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中国流通环节的集中度,会因为即时零售业态的发展而加速集中。市场在调整过程中,也必然孕育新的增量。
当下零售市场最热门的话题便是即时零售。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会对当下市场的关键要点进行解读,对模型进行拆解,对市场和格局进行研判,以及分析很多人没有谈到的深远影响。
我们先回顾一下,从今年伊始,市场发生了什么变化——
春节后,京东进军本地生活领域。京东外卖频道上线,并于3—4月对标美团发起百亿元补贴;4月10日,其上线不到40天,日订单突破500万单,让美团不得不进行应战。
4月15日,美团官宣将分散多年的近场零售业务统一品牌为“美团闪购”,强化全品类心智并承诺对商家“3天账期、随时提现”,以提高商户积极性。
京东随即宣布自营秒送电商业务上线,并计划当季新增至少5万名正式骑手;随后不久又爆出刘强东内部讲话,要求京东外卖利润率不高于5%,通过低利润长期补贴获取市场。美团与京东在外卖与闪购领域皆短兵相接。
6月23日,阿里巴巴 CEO吴泳铭发布全员信,正式宣布饿了么与飞猪合并入淘天集团,标志着饿了么从本地生活板块并入阿里核心电商体系。
阿里同步将淘系 App首页小时达频道升级为淘宝闪购一级入口,并联合饿了么推出超百亿元补贴计划,全面杀入即时零售战场。首日,淘宝闪购联合饿了么实现单日订单突破6000万单,其中非茶饮类订单占比高达75%,准时配送率97%,显示出极强大的潜力。
7月中旬,随着美团、阿里、京东补贴大战的白热化,行业单日总订单量从约1亿单升至2亿单以上。
终于,拼多多也按捺不住。其社区团购业务——多多买菜,正在上海试点自建前置仓,计划上线即时配送服务。
拼多多初期策略为借鉴美团的“前置仓自营+平台闪购”组合:一方面,精选多多买菜和拼多多主站的生鲜、品牌和白牌商品确保低价;另一方面,优先在核心城市自建前置仓,配送则优先与闪送、顺丰同城等第三方合作。这标志着拼多多正式入局即时零售,为本已白热化的市场再添变数。
如何理解即时零售
随着即时零售市场的快速增长和外卖大战所引发的高关注度,大量的观点也开始涌现;但我们还是需要理解噪声背后的逻辑,即时零售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
尽管在当前的存量市场里,即时零售属于为数不多的增量,但我们还要系统性地评估这一市场增量,既不过分高估,也不过于悲观。
要理解即时零售的逻辑,我认为,首先要深入了解三件事:一是即时零售是一门什么样的生意,二是美团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三是阿里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如果不了解这三件事情,是很难进行判断的。
即时零售是一门什么样的生意?其本质是一种线上电商模型。随着履约模型的迭代,线上电商分化出两大类:一类是小时内送达的即时零售模型,另一类是传统的隔日达模型。
最早的即时零售并不叫即时零售,市场一般称之为前置仓,包括最早的 U掌柜、每日优鲜、叮咚买菜、朴朴买菜。这一类模型的出现,最早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实现生鲜电商化的一种尝试。
但实际上,将前置仓视为线上业务是一种误读。从各个属性上来看,前置仓的本质几乎就是商超业务——不论是自营库存还是毛利结构,以及重要经营指标的考核(损耗、周转)。对于消费者而言,前置仓是一个线上电商,但其业务形式与线下商超几乎无异。
那为什么如今又发明一个新词叫作即时零售?
不论是美团闪购、小象超市,还是叮咚买菜、朴朴买菜,都被市场归类为即时零售。但从业务属性上来看,美团闪购和叮咚买菜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业务。
美团闪购由于货权在商家,平台几乎零库存和零损耗,但叮咚买菜则需要自己承担进销差价与损耗。
这也就决定了两个业务模型需要截然不同的核心能力。闪购的核心竞争要素在于 C端(消费端)的流量和运力网络。一旦 C端的流量足够大,全国运力的密度足够高,B端(渠道端)的商户足够多,就可以实现极强的双边网络效应,通过算法优化持续降低每单的配送成本,从而形成壁垒。
前置仓的核心竞争要素在于供应链深度和区域内的密度。通过更高单量密度—摊薄仓租/履约—更低价格—更高复购,实现零售的业务飞轮。
这里,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为什么这几年闪购的发展速度会远远快于前置仓的发展速度。因为一旦一次性建成全国的 C端流量平台和运力网络,业务就可以呈几何级数增长,新进入城市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而前置仓每开一个仓都要大量的资本性投入,且还有漫长的爬坡期。
图1和图2分别是估算的2020年、2024年超市品类(生鲜+快消品)总大盘的市场格局分布。
通过对比这两张图,我们可以得到3个观点:
![]()
图1 2020年超市品类(生鲜+快消品)总大盘市场格局分布
![]()
图2 2024年超市品类(生鲜+快消品)总大盘市场格局分布
1.过去几年,“生鲜+快消品类”线上化程度不断提升,对线下形成压制。不论是即时电商还是计划电商,尽管传统的货架电商增速下滑,但是兴趣电商形成了有效补充,且在部分品类里提升了渗透率。
2.即时零售市场增速更快。从增速维度来看,闪购>前置仓>计划电商>线下,而且闪购的速度远远快于前置仓。
3.线下业态的连锁化率提升,非连锁类业态受到线上的冲击更大。
对于一个存量市场,即时零售在过去能够实现高速增长,核心在于和计划零售一起抢夺线下的大盘份额,当然即时零售的增速比计划零售更快,抢得也更凶。
而在2025年,当计划电商的增速也几乎见顶时,即时零售将会同时从线下和计划零售抢份额(见图3)。
过去零售业的框架,往往按照“多、快、好、省”四个维度进行分析,但这是一种比较呆板的思维方式。
过去我们将即时零售定义在“快”这个单一的范畴内,是因为从供给端来看,较高的履约成本对客单价形成了压制,无法进一步下探。所以,将即时零售固定在了一些特殊场景下,比如应急场景和差旅场景。
但是从消费者的需求侧来看,我们也需要思考消费者的偏好是否在扩大(向即时性消费转移)。
消费者天然有两种消费 偏好——计划性消费和即时 性消费。
在线下场景里,消费者 也有天然的计划性消费和即 时性消费行为。
在线上场景里,亦是如 此。过去是因为供给端履约 条件的限制,在线上都是以 计划性消费为主,但是随着 供给端的优化,其份额将会 不断扩大。
所以即时零售的命名方 式,其实是对零售业态新的 定义方式(是按照消费者的购物偏好进行定义,而非 零售的店型进行定义)。如果你将即时零售等同于过 去的前置仓或者盒马的仓店一体,可能就和其真正内 涵产生了偏离。
消费者的购物偏好,是会随着社会生态的演进而 发生改变的。
在现代后工业社会,有一个基础观念叫作 Time Poverty(时间贫困)。其意是,当人类生产力提升后, 人们的空闲时间却不会减少,因为工作方式、信息响 应速度、家庭分工和结构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
图3 2025年超市品类(生鲜+快消品)总大盘市场格局分布
从心理学来看,人类大脑对未来收益的主观价值 会随等待时间呈非线性衰减。随着奖励(或结果)延迟时间的增加,其主观价值会被大脑“打折”,我们称之为“延迟折扣”。而从相反的角度来看,按照奖赏回路理论,一旦消费者得到了即时满足,实际奖励大于预期,多巴胺则会脉冲上升,形成正向回路。
从理论上,一旦消费者习惯了即时零售的场景,是有可能改变部分消费习惯的。即使在供给端履约条件不变的前提下,计划电商的一部分份额也会慢慢向即时零售转移。
理解了这些,你就能理解为什么京东和阿里会进入这个行业。
接下来,我们就需要了解美团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美团所有的数据和业务都是公开可查的,在此不再赘述。但是美团的核心壁垒是什么,我们则需要了解。
美团的核心驱动要素之一,即双边网络效应。
美团现在大约有7亿名用户,用户体量在互联网平台中不算最大,但是足够高频。简单来讲,其通过最高频的外卖场景拉来海量用户,形成订单密度摊薄履约成本、提升配送时效;通过和会员增强用户黏性,再吸引更多商户入驻,最后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形成飞轮效应。
这个飞轮看似简单,其实有非常多的细节环环相扣。也就是说,外卖业务(或者到家业务)是一个非常精细化的行业,其精细化程度和零售行业非常类似,需要在各个链条和环节进行优化。这个业务的壁垒在于兼具规模效应和精细化运营。
这种壁垒呈现的结果是,美团在保证消费者有相对优质体验的同时,不断降低单位配送成本,从而将竞争对手挡在其护城河之外。
所以,一旦美团织出了外卖业务这张全国运力网时,且 C端消费者在非餐饮板块的即时零售消费习惯已经形成,闪购业务的快速增长则是顺理成章的,其增长速度也会远远快于前置仓慢慢开店的速度。
同时,我们也需要理解,阿里作为本次外卖大战最主要的进攻者,为什么要进行进攻。
目前,传统计划零售市场已经基本见顶,未来几年除了拼多多可能还会有增长之外,其他的计划零售电商公司都面临着阶段天花板的问题。
所以,在整体用户体量见顶的前提下,计划零售电商公司必须提升频次。而且,计划零售电商公司都认为,当前通过外卖市场切入获取用户,成本是远低于其他渠道的,即使即时零售不赚钱,但整体对平台业务也能形成正向反馈。
那如何进攻呢?核心是必须解构现有市场的运力网络(即进攻对手的核心壁垒)。从策略上,就是平台用短期大额补贴,使得运力端形成部分倒戈。
当然,补贴强度、监管态度和跨 BU(业务单元)协同效率都会决定,2025年第四季度以后能否在较低补贴下至少保持单日订单大于6000万单的密度。但整体上,淘天必然会从即时零售市场上分一杯羹的。
所以,我认为外卖大战是一个非对称战役,因为双方的战略诉求是不一致的。而一旦阿里成功,拼多多有可能会加速进入市场。
如何预判即时零售市场
即时零售市场未来会如何演进,我有4点看法:
1.即时零售市场会持续增长,不仅会从线下抢份额,还会从计划电商抢份额。
2.尽管存在监管因素,阿里依然会占据一定的显著份额。我认为有可能五五分,同时需要关注拼多多。
3.阿里属于计划电商基因,与美团存在差异。一旦阿里开始做订单流转(指当用户的收货地址附近正好有同款商品的门店现货时,平台会直接把原本走天猫/快递链路的订单改派给本地门店即时履约),就会对现有的品牌方和零售商产生巨大的影响,线下的订单会进一步被搬到线上,对线下门店也会有新的能力要求。
4.由于竞争格局的变化,美团会从做增量转到加速进行供应链优化。
那即时零售到底可以抢到多大的市场规模?
即时零售市场的份额到底有多大,市场一般预估在2万亿元,阿里的预判更乐观是4万亿元。对于阿里的乐观预估,我认为是通过订单流转将一部分计划电商份额搬到即时零售(大量3C小家电、美妆、百货品类),单纯通过美团一家,即时零售的市场不会给到那么乐观的预估。
阿里在闪购市场的份额也会乐观于外卖市场。外卖是一项对高峰运力调度能力要求极高的业务,闪购则相对较弱,且3C小家电、鲜花、酒水、母婴用品等高毛利品类可用“内容+补贴”等方式转移到近场,相比于美团的纯工具属性,具有更好的消费体验。所以,我认为,美团和阿里未来在近场非餐饮板块,是有可能五五分的。
由于竞争格局的变化,美团会加速在供应链端进行优化。美团3万个闪电仓,其供应链深度是明显弱于阿里的。所以,美团的下一步必然是进行品牌联营与直供,在商品和供应链层面挖深护城河。
现有的即时零售格局改变会对品牌方产生什么影响
阿里由于其计划电商基因,未来在即时零售市场的思路会与美团存在巨大差异。
这也形成了市场里潜在的最大变量。
简单来讲,计划电商的基因是先预测需求、后备货。即用 SKU(最小存货单位)的深度去满足消费者需求,再用天猫商流、菜鸟物流去触达;而本地电商的基因是先有需求、再凑货。所以,当计划电商直接进入本地电商时,就会对现有的供应链格局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1.对于品牌方,品牌商的库存会大量前置化。潜在的,品牌方还必须交出门店的库存数据,如果不回传门店库存,基本等于直接丢流量。
2.对于经销商,订单绕过省级代理商,直接门店发货。同时,线上线下的价格完全对齐,没有价差。
如果阿里用强制流转把品牌的中央库存转为门店的即时库存,对供应链体系的影响是革命性的,其冲击远超表面的补贴大战。
当然,从有利的方面来看,对于品牌方而言,也是第一次建立了与渠道方进行数字化互联的机会。过去,中国线下零售业的数字化水平是非常落后的,品牌方与零售商都极其封闭。而互联网电商公司的跨界入局,将再次改写线下快消品的流通结构。即时零售的数字化特征,让品牌商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消费数据洞察机会。
中国的产供销协同一体化,可能不会像日本那样出现在线下零售企业,而是出现在互联网电商公司。
现有的即时零售格局改变会对经销商产生什么影响
从目前来看,即时零售当前的货源结构还是多元的结构。分销层级较少、客单价较高的电子消费品,将基本直供;大的快消品品牌会逐步接入直供,但由区域经销商进行服务;小品牌则依然是由区域的分销商来进行供应。
同时,由于即时零售目前在下沉市场渗透率较低,三线城市以下的深度分销格局短时间还是难以彻底撼动的;但在中高线城市,二批商的市场会被进一步压缩。
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就是美团的起盘是本地生活,所以闪购业务在美团体系内还是必须依托于传统的分销体系的。但是阿里的基因是去中间商化的平台 B2C(企业对消费者)电商模型,所以阿里进入即时零售市场,恐怕才是真正的鲇鱼。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中国流通环节的集中度,会因为即时零售业态的发展而加速集中。市场在调整过程中,也必然孕育新的增量。
对于在品牌未自建前置仓的区域,经销商的仓库就可转型为该区域的品牌前置仓,承担起就近仓储分拣的功能,承担品牌的区域内落地与服务。在品牌与即时零售平台构建垂直供应平台的过程中,将有新的服务商出现。对于较为分散的多品类闪电仓业态,也存在集约化的供应链公司机会。(作者:戚特,专注快消品及零售企业战略咨询工作)
责任编辑:杨晓 | 责任校对:赵艳丽 | 审核:张旭 | 美编:丁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