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美药企联手成新趋势
2023年的夏天,一项金额达2.45亿美元的收购行动在生物医药圈引发关注。贝恩资本、阿特拉斯风险投资公司联合其他投资者,从江苏恒瑞医药手中收购了一款哮喘候选药物在中国境外的权益,并成立新公司Aiolos Bio。
这款哮喘药物拥有长半衰期特性,患者或可实现每年仅用药一次,相较于中重度哮喘患者目前每日吸入治疗的模式,无疑是一次重大突破。
![]()
嗅觉敏锐的大型制药企业迅速行动,Aiolos Bio成立仅两个多月,葛兰素史克(GSK)就以10亿美元首付款以及最高达4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收购该公司。这一交易让投资方快速收获丰厚回报,也为中美药企合作奠定了成功范例。
2024年10月,贝恩资本和阿特拉斯风险投资公司再次与恒瑞医药携手,获得更多药物资产授权并成立Kailera Therapeutics公司。这家新公司拿到了4亿美元风险投资,所获4款针对减重和代谢性疾病的候选药物中,进展最快的一款已在减重和2型糖尿病的人体临床试验II期中取得成功。
![]()
Kailera首席执行官罗恩・雷诺表示,在中国开展临床试验更快、更便捷,能让药物研发机构和投资者以更低时间成本判断候选药物有效性。对Kailera来说,启动符合美国FDA要求的本土临床试验前,已手握潜力临床数据,而持有Kailera19.9%股份的恒瑞医药,也借此敲开了美国市场的大门,可以专注于在大中华区推进项目研发,规避中国企业进入西方制药市场的地缘政治挑战。这种共生关系让双方受益。有分析师指出Kailera正是美国生物技术公司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类似的与欧美大型药企达成的数十亿美元级合作案例不胜枚举。包括阿斯利康从中国石药集团获得一款小分子脂蛋白调节剂的授权,辉瑞与中国三生制药集团一款靶向多种癌症的双特异性抗体的权益合作协议,葛兰素史克与恒瑞医药多达12款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免疫及炎症性疾病和癌症的候选药物的授权等,首付款加最高里程碑付款金额从20.2亿美元至125亿美元不等。
![]()
![]()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从过去以仿制药和me-too药物为主,转向研发针对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心代谢疾病的创新性药物,吸引了欧美投资者目光。杰富瑞集团(Jefferies Group Inc.)的报告显示,中国生物医药合作交易呈爆发式增长态势。2025 年上半年全球制药行业对外授权交易中,32%涉及中国研发的医药资产,这一比例在2023年和2024年为21%,此前长期处于个位数。2024年中国生物医药领域达成125项业务开发合作,较2020年的65项大幅增长。
02
中国开始跻身生物医药强国
21世纪之前,中国制药市场由传统中药、进口药物和本土廉价仿制药构成。约10年前,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推动医药创新,一系列关键举措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2020年一份报告指出,中国生物技术战略依靠政府资金支持、国外知识产权授权和基础设施投入三大支柱。2015年发布的《中国制2025》明确将新型化学药、抗体药物、疫苗等纳入重点发展领域。2016年实施的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1年实现个性化医疗、新药等新一代生物技术产品和服务规模化发展的目标。当时大量专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创新性产品的新公司涌现,投资者、科学家和临床医生纷纷加入,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厚的政府激励政策,让创办这类公司充满机遇。
在监管层面,中国对药品监管机构进行改革,力求对标美国FDA、欧洲药品管理局等国际监管机构,让药企无需为满足不同地区差异巨大的监管要求而耗费过多精力。
起初,中国生物技术公司多是从国外获得药物资产授权,再针对亚洲市场研发。随着时间推移,它们开始自主研发新型药物。而监管协同的推进,让中国临床试验数据可用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监管申报,加速了跨境合作。中美合作向“更早阶段”推进,药物授权交易也从 “西方授权给东方” 逆转为 “东方授权给西方”。
03
美国制药业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生物医药领域的崛起,让美国制药行业陷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一方面,越来越多美国投资者和企业高管将目光投向中国,看到了合作带来的巨大潜力。美国一家金融服务公司曾组织15名投资者赴上海考察中山医院临床试验基地及7家中国本土生物医药企业,并与多家国际药企资深业务开发负责人座谈。今年8月在上海浦东举办的中国生物科技峰会,吸引了120余名欧美机构投资者参与。辉瑞首席执行官也透露,公司首席战略与创新官曾赴华寻求合作机会。
同时,跨国药企不断扩大在华实体布局。阿斯利康在上海设立创新中心,还计划在北京再建一座。礼来今年3月在北京开设美国本土以外首个初创企业孵化器礼来网关实验室。罗氏2021年在上海设立罗氏加速器孵化器,目前已有20余家初创企业入驻,且入驻申请竞争激烈,罗氏已与孵化企业达成10至15项研发合作。
但另一方面,也有人将中国生物医药的崛起视为关乎生存的威胁。一名分析师指出,许多美国生物技术公司研发靶点和技术路线相似,若中国生物技术公司批量产出作用机制相似的候选药物,激烈竞争将给美国生物技术公司带来巨大压力。
市场表现也反映出两国生物技术行业的差异。自2022年初起,美国生物技术行业持续低迷,标普生物科技 ETF(XBI)今年年初至7月末下跌6%,而同期香港恒生生物科技指数上涨87%,形成鲜明对比。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获得政府大力投资之际,美国却在削减相关领域投入。安永分析师表示,美国压缩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及其他科研机构经费,再加上科研人员与政府的学术立场分歧,若长期持续,中国或许会在更多上游技术领域实现突破。
不过,多数分析师认为,中国研发的候选药物不会完全取代美国本土产品,但短期行业格局可能显著变动。
04
中美地缘政治带来挑战
然而,当前中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给两国生物医药合作带来不确定性。
2023年美国出台的《生物安全法案》试图禁止接受联邦资金资助的美国制药企业与中国服务类企业合作,虽然后来在委员会审议阶段停滞,但仍引发相关美国企业不安。部分美国政策制定者还主张,让本国制药行业脱离与中国制造商及其他合作方的关联,将供应链核心环节转移至美国本土。
![]()
特朗普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行动。FDA以国家安全为由叫停将美国民众细胞及生物材料运送至“敌对国家”的临床试验;推出“优先凭证计划”,缩短部分企业药品FDA审核周期;此外,特朗普还承诺对中国进口药品及药品成分加征关税。这些政策调整给生物制药行业企业适应新的监管要求带来不确定性。
不过,专家认为,生物技术领域核心是为患者寻找最佳治疗方案,而非“我们与他们”的对立,让药物为全球患者所用意义重大。
英矽智能首席执行官亚历克斯・扎沃龙科夫也表示,药物研发风险极高,全球范围内更多研发尝试能提高成功概率,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崛起对美国有益,能降低药品价格、增加患者治疗选择,或推动慢性疾病领域重大创新。
尽管存在地缘政治等挑战,但以患者为中心,加强国际合作,才是推动行业进步、造福人类健康的正确方向。
原文链接:https://cen.acs.org/pharmaceuticals/drug-development/Chinas-biotech-industry-rise-reshape/103/web/2025/09
识别微信二维码,添加生物制品圈小编,符合条件者即可加入
生物制品微信群!
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cbplib@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不本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