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永寿宫内,烛火摇曳。
皇帝颤抖的手指扣开了那层暗格的木板,在最深处摸到了一张被蜡封好、折得极小的信纸。
当他将信凑近烛火时,封条上那个熟悉得令他心颤的签名映入眼帘——"玉嬛留"。
"这是纯元的闺名!"皇帝失声叫出,手中的信纸差点掉落在地。
是甄嬛偷来的,还是纯元亲手交给她的?
他屏退所有人,独自在烛火下撕开那古老的蜡封。
当那些娟秀的字迹在火光中显现时,皇帝的世界彻底崩塌了。
原来,他爱了一生的两个女人,早已将他的整个人生编织成了一个天大的笑话。
![]()
01
甄嬛薨逝的那个深秋午后,京城的梧桐叶正一片片飘零。
永寿宫外,聚集了满朝文武。
皇后的薨逝,对于整个大清而言,都是一件震动朝野的大事。
她不仅仅是皇帝的嫔妃,更是这个王朝后半段历史的缔造者和见证者。
"皇后薨于申时三刻,享年六十。"太医院院使跪在永寿宫门外,向赶来的皇帝禀报道。他的声音颤抖着,不知是因为恐惧还是悲伤。
皇帝站在宫门前,面色如铁。
他身着明黄色的龙袍,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威严,可那双深邃的眼中,却闪过一丝难以捉摸的复杂情绪。
"她...可有留下什么话?"皇帝问道,声音听起来异常平静。
"回陛下,皇后临终前神志清醒,只是说了一句'此生无憾'便安然而逝了。"
此生无憾?皇帝心中冷笑。
甄嬛这四个字,说得如此轻松,可她知不知道,她这一生给自己留下了多少困扰和疑问?
皇帝缓缓走进永寿宫的正殿,群臣跟在身后。
甄嬛的遗体停放在正殿中央,身着凤袍,面容安详。
即便是六十岁的年纪,她依然保持着优雅和美丽,那张脸庞上看不出丝毫痛苦的痕迹。
"传朕旨意。"皇帝站在甄嬛的灵柩前,对身后的群臣说道,"皇后生前功德无量,当以国葬之礼安葬。丧期二十七日,朝臣素服哀悼。"
"陛下圣明。"群臣齐声应道。
可皇帝的注意力并不在这些繁文缛节上。
他看着甄嬛那张安详的脸庞,心中涌起千般思绪。
这个女人,从十几岁入宫到六十岁薨逝,伴随了他大半生的时光。
她见证了他从一个皇子到皇帝的蜕变,也参与了无数次宫廷斗争和政治决策。
她走得如此安详,就如同她生前做的每一件事一样,都拿捏得恰到好处。
可越是这样,越让皇帝感到不安。
甄嬛太聪明了,聪明到让他时常怀疑,她的每一个决定背后是否都隐藏着更深层的考量。
处理完甄嬛的后事安排,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
皇帝并没有离开永寿宫,而是留在了这里。
他说要为甄嬛守灵,实际上,他只是想要一个人静静待一会儿。
"陛下,您...需要臣等陪伴吗?"大学士张廷玉小心翼翼地询问。
![]()
"不必。朕想一个人待会儿。"皇帝摆摆手,"你们都退下吧,没有朕的召唤,不要进来打扰。"
群臣相视一眼,最终还是遵从了皇帝的意愿,鱼贯而出。
偌大的永寿宫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皇帝一个人和甄嬛的灵柩相对而坐。
烛火摇曳,香烟袅袅。皇帝看着甄嬛那张在烛光下显得更加安详的脸庞,心中五味杂陈。
这个女人给他带来过无数的快乐,也带来过无数的痛苦。
她是他的爱人,也是他的对手;是他的助力,也是他的制肘。
"嬛嬛。"皇帝轻声呼唤着她的名字,"你走得如此安详,可你知道你给朕留下了多少疑问吗?"
当然,死者无法回答。
可皇帝仿佛能够听到甄嬛那熟悉的声音在说:"陛下,有些答案,需要您自己去寻找。"
第二日一早,甄嬛的灵柩被移送到了太庙,准备正式的国葬仪式。
皇帝按照礼制,要为她守孝七日。
可在这七日里,他的心思却并不在哀悼上,而是在思考一个问题:甄嬛这一生,到底爱过自己几分?
这个问题困扰了他很多年。
甄嬛太聪明,太善于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
她说爱他的时候,那样深情款款;她跟他争执的时候,那样义正言辞;她为他出谋划策的时候,那样智慧过人。
可这一切,有多少是真心,又有多少是演戏?
皇帝想起甄嬛初入宫时的模样。
那时她还只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女,清纯美丽,如同一朵带着露水的莲花。
她说话时会脸红,被他夸奖时会害羞,那种青涩和纯真让他深深着迷。
可后来呢?她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有心机,越来越能够在宫廷斗争中游刃有余。
她从一个小小的常在,一步步爬到了皇后的位置。这其中,她付出了多少,又算计了多少?
02
第三日,皇帝在御花园中散步。
这里曾经是他和甄嬛经常约会的地方。
梅花台旁,他们曾经吟诗作对;荷花池边,他们曾经并肩而立;竹林深处,他们曾经窃窃私语。
"陛下。"德公公小心翼翼地跟在身后,"皇后的丧仪安排..."
"按部就班地办,不必事事都来问朕。"皇帝有些不耐烦地打断了他。
他走到梅花台前,那里种着他最喜欢的腊梅。
现在虽然还是秋天,但已经能看到花骨朵了。
再过一个月,这里就会梅花盛开,香气扑鼻。
![]()
皇帝记得,甄嬛最喜欢的也是梅花。
她说梅花傲雪凌霜,正如她的性格。
当时他觉得这话很有诗意,现在想来,何尝不是一种暗示?
甄嬛确实如梅花一般,在最恶劣的环境中也能绽放出最美的花朵。
可是,梅花的美丽背后,是否也隐藏着刺人的寒意?
第五日,皇帝决定去永寿宫看看。
甄嬛的灵柩虽然已经移走,但她生前的居所还保持着原样。
宫人们都说要等国葬结束后再整理,可皇帝等不及了。
他需要在那个熟悉的环境中,寻找一些能够解答他心中疑问的线索。
"陛下,您要进皇后的寝宫吗?"守门的太监惶恐地问道。
"嗯。"皇帝点点头,"你们都退下,朕一个人进去看看。"
"可是陛下..."
"退下!"皇帝的语气不容置疑。
宫人们立刻跪下磕头,然后匆匆退走。
皇帝独自推开了永寿宫的大门,迎面而来的是一股淡淡的檀香味,那是甄嬛生前最喜欢的香味。
永寿宫的一切都还保持着甄嬛生前的模样。
正殿中央那张黄花梨木的大桌案,上面整齐地摆放着文房四宝。
墙上挂着她亲手抄写的《心经》,字迹端正,笔力遒劲。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典籍,有佛经,有医书,也有诗集。
皇帝走在这熟悉的环境中,仿佛还能感受到甄嬛的存在。
她曾经就在这里接见大臣,处理政务,批阅奏章。
作为皇后,她拥有参与朝政的权力,也确实在很多重大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可她行使这些权力时,心中想的是什么?是为了大清的江山社稷,还是为了自己的地位和权势?或者,是为了某种更深层的目的?
皇帝走到她常坐的那张太师椅前。
这张椅子是他亲自赐给她的,用的是最好的紫檀木,雕工精美。
甄嬛生前最喜欢坐在这张椅子上处理事务,那种威严和优雅让所有人都不敢小觑。
他伸手抚摸着椅子的扶手,那里还残留着甄嬛的体温似的,让他感到一阵心酸。
皇帝走向甄嬛的寝殿,那里是她最私密的空间。
推开房门,一股更加浓郁的檀香味扑面而来。
房间里陈设简洁而优雅,一张黄花梨木的大床居于正中,床边摆着一张小桌,上面放着她常读的佛经。
皇帝走到床边,那张曾经承载过无数秘密的龙床如今空空如也。
床上铺着素色的绸被,枕头上还留着她头发的香味。
他伸手摸了摸那床被子,冰冷如霜,再也感受不到她身体的温度。
床头的小桌上放着一本《金刚经》,是甄嬛生前最后在读的佛经。
皇帝随手翻开,想看看她在临终前都在思考什么。
可当他翻开书页时,一片早已枯萎、只剩框架的梅花瓣飘落下来。
皇帝怔住了。这片梅花瓣显然已经有很多年了,被小心翼翼地夹在佛经中保存着。
他将花瓣拾起,在手心中仔细端详。
这应该是很多年前的梅花瓣,也许是他们第一次在梅花台约会时她采的,也许是某个特殊日子的纪念。
"朕一生最爱的梅花,她竟然保存了这么多年。"皇帝喃喃自语,心中涌起一阵复杂的情绪。
这片梅花瓣的发现,让皇帝陷入了深深的回忆。
他想起了甄嬛初入宫时的那个冬日。
当时他正在御花园赏梅,偶然看到一个年轻的宫女在梅花树下驻足。
那女子身着淡绿色的宫装,容貌清丽,气质出尘,竟然与已故的纯元皇后有几分相似。
"你是哪个宫里的?"他当时这样问她。
"回皇上,臣女是甄嬛,刚刚入宫,还没有分配到具体的宫殿。"她回答时声音轻柔,带着一丝紧张。
"甄嬛?"他重复了一遍她的名字,觉得这名字很雅致。"你很像朕一个故人。"
当时甄嬛低着头,脸颊微红,那种青涩的美丽让他心动不已。
他当场就决定要留她在身边,并且很快就册封她为常在。
03
皇帝将那片梅花瓣重新夹进佛经中,然后继续在房间里寻找。
他的目光逡巡着每一个角落,想要找到一些能够解答他心中疑问的线索。
甄嬛的梳妆台上摆着各种首饰和脂粉,都是他赏赐给她的。
有翡翠的手镯,有珍珠的耳环,有金丝的发钗,每一件都价值连城。
可这些贵重的首饰,在甄嬛的使用痕迹中却显得那么淡然,仿佛她从来就没有因为这些奢华而感到特别的快乐。
窗台上摆着几盆她生前最爱的兰花,如今已经有些枯萎。
甄嬛说过,兰花幽香淡雅,不与群芳争艳,正如她的处世哲学。
可皇帝现在想,兰花虽然淡雅,但也最难伺候,需要精心的照料才能存活。这是否也是甄嬛性格的写照?
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典籍。除了佛经之外,还有不少史书和医书。
甄嬛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这是她能够在后宫中立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她读这些书的目的是什么?是真的喜欢,还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加有用?
皇帝走到甄嬛的衣柜前,打开柜门。
里面挂着她生前的各种服饰,有华丽的朝服,有素雅的便装,还有各种颜色的披风和外套。
每一件衣服都保持得很好,没有一丝褶皱,可见宫人们平时对她有多么敬重。
在衣柜的最里层,皇帝发现了一件特别的衣服。
那是一件淡青色的素袍,款式简单,没有任何装饰,看起来就像是民间女子穿的普通衣服。
这件衣服与甄嬛其他华贵的服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得格外突出。
皇帝将这件衣服取出来,仔细端详。
衣服的质地很好,但样式确实很朴素,更像是甄嬛入宫前穿的。
她为什么要保留这件衣服?是对过去生活的怀念,还是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在衣服的内侧,皇帝发现了一行用丝线绣成的小字:"安陵甄氏,十七岁入宫。"
这显然是甄嬛自己绣上去的,记录着她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
可这行字的语气,听起来更像是一种纪念,或者说,是一种提醒?
皇帝将衣服放回衣柜,心中的疑问越来越多。
甄嬛的每一件物品都有其深意,可这些深意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却让他无法参透。
他来到甄嬛的书案前。
这张紫檀木的书案是她处理政务的地方,即便贵为皇后,她也时常要批阅一些重要的奏章,参与朝政决策。
书案上摆放着砚台、毛笔、镇纸,还有一些已经批阅过的奏章。
![]()
皇帝随手拿起一份奏章,是关于黄河治理的。
甄嬛在上面写了密密麻麻的批注,字迹工整,分析透彻。
她的政治智慧确实非同一般,很多时候她的建议都比朝中大臣的更加高明。
可她参与朝政的动机是什么?是真的关心国家社稷,还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或者,是为了某种更深层的目的?
在书案的右上角,摆着一个精致的紫檀木雕花小盒。
这个小盒皇帝见过很多次,每次来永寿宫时,甄嬛都会将它收起来,从不让他看里面装着什么。
皇帝伸手拿起那个小盒,在手中掂了掂。
小盒不重,但制作精美,盒盖上雕着缠枝莲的花纹,工艺非常精湛。
他曾经好奇过这个小盒里装着什么,但甄嬛总是笑着说:"陛下,女子总有些小秘密,您就不要好奇了。"
现在甄嬛已经不在了,这个小盒的秘密是否也可以揭开了?
皇帝轻轻打开盒盖,里面放着一些首饰和香囊。
有一对翡翠的耳环,是他们刚认识时他送给她的第一件礼物;有一个绣着鸳鸯的香囊,是她亲手为他做的;还有一枚玉佩,是她生日时他的赏赐。
每一件物品都有特殊的意义,都记录着他们之间的某个重要时刻。
皇帝一件件地拿出来,仔细端详。
这些物品的存在,说明甄嬛确实珍视他们之间的感情,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如此。
可就在他翻动这些物品时,手指不小心碰到了小盒侧面一个几乎看不见的地方。
那里有一个很小的凸起,像是一个暗扣。
04
皇帝的心跳忽然加速了。
他仔细看了看那个暗扣,确实是一个机关。
甄嬛竟然在这个小盒上设置了暗格?这更加激起了他的好奇心。
他小心翼翼地按了按那个暗扣,只听到一声极其轻微的"咔嗒"声,小盒的底座竟然微微松动了。
皇帝惊喜地发现,原来这个小盒还有一层暗格。
他用手指扣开那层看似严丝合缝的木板,在最里层的暗格中,他摸到了一样东西。
一张被蜡封好、折得极小的信纸。
![]()
皇帝的手开始颤抖,甄嬛为什么要将一封信藏得如此隐秘?
这封信里写着什么,值得她如此小心翼翼地保存?而且从蜡封的样子看,这封信已经有很多年了。
他将信纸从暗格中小心翼翼地取出,拿到烛火下仔细端详。
蜡封已经泛黄,显然是多年前的物件。
就在他看到封条上的那个签名时,整个人如遭雷击。
"玉嬛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