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化工园区地处长江流域,囊括近40家化工企业,是推动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也面临着严重的水污染治理挑战。近年来,化工园区在经历深刻教训后,积极探索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水污染治理模式。
巨额罚单后的警醒:
工艺革新是治本之策
2016年,化工园区因污水处理企业超标排放被处以873万元巨额罚款。这一事件促使园区深刻反思,认识到沿用城镇生活污水的生化处理技术难以应对成分复杂、高盐高毒的化工废水。
2019年,园区通过合资成立专业化环保公司——扬州中化化雨环保有限公司,接手污水处理任务。核心突破在于摒弃旧有模式,转向因地制宜选择针对性工艺。例如,针对园区废水中普遍存在且难处理的溴离子,引入了高效低耗的催化氧化技术,显著削减其浓度,并辅以沉降转化,有效降低了环境风险。
对于这次合作,园区管理办副主任刘珠明认为是优势互补的尝试:“企业有处理化工废水的先进技术,而政府方面有管理服务园区企业的职能,两方合作能让技术优势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推动实现园区污水的合规处理。”
![]()
污水处理厂工作人员检查管道设施
“一企一管”与精准调控:
保障处理系统稳定运行
扬州化工园区污水处理的另一大难点在于来水水质、水量波动大,易冲击处理系统。自2020年起,园区推行“一企一管”建设。
对重点排污企业,要求其铺设独立管道输送废水,并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和自动控制阀门,实现全天候动态监控与瞬时应急切断。此举使废水收集“看得清、控得住”,占化工园区总排水量80%的重点企业纳管问题得到有效管控。对于水量小、间歇性生产的企业,则通过公用管道实行分时错峰排放,以稳定污水处理厂的进水负荷。
这一分类管理模式,不仅便于溯源与预警,更使得污水处理厂能够对高浓度、有毒废水进行二次强化预处理,设立专门的前置调节池和解毒设施,从而保障了后续生化处理工艺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服务前移与政府兜底:
构建协同治理新格局
化工园区突破了污水处理厂仅负责“下游”处理的传统观念,强调全流程协同管控。污水处理厂主动“前移”服务,与排污企业“结对子”,指导企业选择合适的预处理工艺、配套设施,并协商制定科学的纳管标准,从源头提升来水质量。
在关键的污水处理费定价上,园区创新机制,通过多方沟通确定一个企业可承受、运营方能接受的价格。同时,政府发挥兜底保障作用,与处理厂签订保底水量协议,若实际处理量未达预期,由财政弥补差价。这一做法既减轻了企业负担,又确保了污水处理设施能够持续健康运营,避免了因成本压力导致的处理效果打折或运营不可持续。
补齐短板提升效能:
行稳致远方能长治久安
经过系列综合治理,化工园区附近省考断面水质已连续三年稳定保持Ⅱ类标准。2024年,其沿江环境综合整治案例入选国家级工业园区水环境管理典型案例。
刘珠明表示,“没有一滴生产废水进入长江”是发展的底线。未来,园区将继续致力于补齐环保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工业废水收集处理效能,不断巩固和深化水环境风险防控体系,为守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贡献力量。
![]()
【原文标题】 筑牢长江环境安全屏障:扬州化工园区的“治水”之道
来源: 扬州化工园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