次见到艾琳娜本人时,她正独自坐在实验室角落,戴着巨大的降噪耳机,面前的三块显示器上流动着瀑布般的数据流和色彩斑斓、不断变化的几何图形。她对我们的到来只是微微点头,注意力完全沉浸在数据中。
她比照片上更显瘦弱,穿着宽大的毛衣,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偶尔会停下来,用触控笔在数位板上勾勒着什么,嘴里喃喃自语,用的是俄语夹杂着英语和数学符号。
“艾琳娜博士,这位是林晓,中方的联络员。”负责引见的ISMAR官员介绍道。
艾琳娜终于抬起头,看了我一眼,她的瞳孔颜色很浅,像透明的琥珀。“林女士,”她声音很轻,带着点口音,“很有趣…这信号…有‘味道’。”
“味道?”我愣住了。
“嗯…不是嗅觉,是…感觉。”她试图解释,指着屏幕上一块不断旋转的、由冷暖色调交织成的复杂三维结构,“看这里,它的‘质感’很古老,很…沉重,像深海的水压。但这里,”她又指向另一处跳跃的亮色光点,“又很…活泼,甚至有点…调皮?矛盾,非常矛盾。”
她的工作方式让我大开眼界。她并非直接破译代码,而是将信号数据输入她自己编写的程序,转换成一种多维的“感官地图”。在她眼中,这段电磁波是拥有颜色、形状、质地甚至“情绪”的实体。
经过几小时不眠不休的分析,她有了初步结论:“信号不是随机的。它有清晰的内在逻辑和层级结构,像…语言,或者更准确地说,像一首极其复杂的交响乐,有主旋律,有和声,有变奏。而且…”她顿了顿,眉头紧锁,“它在重复。以…每6小时41分钟为周期,精确地重复发送。像…像在敲门。”
04
信号的周期性重复,印证了其智能行为的特征。这“敲门声”来自万米之下,带着某种执着的意味,让整个分析团队都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艾琳娜继续沉浸在她的“感官地图”里。她调出了信号中一段相对稳定、结构清晰的子模式,将其单独提取出来,放大观察。她反复“聆听”这段模式,手指在桌面上无意识地敲击着节奏,脸色越来越疑惑。
“这段…我好像在哪里‘见过’…”她喃喃道。
她突然像是想起了什么,快速地在数据库里搜索起来。几分钟后,她调出了一份公开的、几乎被世人遗忘的档案——美国宇航局(NASA)于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所携带的“金唱片”的部分内容图解。那张唱片承载着人类对宇宙的问候,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等多种信息的基本编码。
当她把金唱片上代表“氢原子基态跃迁”的图示(一种基础的物理常数表达)与信号中的那段子模式并置时,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冷气!
虽然编码介质完全不同,但其核心的几何拓扑结构、比例关系,存在着惊人的、无法用巧合解释的相似性!信号中的模式,像是对金唱片信息的一种…“重构”和“回应”!
艾琳娜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她猛地抬起头,琥珀色的眼睛里充满了难以置信的震惊,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
“这不是我们在探测它…是它…在回应我们!五十年前,我们向宇宙扔出了一个漂流瓶…现在,瓶子没有飘向星空,而是沉入了最深的海底…并且,里面的信,被…被‘人’看到了!它们…它们认出了我们的问候!”
她指着信号中紧随那段“回应”之后的、更加复杂难懂的部分,指尖都在发抖:
“而这段…是它们…在和我们说话!它们在说…‘你好,我们听到了。’…可是后面的内容…我看不懂…但那‘颜色’…那感觉…让我…非常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