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方土炕上,毛泽东主席与阿訇马德海盘腿而坐,促膝长谈——在北方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示中心,栩栩如生的复原场景正向参观者讲述这段红色佳话。
“这段长征途中‘回汉兄弟亲如一家’的故事,从书本上的一段话变成了眼前的实景,参观者都很受触动。”该校专职讲解员李亚茹说。
![]()
![]()
2024年9月,北方民族大学“铸牢”展示中心暨校史馆正式开馆,不仅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转化为可视可感的展陈,还从党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方针观照学校40年办学历程。
![]()
▲北方民族大学“铸牢”展示中心暨校史馆一角。
至此,该校构建形成“铸牢”宣传教育“三展两中心一长廊”的特色平台,即“五个共同”专题展、“东归·西迁”专题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专题展,“铸牢”展示中心、宣传中心,民族团结进步文化长廊。
今年以来,“三展两中心一长廊”已接待470个参观团体、累计1.9万人次,并被宁夏回族自治区党校纳入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成为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的“实景课堂”。
![]()
▲北方民族大学“民族团结进步文化长廊”。
从看得见、摸得着到听得懂,让展览抓住参观者的心,还要依靠一支由200多名学生组成的讲解团队——“石榴籽”大学生宣讲团。
跟随着宣讲团讲解员、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四学生王献尧的脚步,记者走进“东归·西迁”专题展。“东归与西迁,虽然行进方向相反,但是目标一致——回归祖国,守护家园……”他自信而从容地讲解土尔扈特部落东归、锡伯族西迁的历史事件。
![]()
▲北方民族大学“东归·西迁”专题展。
“讲解不是背稿,是知识内化后的‘二次创作’。”王献尧介绍,自大一加入宣讲团以来,经过每学期上百次讲解,以及跟随“三下乡”活动前往内蒙古巴林右旗、江西乐安县等地开展宣讲,他逐渐能在讲解中融会贯通,成为“铸牢”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以实例讲政策、以故事讲团结。自2020年成立以来,“石榴籽”大学生宣讲团依托“道中华·六进”“百场万人宣讲进校园”等品牌活动,面向学校、社区、生源地累计宣讲服务3900余场次。
![]()
▲北方民族大学“石榴籽”大学生宣讲团成员走进校园宣讲。 张海供图
“如果把展览比作一条静态的‘河’,那么宣讲团就是翻腾的‘浪花’。每朵‘浪花’都要经过1至3个月的理论学习、技能培训和‘老带新’指导,通过考核后才能正式上岗。”宣讲团指导教师张海介绍,以“少数”带“多数”,从“声边”到“身边”,宣讲团在走出校园、服务社会的实践育人“大课堂”中淬炼成长,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青春力量。
在北方民族大学的校园里,还有一支团队致力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声音传得更远——“道中华”双语文化传播工作室。
来到“道中华”双语文化传播工作室,五彩缤纷的民族服饰映入眼帘。工作室负责人、北方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张玫正伏案窗边,为学生指导示范英文配音的发音要领。
2023年,北方民族大学“道中华”双语文化传播工作室成立,前身为学生社团“华韵文化双语传播社”。锚定讲好中华文化故事的定位,工作室搭建起跨学院、跨专业的师生创作团队,深挖中华文化符号和热点议题,生产、传播知识含量高且具有趣味的中英双语短视频。
“我配音的《蜀道难》推出后,收获很多好评,没想到英文版读起来竟然也这么‘燃’!”工作室成员、北方民族大学英语笔译专业研二硕士生马艺博说,在一次次视频创作中,她认识到,“讲好中国故事,与我有关、与我们有关”。
成立两年来,这支由60余名师生组成的团队已生产原创短视频238条,涵盖神话、二十四节气、古诗词、非遗等十个系列,出版双语视频书《文化里的中国》。其中,民族变装视频播放量超30万,“西夏陵申遗”首周播放量突破14万,多部作品被中国驻旧金山、大阪、比利时、巴基斯坦等领事馆官方账号转发。
![]()
▲北方民族大学“道中华”双语文化传播工作室成员在工作。 受访者供图
视频“出海”,让世界看见中华文化。张玫期待,以工作室为载体,更多学生把作业做成作品,把作品变成专业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们的文化自信。
在学校文创中心,系列产品琳琅满目:珐琅夔龙纹镜映出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的交融;以“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为灵感创作的马克杯,采用祥瑞共生的图案;以文成公主进藏时所带的长鼓为原型设计的首饰,蕴藏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佳话……这些作品是由该校设计艺术学院教师赵怡带领的“石榴籽”创新创业团队研发的。
![]()
▲北方民族大学校文创中心“铸牢”系列产品展台。 刘艺璇 摄
“文创产品好看、好玩、好传播,才能让更多人看到作品背后的文化深意。”赵怡说。
早在2018年,赵怡就以课程作业、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带领学生研发文创产品。2023年,她牵头组建团队;同年12月,设计艺术学院“铸牢”文物古籍展暨文创产品专题展览亮相校园,120余组、900余件文创产品彰显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成果。
“如今,我们很多产品已实现迭代,大学生创业经费和配套保障体系不断强化。下一步,团队将进一步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感可知。”赵怡说。
“三展两中心一长廊”筑阵地,“石榴籽”大学生宣讲团“声”入人心,“道中华”双语文化传播工作室以视频为媒,“铸牢”文创持续上新……在北方民族大学,精耕细作,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化为活力焕发的青春形态;守正创新,“铸牢”宣传教育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懂的品牌实践。
“我们已经构建起‘铸牢’的工作、制度、教育、研究和实践体系,‘铸牢’成为了学校鲜亮的底色。”北方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宏晓说,“学校切实将‘铸牢’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各方面,坚持体系化建设、整体化推进,凝练涵盖‘红色基因、民族团结、骆驼精神’的办学品格,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民族工作大局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育人育才,努力培养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顽强的新时代‘石榴籽’。”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王珍 周宛霖
苏比
制作 |魏妙
来源 |中国民族报
觉得有用,点亮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