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旅游报)
转自:中国旅游报
智慧旅游不只是在供给端做智能化改造,也需要在需求端做人性化的升级。近两年,智慧旅游中“智能”部分已经让大众见识到其厉害之处,但“人性”部分也不应该被忽视。所谓智慧旅游的人性化,不仅是传统认知上的友善、体贴等概念,还包括用AI给一些旅游环节增加温度、增加人性。
从这两年“搭子文化”的发展演变可以看出,对一部分旅游者来说,“去哪儿”正在重新变得比“和谁去”更重要,这部分旅游者将情感期待转移到旅游目的地,即目的地是否愿意“陪我玩”。怎么才能更好地“陪我玩”?对于这个问题,智慧旅游中人性化的部分给出了答案。
大数据也好,AI也好,这些新技术对产业端的效率优化作用毋庸置疑,当然,也要提防它削减“人味儿”,即提防AI在不必要的环节减损用户对旅游目的地、对服务体验的情感获得。
今天的AI其实已经有点“人味儿”了,但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所以,许多旅游项目的操盘手在推进智慧旅游的时候还要考虑这个原则:少让AI在“高人性”的环节把温情省掉,多让AI在“低人性”的环节增加温情。比如,具有MBTI(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是在荣格心理类型理论的基础上编制的一种人格类型评估工具)人格的送餐机器人、拥有“李白记忆”的博物馆讲解系统、针对特定人群的快闪祝福、可以随机帮游客免单的AI园长等。
当然,在发展过程中,也要注意“大数据的教训”。大数据虽然能够反映市场的需求和偏好,捕捉和筛选出“流量世界”的流行元素,但是没有办法梳理它的成因,也没有办法判断它真正的转化能力和有效的生命周期。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从单一大数据驱动转向叠加“优质内容+新基础设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