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推进移风易俗,这场大会开得正是时候!

0
分享至


首届中国文明乡风大会于10月29日至30日在陕西延安隆重召开,移风易俗作为涵育文明乡风的关键环节,成为本次大会聚焦的核心议题。在延安安塞区南沟村设置的“深化农村移风易俗”分会场,汇聚了来自全国多地的专家学者、县乡村基层党组织代表、乡土文化人才、乡村青年以及正能量网络达人。与会者围绕“新风滋养田野 文明润泽乡村”这一主题,直面当前中国乡风文明建设中的难点与痛点,展开了深度交流与经验分享。同期举行的“全国移风易俗优秀文艺节目集中展演”,以身边人、身边事为原型,通过乡音乡调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在展现全国乡村文明新气象、新风貌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将移风易俗的文明新风吹进大家心田。


全国移风易俗优秀文艺节目集中展演

此次大会的召开,恰逢全党全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凝心聚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四中全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重要部署,而移风易俗正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的重要实践路径。大会在这一时间节点举办,不仅积极响应了中央精神,也为各地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及时而有力的交流平台与行动参考。





“娶不起”“还不起”“死不起”

如何理解 “移风易俗”这件事?在农村的“软”建设中,“移风易俗”为何如此重要?可以把“移风易俗”想象成给屋子做一次彻底的大扫除和重新装修,咱们国家的社会风气和传统习俗,就像一个屋子,里面有很多“宝贝”,比如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勤俭节约,这些是好家风,得好好传承;但同时也有一些老旧不适用的“废工具”“坏习惯”,不仅没用,还坏风气。推进移风易俗,就是要“留住好家风,扔掉坏习惯”。那具体要扔掉哪些“坏习惯”呢?今年3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部长通道”上,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毫不避讳地点出影响文明乡风的痛点——高额彩礼“娶不起”,名目繁多的人情来往礼金“还不起”,有的地方讲豪华丧葬“死不起”,以及孝道式微、农村老人“老无所养”,这些现象在一些地区都不同程度存在。韩部长强调,要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进一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发动群众,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

让人“娶不起”的“天价彩礼”。以前彩礼是份心意,现在在一些地方变成了明码标价的买卖。动辄十几万甚至几十万,让年轻人对婚姻望而却步,让父母背上一身债。这已经不是祝福,而是沉重的负担了。推进移风易俗,倡导“零彩礼”“低彩礼”,就是希望婚姻回归爱的本质,让年轻人能轻装上阵组建家庭。

让人“死不起”的铺张丧葬。有些地方办丧事,比排场、比阔气,请戏班,摆流水席,烧纸别墅、纸豪车,折腾好几天,花费巨大。这看似是孝顺,实则是浪费和攀比,让活着的人身心俱疲。国家倡导厚养薄葬、文明殡葬,老人在世时多尽孝,比走后大操大办强得多。

让人“还不起”的人情债。生孩子、上大学、搬家、过寿……酒宴名目繁多,份子钱水涨船高。人情变成了“债”,原本真挚的情谊被扭曲,大家被裹挟得苦不堪言。政策引导简化习俗,减轻人情负担,是希望我们把心思和金钱用在更实在的地方。

仍然存在的陈规陋习。 比如侮辱伴娘、虐待新郎的恶作剧,比如因迷信而耽误治病等现象,这些不文明甚至违法的陈规陋习,必须清除。


移风易俗为什么?

那么,国家为什么在这几年特别下力气推进这件事呢?往深里想想:

为了老百姓的“钱袋子”和“幸福感”。这是最直接的原因。上面说的那些陋习,最终掏空的是普通家庭的积蓄,增加的是生活焦虑。把这些不必要的负担减下来,老百姓手里有钱了,心里轻松了,才有能力和意愿去消费、去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也才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为了给乡村振兴“清障加油”。乡村振兴是国家大事,是为了让乡村产业兴旺、生活富裕、和和美美。但如果一个地方的年轻人因为彩礼结不起婚,家庭因为办丧事而返贫,那还怎么振兴?移风易俗就是扫清这些阻碍发展的“绊脚石”,让农民能把资源和精力投入到生产发展中去,投入到改善生活中去。

为了树立新时代的“新风尚”。国家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新时代,需要与之匹配的文明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文明、和谐、诚信、友善,而铺张浪费、盲目攀比、大操大办这些旧习俗,显然和这些精神背道而驰。推进移风易俗,就是在全社会树立一种更健康、更文明、更现代的生活方式。


图源:新华网

为了巩固脱贫成果。一些地方好不容易脱了贫,绝不能因为一场“天价”婚礼或葬礼又返贫。移风易俗是防止因婚因丧返贫的重要一环,是一场“思想上的脱贫攻坚战”。


移风易俗怎么干?

实践证明,移风易俗这场“硬仗”,不应是政府的“独角戏”,将政策刚性与群众自主性相结合,才能打破“一阵风”式治理困境。

红线先落地,尺子才量得准。2019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7年部署移风易俗工作。与此同时,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在全国范围部署开展农村移风易俗专项治理,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强大政策支撑。各地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制定发布实施方案,推动基层组织修订村规民约,对彩礼金额、宴席桌数、礼金限额等制定量化参考,构建起“县级负主责,乡镇、村抓落实”的治理体系。

河北省河间市作为首批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创新性提出“一聚焦五抓五推进”工作思路,构建“市委统筹、乡镇主抓、村社落实、群众参与”联动体系,成立由市、乡、村三级书记任组长的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宣传部统筹协调、民政局牵头改革、市场监管局规范市场等部门分工,将移风易俗纳入年度考核指标,压实乡、村两级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这种“高位推动 + 分工明确 + 考核绑定”的政策设计,为彩礼治理、婚俗革新划定了清晰红线,基层执行有了明确“尺子”。2019年以来,当地连续7年举办5・20“零彩礼”“低彩礼”集体婚礼,累计149对新人参与;建设4个乡、村两级文化大礼堂并投入使用,统一酒席标准,累计接待婚宴92次,总计为群众节省费用258万元,平均花费比从前减少1万余元,相关家庭共节约费用1.8亿元。


图源:新京报

村民自定规矩,政策才“长牙齿”。政府搭台之外,村民自治的“主角戏”同样重要。文明乡风大会展示的多地实践表明,当群众从“要我改”转变为“我要改”,移风易俗才能真正落地生根。面对“天价彩礼”“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顽疾,各地以文明乡风建设为抓手,探索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路径,在文明乡风大会上形成了强烈的经验共鸣。这些实践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既敢于“破”又善于“立”,展现了移风易俗的温度与力度。

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东坝头镇张庄村作为习近平总书记调研的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曾受高价彩礼、厚葬薄养等陋习困扰。为破解难题,村里没有简单套用外部政策,而是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反复商议,2017年、2020年两次修订村规民约,删除不合时宜内容,新增“反对天价彩礼”“不搞厚葬薄养”等条款,让村规民约成为村民公认的“小宪法”。不仅如此,村里还通过“讲理堂”让村民自己化解矛盾。曾经有兄弟俩为给老父亲办寿宴争执,一个想大摆酒席,一个想省钱买营养品,最终在“村民说事、干部听理、大家评理”的模式下,商定不办酒席,凑钱请全村80岁以上老人吃“饺子宴”,既尽了孝,又拉近了邻里情。正是这种“规矩大家定、矛盾大家解”的自治模式,让政策从“纸上条文”变成了“生活准则”,村民从“被动遵守”变成了“主动维护”,移风易俗的“牙齿”才真正咬得紧、立得住。


效果怎么样?

治理彩礼乱象,让婚姻爱情回归本真。“彩礼越高越有面子”的错误观念,曾让许多农村家庭陷入“娶不起”的困境。各地以“党建引领立规矩、政策激励树导向”为抓手,用接地气的实践消解天价彩礼生存土壤,让婚姻重新聚焦“爱”而非“钱”。


图源:新华网

“男当婚、女当嫁,先把这事拉一拉……”宁夏白寺滩村支书杨成义分享的顺口溜,藏着村里的彩礼治理招数。作为宁夏平原腹地的村庄,村里日子好了,彩礼却跟着涨,成了年轻人结婚的“拦路虎”。为了破解难题,村里不搞硬说教,改成在廊亭下、葡萄架边开“板凳会”,把彩礼新规编成民谣、排成小戏,唠唠家常就把道理讲透了;大伙儿还一起定了规矩:彩礼最多8.9万,礼金不超500块,由红白理事会监督。从去年5月到现在,全村10对新人里,2对没要彩礼,8对彩礼都控制在6万左右,彩礼负担轻了,婚姻反倒更甜了。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东塔寺乡白寺滩村党支部书记郭枝分享经验

革新殡葬习俗,让厚养薄葬成新风尚。“死不起”的焦虑,源于厚葬薄养的错位观念和铺张浪费的丧葬仪式。“一场丧事半辈债”,曾是部分农村地区的真实写照。针对这一痛点,各地采取“硬性约束加柔性引导”相结合的方式,推动殡葬从“比排场”转向“重孝心”。

“以前办丧事杀十几二十头牛,现在最多3头,再也不用‘老人过世、父债子还’了!”广西弄杂村支书的话,说出了苗族乡亲的心里话。弄杂村是苗族村,过去当地办丧事有攀比杀牛的习俗,一场丧事宰杀耕牛少则七八头、多则二三十头,花费二三十万元,不少家庭因此背上“牛债”,村里开院坝会让大伙儿商量,最后定了死规矩:办丧事最多3天,杀牛总数不能超过3头。党员先带头,2021年杨寿康给父亲办丧事,硬是把原定的二十几头牛减到3头,成了全村榜样。2024年敖世梁去世,儿子主动不收“牛礼”,杀牛也只杀3头,大伙儿跟着学。现在村里办白事都简办,曾经压得人喘不过气的“牛债”,变成了“厚养薄葬”的孝心,村民们把节省的钱用在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上,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弄杂村党支部书记杨成义分享经验

化解人情负担,让交流往来回归真情。满月酒、乔迁酒、升学酒……曾经名目繁多的“无事酒”,让村民陷入“随礼—办酒—再随礼”的循环,成为“还不起”的人情债。各地通过“村规定边界、党员作表率、文化润人心”,把人情往来从“负担”变回“温暖”。

“婚丧嫁娶不超10桌,人情往来不超100元,不办满月酒、乔迁酒……”在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的村屯里,这样的宣讲常在院坝会、赶集日响起。为了帮大家卸下人情包袱,来凤县让老百姓自己当家,坚持“群众共建共治共享”。147个村(社区)都拉上村委会、理事会、评议会的人,开院落会、田坎会,还发问卷问大家的想法,比如三胡乡石桥村通过协商作出“公路沿线不埋坟”“红白事不超10桌、人情往来不超100元”的规定,绿水镇老寨村红白理事会帮着村民半天就办完了两场丧事,省了不少应酬;村里还搞了“转转工互助会”,谁家办婚丧事儿,大家轮流帮忙搞礼仪、做饭,能省不少钱。同时还盯着党员干部,要是有人偷偷办“无事酒”就严肃处理,去年查了18个线索,9个人被“立案”,大家都不敢乱来了。以前压得人喘不过气的 “人情债”,现在变成了热乎的“邻里情”,大家负担轻了,相处也更亲了。

首届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在延安圆满闭幕了。这场紧扣四中全会提升治理效能精神的盛会,形成了深化移风易俗的共识,探索了文明乡风与中国式现代化同频共振的实践路径。大会落幕,恰是新征程的开始。我们期待,文明新风渐成燎原之势,为建设宜居宜业、充满活力的现代乡村提供深厚支撑。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农视网 作者:东方风来”

编辑丨梅青云

主编丨杨公元

监审丨杨 巍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民生资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农视网 incentive-icons
农视网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
20057文章数 5508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