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被认定无可救药的黄土高原,中国死磕70年,如今怎么样了?

0
分享至

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上世纪中期的黄土高原,是镌刻在华夏大地的一道“生态伤疤”,年均260亿吨泥沙涌入黄河,下游河床被抬升为悬于两岸的“地上河”。

80%的土地沦为水土流失重灾区,风沙年复一年吞噬耕地,村民在“种一坡、收一箩”的困境中挣扎。

联合国专家实地考察后,掷地有声地给出定论,“生态退化不可逆转,任何治理都是徒劳。”

而面对外界的质疑与自然的刁难,中国人没有低头,而是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韧劲,开启了长达70年的治理攻坚战。

一锹一镐的坚守,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这场与命运的博弈究竟能否改写结局?



自然演化与历史变迁

黄土高原的形成,是自然力量长期雕琢与人类活动持续影响的共同结果,其过程跨越了漫长的地质年代。

黄土高原的黄土层主要源于风积作用,数百万年前,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地区的岩石经风化破碎后,形成大量细小的沙尘颗粒。

在强劲的冬季风作用下,这些沙尘被源源不断地搬运至如今的黄土高原区域,经过千万年的堆积,形成了深厚的黄土层。



这种黄土质地疏松,孔隙度大,为后续的水土流失埋下了自然隐患。

气候条件的变迁进一步塑造了黄土高原的地貌,历史上,黄土高原区域的气候经历了多次冷暖、干湿交替。

在湿润时期,这里曾植被繁茂,森林、草原广布,一定程度上稳固了地表。



但在干旱时期,降水减少,植被退化,疏松的黄土失去了植被的保护,极易被风力和流水侵蚀。

而人类活动的介入,加速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演变。

早在西周时期,这里还是山林繁茂、田野开阔的宜居之地,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但从北宋开始,战乱频繁,为了造城、修寨和烧炭,大规模的森林砍伐持续了数十年,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到了明清两代,人口增长引发的开荒种地热潮,使得更多的坡地被开垦为农田,原本就脆弱的生态系统不堪重负,水土流失日益加剧。

深厚疏松的黄土层、多变的气候条件,再加上长期人类活动对植被的破坏,使得黄土高原的生态系统逐渐走向脆弱。



治理的重重困境

上世纪中期,黄土高原的生态状况已恶化到极点,被联合国专家认定为“生态退化不可逆转”,这样的判定并非空穴来风。

当时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超过80%,每年有高达260亿吨的泥沙涌入黄河。

这使得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抬高,形成了高出两岸十几米的“地上河”,防洪压力极大,航运也几乎停滞。



在局部区域,一年中有三季都被风沙侵袭,干旱期长达九个月。

庄稼三年两收甚至颗粒无收,村民们只能在沟壑纵横、黄沙漫天的土地上艰难求生。

这样的生态绝境,让外界普遍认为,任何治理努力都将是徒劳。

而治理工作的推进,更是面临着多重难以想象的困境。



疏松的黄土质地决定了其抗侵蚀能力极差,一旦植被遭到破坏,想要恢复难度极大。

区域内降水分布同样不均,多暴雨,短时强降水极易引发山洪,冲毁好不容易修建的治理工程。

1977年陕北的特大暴雨,就将几十座刚修好的淤地坝一夜冲垮,让此前数年的治理成果付诸东流。



而在治理初期,没有先进的技术指导,也没有充足的设备支持,村民们只能凭借经验,用锄头、铁锹等简单工具修梯田、砌石坎,效率低下且效果有限。

加上黄土高原面积广阔,地形破碎,沟壑纵横,治理工作难以全面铺开,往往是“治了一片,又坏一片”。

更关键的是观念和利益的博弈,在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的年代,村民们更看重眼前的耕地收成。



对于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治理措施难以理解和接受。

“地都不要了,吃什么?”成为当时很多村民的疑问,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成为治理工作推进的一大难题。

尽管面临着“无可救药”的定论和重重治理困境,但中国人并没有放弃这片承载着文明根脉的土地。



从黄色荒漠到绿色家园

经过70年的不懈努力,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黄色荒漠”已然蜕变为“绿色家园”,治理成果举世瞩目。

在生态恢复方面,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实现了质的飞跃。

从建国初期的10%左右,提升至2023年的63%,延安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更是达到61%,草地覆盖率超过20%。



黄河的泥沙含量也大幅削减,年均输沙量从过去的260亿吨降至2亿吨以下。

2023年甚至出现了水清见底的景象,打破了人们对黄河“黄”的固有认知。

治理工作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更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通过推广经济林种植、发展生态旅游等产业,当地农民的收入显著提升。



新能源产业的崛起也为黄土高原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全域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千亿瓦,太阳能光伏成为农户的新“粮食田”,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如今的黄土高原,已形成一套科学完善的治理体系。



榆林的“三道防线”战略、延安的集中连片治理,构建起多层次的生态防护网络。

“生态大脑”的部署让治理更精准高效,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配合地面监测点,实现了对林草覆盖、植被生长、病虫害等情况的实时监测。

而“治地不如先治人”的理念深入人心,村民们从被动参与治理转变为主动保护生态,形成了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结语

黄土高原的70年治理之路,见证了中国人的坚毅与智慧。

这片土地的蜕变,不仅是生态环境的修复,更是发展理念的革新、实干精神的传承。

而黄土高原的治理实践,不仅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更为全球生态恢复贡献了中国方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5年后,再看61岁“自驾游阿姨”苏敏,才彻底明白什么叫相由心生

5年后,再看61岁“自驾游阿姨”苏敏,才彻底明白什么叫相由心生

瞻史
2025-11-11 12:58:37
浙经贸的三分钟战士大二弟弟火了

浙经贸的三分钟战士大二弟弟火了

杭城村叔
2025-09-11 12:54:47
恭喜!1996前有国企工龄,3类人每月多领1700+

恭喜!1996前有国企工龄,3类人每月多领1700+

刘哥谈体育
2025-11-09 03:10:36
鸽武缘解释为何不参加扇耳光赛:我有两个孩子,对手都是200斤的

鸽武缘解释为何不参加扇耳光赛:我有两个孩子,对手都是200斤的

杨华评论
2025-11-14 14:00:14
风向真的变了,各国媒体纷纷承认,中国已无需再向世界证明其实力

风向真的变了,各国媒体纷纷承认,中国已无需再向世界证明其实力

沧海旅行家
2025-10-30 16:30:10
阿媒:奥斯卡所患非严重的结构性心脏病,但是否退役仍不明朗

阿媒:奥斯卡所患非严重的结构性心脏病,但是否退役仍不明朗

懂球帝
2025-11-14 11:00:19
52年后,78岁丁佩终于说出真相:李小龙在我床上倒了12分钟!

52年后,78岁丁佩终于说出真相:李小龙在我床上倒了12分钟!

温读史
2025-11-13 18:12:36
中国大V的两大特征:为什么越蠢的人,粉丝越多?

中国大V的两大特征:为什么越蠢的人,粉丝越多?

中外概览
2025-11-09 15:46:45
同期少见!全国型强冷空气即将影响广东,广州最低气温逼近10℃

同期少见!全国型强冷空气即将影响广东,广州最低气温逼近10℃

广州交通电台
2025-11-14 16:45:20
“华人圈最红女优”被全网“开盒”荡妇羞辱,她却用恶评赚6000万

“华人圈最红女优”被全网“开盒”荡妇羞辱,她却用恶评赚6000万

诗意世界
2025-11-07 10:23:31
迈阿密国际工资单炸裂:梅西年薪1.45亿 是最低球员工资的244倍

迈阿密国际工资单炸裂:梅西年薪1.45亿 是最低球员工资的244倍

体坛八点半的那些事儿
2025-11-14 19:28:02
大陆发布悬赏通告后,岛内网民的反应来了

大陆发布悬赏通告后,岛内网民的反应来了

参考消息
2025-11-13 21:19:09
英国教授:我始终想不明白,中国靠什么维系了数千年的文明大统一

英国教授:我始终想不明白,中国靠什么维系了数千年的文明大统一

健康快乐丁
2025-06-09 22:12:01
地道里200哈马斯无人接收,土耳其伊朗马克龙斯塔默赶紧的

地道里200哈马斯无人接收,土耳其伊朗马克龙斯塔默赶紧的

移光幻影
2025-11-13 14:48:31
毁天灭地震山河,在太平洋战争中大显神威的美军MK7型406毫米舰炮

毁天灭地震山河,在太平洋战争中大显神威的美军MK7型406毫米舰炮

知兵堂军事
2025-11-13 08:52:14
德财长访华或要黄,德国国会邀沈伯洋作证,要给两岸中国人断官司

德财长访华或要黄,德国国会邀沈伯洋作证,要给两岸中国人断官司

阿晪美食
2025-11-13 19:55:25
曝余嘉豪参加月底男篮世预赛,但很可能缺席集训,打完迅速回欧!

曝余嘉豪参加月底男篮世预赛,但很可能缺席集训,打完迅速回欧!

篮球资讯达人
2025-11-14 21:14:33
德军司令:柏林已做好“开战准备”

德军司令:柏林已做好“开战准备”

环球时报国际
2025-11-11 00:09:28
洋姜不是姜,是天然胰岛果,在中国被沦为咸菜,都快吃绝种了

洋姜不是姜,是天然胰岛果,在中国被沦为咸菜,都快吃绝种了

泠泠说史
2025-11-11 15:43:31
郑丽文明确说明去马町场秋祭不是纪念吴石,大陆网友还是一厢情愿

郑丽文明确说明去马町场秋祭不是纪念吴石,大陆网友还是一厢情愿

聆泉书斋
2025-11-13 22:44:15
2025-11-15 02:03:00
法老不说教 incentive-icons
法老不说教
法老不说教,只会拙笔垦史田,阡陌纵横,当心脚下路
1449文章数 27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怀疑19.9元"原切牛肉卷"是合成肉消费者送检 多方回应

头条要闻

怀疑19.9元"原切牛肉卷"是合成肉消费者送检 多方回应

体育要闻

7-0狂胜!15万人口小岛离世界杯只差1分

娱乐要闻

王家卫让古二替秦雯写剧情主线?

财经要闻

财政部:加强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

科技要闻

京东“失去的五年”后,找到新增长了吗?

汽车要闻

小鹏X9超级增程动态评测全网首发 高速实测车内65分贝

态度原创

健康
教育
旅游
手机
军事航空

金振口服液助力科学应对呼吸道疾病

教育要闻

独家!小初高贯通部正式成立!朝阳家长的福气还在后头

旅游要闻

千年石窟秒变顶流秀场!这场“衣脉相承”的大秀让“宋韵”美出圈

手机要闻

华为Mate80 Pro Max突然曝光:定制20GB大内存,双长焦也来了!

军事要闻

国防部:日方若胆敢铤而走险必将碰得头破血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