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看电视总眯眼,是不是近视了?” 不少家长发现孩子眯眼时,第一反应是 “赶紧配眼镜”,但这种盲目判断可能延误真实病情。近日,爱尔眼科儿童视光专家结合临床案例指出,孩子眯眼并非单一近视信号,可能由真性近视、假性近视、散光、中高度远视及眼部疾病 5 类原因导致,需通过专业检查明确病因,避免不当干预加重视力问题。
![]()
孩子眯眼的 5 大常见原因,近视只是其中一种
爱尔眼科儿童视光中心主任解释,眯眼是孩子视力异常的 “预警信号”,但成因复杂,需逐一排查:
一是真性近视。多发生于 6-12 岁儿童,因长期近距离用眼(如看绘本、玩平板)导致眼轴变长,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孩子会通过眯眼减少光线散射、暂时提高清晰度。这类近视属于器质性病变,需科学矫正控制度数增长。
二是假性近视。并非真正近视,而是睫状肌痉挛引发的暂时性视力模糊,类似 “肌肉抽筋”。孩子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后,眼部肌肉无法放松,晶状体厚度增加,表现为看远模糊、频繁眯眼。“这类情况通过休息、远眺或专业视觉训练可恢复,若盲目配镜,反而可能让眼睛适应镜片,发展为真性近视。” 专家强调。
三是散光。我国儿童青少年散光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达 46.96%~72.4%(柱镜度数≤-0.50D 标准下)。因角膜形态呈凹凸橄榄球状(而非正常半球形),光线折射不均,孩子看物会出现重影,常通过眯眼、歪头调整角度来抵消散光影响,长期易导致视疲劳、头痛。
四是中高度远视。度数超过 300 度的远视儿童,看远、看近均需用力调节晶状体才能聚焦,除眯眼外,还会伴随揉眼睛、频繁眨眼等动作,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引发弱视。
五是眼部疾病。倒睫(睫毛扎眼睛)、结膜炎(眼部感染)、先天性白内障等疾病,也会让孩子因眼部不适频繁眯眼,通常还伴随眼红、分泌物增多、怕光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排查。
![]()
科学应对孩子眯眼,这 4 点家长需做好
针对孩子眯眼问题,爱尔眼科专家给出 4 项核心应对措施,帮助家长科学护视力:
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长。遵循 “20-20-20” 法则:每进行 20 分钟近距离活动(写作业、看电视、弹钢琴等),抬头看 6 米(约 20 英尺)外物体至少 20 秒,放松睫状肌;3-6 岁孩子每日累计近距离用眼不超过 1 小时,电子屏幕使用每次不超过 20 分钟,避免眼肌长期紧张。
保证充足户外活动。每天让孩子进行 2 小时以上户外活动,阳光可促进眼部多巴胺分泌,延缓眼轴增长,降低近视风险。即使在阳台晒太阳、小区跑跳,也比室内活动更有益视力发育,注意避开正午强光,可佩戴宽檐帽防晒。
纠正正确读写姿势。严格遵循 “3 个‘1’” 原则:握笔时手指离笔尖 1 寸(约 3 厘米),坐姿时胸口离桌子 1 拳,阅读时眼睛离书本 1 尺(约 33 厘米)。“多数孩子近视并非因用眼时长,而是姿势过近(不足 20 厘米)导致,家长需随时提醒纠正。” 专家补充。
建立屈光发育档案。从孩子 3 岁起,到专业眼科机构建立 “屈光发育档案”,每半年检查 1 次,记录屈光度数、眼轴长度等核心数据。若儿童眼轴长度每年增长超过 0.3mm,近视发生风险会显著增加,需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出现这些情况,务必及时就医
爱尔眼科专家强调,若孩子出现以下症状,需立即前往专业眼科医疗机构检查,避免延误病情:看远处物体时频繁眯眼、歪头;看书、看屏幕时越凑越近;频繁揉眼睛、眨眼;主动提及 “看东西有重影”“看不清”;眼睛发红症状超过 3 天未缓解。
“儿童视力发育处于关键期,家长切勿凭经验判断病情、盲目配镜。” 爱尔眼科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国爱尔眼科机构已开设超 500 家儿童视光门诊,配备专业儿童视光检查设备与团队,可为孩子提供从屈光检查、档案建立到近视防控、视功能训练的全流程服务。未来,爱尔眼科还将通过校园义诊、家长课堂等形式,普及儿童眼健康知识,助力更多孩子守护清晰视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