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少校被俘丝毫不慌:同志,你级别不够,请转告首长我是902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同志,你级别不够,请转告首长我是902。」

1947年10月,辽宁鸡冠山太子河边,解放军战士抓获一名国民党少校,这人穿着笔挺的军装,却主动要求见更高级别的长官。

消息层层上报到辽南军区总部,中央特科负责人陈云听闻后立即赶来——902正是李克农手中最锋利的一把尖刀。



01

1939年9月底,广西桂林。

中央陆军军校桂林分校操场上,两千多名新学员整齐列队。赵炜站在第三中队第一排,军姿笔直。

这个河北文安县来的20岁小伙子,三个月前还在保定城给人当学徒。日本人占领华北后,他亲眼看到鬼子在街上抓劳工,看到同胞被刺刀挑死。他咬牙攒了半年工钱,坐火车辗转千里来到桂林军校,就为学本事打鬼子。

主席台上出现一个穿中山装的身影。

「立正!」

口令响起,两千多人同时绷紧身体。

赵炜看清台上那人——校长蒋介石,来参加开学典礼,这在军校历史上不多见。

蒋介石的声音通过扩音器传来:「你们的父母就是我的父母,你们的兄弟姊妹就是我的兄弟姊妹。」

阅兵开始。蒋介石从主席台走下来,沿队列缓缓检阅。赵炜因个子高,被选为第三中队旗手,举着队旗站在最前面。

蒋介石走到他面前,停下脚步,上下打量几眼。

赵炜屏住呼吸,标准地行了个军礼。

蒋介石点点头,继续往前走。

接下来三年,他把全部精力投入训练。射击、土木工程、测绘、战略战术、步兵操典,每门课程都认真学习。教官们记住了这个勤奋的河北小伙,射击成绩在全校名列前茅。

1940年秋天,赵炜从军校毕业。

毕业典礼上,他穿上武装带,腰间佩上蒋介石赠送的中正剑。剑鞘刻着八个字:「不成功,便成仁」。

赵炜抚摸剑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上战场,杀鬼子。



02

他被分配到第五战区汤恩伯部第31集团军13军独立团。听起来不错,实际是个补充团——给前线输送新兵的地方,根本不上战场。

赵炜担任机枪连排长。

报到那天,他傻眼了。机枪连按编制该有三个排、六挺重机枪,实际只有一个排、两挺老旧马克沁,子弹还不够训练用。

更离谱的是,连队有两个排长。

「你是大排长,我是二排长。」另一个排长叫刘福生,比赵炜早来三个月。

「那咱们怎么分工?」

刘福生笑了:「没什么可分的,就这点人,凑合干吧。」

半年过去,赵炜没摸过一次真枪实弹。

训练用的都是木头削的假枪。新兵来了待几个月,学会立正稍息,背会几条操典,就被拉走补充前线。

1941年春天,赵炜实在待不下去。

他找到同军校毕业、现在三连当排长的同学王建民:「咱们走吧,这样下去有什么意思?」

王建民也早憋着一肚子火:「走!去陕西,投奔总队长。」

他们的学生总队长现在陕西当师长。两人觉得,投奔老长官总比在这里混日子强。

结果千里迢迢赶到陕西,老长官见了他们,劈头盖脸一顿臭骂:「谁让你们擅离职守?这是逃兵!滚回去!」

两人灰溜溜往回走。

走到河南老河口,赵炜碰到改变他一生的人——朱建国。

朱建国是他军校同学,现在第五战区长官部当参谋。两人在街上偶遇,朱建国把赵炜拉到住处。

「先别急着回部队,」朱建国倒了杯茶,「我给你找个好差事。」

赵炜在朱建国那里住下。

朱建国在长官部参谋处绥靖组工作。这个组专门负责对付共产党,缴获不少共产党宣传材料。

赵炜闲着没事,翻看那些小册子。

《大众哲学》《论联合政府》《新民主主义论》,一本接一本。起初只是打发时间,后来越看越入迷。

这些书说的东西,和他在军校学的完全不一样。

晚上朱建国下班回来,两人常聊到深夜。

「你说抗战打了这么多年,怎么还是这样?」赵炜问。

朱建国点上烟:「上面心思不在抗日上。」

「那共产党呢?」

「共产党一心打鬼子,这是实话。」

这些对话在赵炜心里埋下种子。

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当初为何参军,思考这个国家需要什么样的力量。



03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

赵炜以为终于可以回家,结果接到命令——调往东北。

当时需要大批军事人才抢占东北。赵炜是黄埔毕业生,自然在征调之列。他被任命为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部少校参谋。

1946年1月,赵炜从上海坐船到天津。

在天津码头,他又遇到朱建国。

「你也去东北?」

「对,第十一战区长官部调我去北平。」朱建国压低声音,「找个地方谈谈。」

两人在码头附近找了家茶馆。

朱建国开门见山:「我是共产党员。」

赵炜手一抖,茶杯差点掉地上。

「别怕,」朱建国说,「我观察你很久了,你不是顽固分子。我问你,愿不愿意为共产党做事?」

赵炜愣了好一会儿。

他想起这几年看过的那些书,想起朱建国说过的那些话,想起对军队越来越深的失望。

「我愿意,但不知道该怎么做。」

「先去东北,到北平我安排人跟你联系。」

一个月后,1946年3月,北平。

赵炜按约定来到石驸马大街89号一个朋友家。

下午两点,一个中等身材、戴灰色礼帽、穿灰布棉袍的男人敲门进来。他右手拿张报纸,脸上没任何特别表情,像个普通商人。

「我姓王,朱建国让我来找你。」

这人就是王石坚,李克农手下的高级情报干部。

两人在客厅谈了半小时。

「想去延安?」王石坚问。

「对,我想参加共产党军队。」

王石坚摇头:「延安现在也在打仗,你去了最多当个营长,带一个营。但如果留在内部,能发挥的作用大得多。」

赵炜沉默。

王石坚继续:「你是黄埔毕业生,又在东北保安司令部任职,这个位置非常关键。如果愿意留下做情报工作,对革命的贡献会远超上战场。」

「我需要做什么?」

「搜集军队情报,通过我们的渠道传递出来。」

第二天上午,两人在西单的西黔阳饭馆见面。

王石坚详细讲解情报工作要点:如何与上线联系,如何传递情报,如何保护身份。

「记住,做情报工作最重要的是严守秘密。你只能跟我单线联系,对任何人都不能透露真实身份,包括家人。」

「明白。」

第三天,两人在宣武门一家澡堂见面。

王石坚脱了衣服,赵炜看到他身上密密麻麻的伤疤。

「这些是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时留下的,」王石坚指着胸口一道烙铁烫出的疤痕,「被特务抓住,用烙铁烙的。革命者要有气节,无论遭受什么刑罚,都不能出卖同志。」

赵炜看着那些伤疤。

他明白了自己选择的这条路意味着什么。

三次见面后,赵炜正式成为中共地下情报员。李克农批准他的代号——902。



04

1946年秋天,赵炜到沈阳报到。

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部设在太原街西头一栋五层楼里。这是沈阳最繁华地段,大楼戒备森严,门口站着荷枪实弹的卫兵。

赵炜办公室在二楼,宿舍在三楼。

他的工作内容难以置信——标示东北作战态势图,编订国民党军兵力驻地表。

参谋长办公室里挂着张巨大的东北地图。赵炜每天要在地图上用大头针插小旗,蓝色代表国民党军,红色代表解放军。每个旗子代表一个团以上部队,位置精确到具体驻地。

更关键的是那本兵力驻地表。

这本小册子是绝密文件,每月更新一次,记录着所有团以上部队的番号、代号、主官姓名、驻地位置。赵炜负责编订,印发给长官部各处室及师以上部队。

第一次拿到这份工作,赵炜不敢相信。

这简直是把家底全交到他手里。

1947年3月,地下党员袁泽来沈阳跟他接头。

为躲避警察查户口,赵炜把袁泽带到司令部宿舍过夜。警察不敢进司令部搜查,这里反而最安全。

见面第一天,赵炜就交给袁泽一条重大情报。

「杜聿明制定了第四次进攻辽东计划,」赵炜压低声音,「纠集60军、93军、52军和13军,共12个师12万人,准备在梅河口、三源浦一带决战。主力进攻部队是13军89师和54师,集结地在新宾三源浦,进攻时间定在4月初。」

赵炜用小纸片画了张示意图,标注各部队位置。

袁泽把情报藏在衣服夹层,连夜离开沈阳。

这是赵炜第一次传递情报。他心里紧张,万一袁泽路上被查到怎么办?但事已至此,只能相信组织。

一个月后,袁泽又来了,带来建议:在沈阳建立秘密电台。

「你提供的情报太多太重,我一个人带不走。如果有电台,可以直接发报到中央。」

赵炜觉得这主意好。

不久,地下党员沈秉权和妻子吕淑兰在离司令部不远处租了间民房,安装电台。赵炜每月把新编订的兵力驻地表偷偷带出来,交给沈秉权发往陕北。

情报源源不断传出去。

东北民主联军指挥部对部署了如指掌,每次作战都能精准打击薄弱环节。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