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劳、肯德基之后,白领的最爱——星巴克也跑了。消息一出,全网炸了。有人断言:外资正在逃离中国。其实,真相是:
“我不想打仗了,你替我冲锋,我继续分钱。”
![]()
星巴克的出售传言,从2024年就开始传。当时外媒报道,它正在考虑剥离中国区业务,甚至邀请高瓴、红杉、博裕等资本参与路演。一年后,故事终于落地。
11月4日,星巴克宣布与中国博裕投资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成立合资企业。博裕出资约40亿美元,持股最多60%,星巴克只留40%,并从此不再直接经营中国市场。按此计算,星巴克中国估值约67亿美元。
这家曾誓言“长期深耕中国”的公司,如今却成了合资企业的“少数股东”。星巴克不是第一个。
早在2016年,肯德基、必胜客母公司百胜集团,就把中国业务卖给了春华资本和蚂蚁集团。2017年,麦当劳以20.8亿美元,把中国与香港业务的主要股权卖给中信与凯雷。
所以,当星巴克也“卖身”时,很多人以为外资餐饮在集体撤出中国。但这是一种误读。
这些公司卖的不是品牌,而是运营权。通过合资、特许经营,让本地资本承担扩张风险,自己继续收“品牌税”。
特别是星巴克,不仅保留品牌授权和利润分成,还给中国区业务定了更高估值——130亿美元。这130亿,不只是博裕买的那60%,还包括星巴克自己留下的40%,以及未来十年持续收取的品牌授权费。
当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纷纷“本地化”,这不是外资撤退的信号,而是中国市场成熟的象征。
因为在成熟市场里,外企必须换打法,与本地资本结盟、用本地人打本地仗。
在早期的中国市场,本土企业还在起步,外企品牌被无限神化。
麦当劳代表标准化,肯德基代表效率,星巴克代表品味。它们轻轻松松就能攻城略地。
肯德基1987年进入中国,卖出那年已经开了5000多家店。麦当劳稍晚,到2017年也有2500家门店。那是一个“洋品牌即品质”的年代。
但随着中国餐饮的爆发式崛起,“洋快餐”的光环开始褪色。通过合资、特许经营,让本地资本承担扩张风险,自己继续收“品牌税”。这不是出逃,而是一次企业策略的自我优化。
星巴克1999年进入中国,原本在美国只是“平价快消品”,一杯咖啡两美元。可一到中国,就摇身一变成了“中产信仰”。手捧一杯星爸爸,成了“白领身份”的象征。
它一度是最会赚钱的外企之一。2018年,星巴克中国营收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但从2022年开始,形势急转直下。
瑞幸的“9块9拿铁”将其掀翻神坛;库迪靠补贴抢市场;连便利蜂、蜜雪冰城都开始卖咖啡。
咖啡,不再是“社交货币”,而是“平价饮料”。
2024年,星巴克在中国四个季度同店销售分别下滑11%、14%、14%、6%,营收连续三个季度负增长。
面对这种围剿,星巴克开始降价、改产品、进县城。2025年第四季度新增183家门店,新进入47个县级市场,全国总门店突破8000家。但扩张换来的,只是“规模不死、利润下滑”。
它的“中产人设”坍塌了,不是星巴克不努力,而是中国市场的速度快得连它都跟不上。
这次“卖身”,是主动选择轻资产化。
从肯德基、麦当劳到星巴克,真正变化的,不是外资,而是时代。
过去,我们追着外企学模式;现在,外企反而得学着适应中国。这标志着
外企神话的终结,中国消费的觉醒,以及新商业文明的崛起。
中国市场不再被“外来标准化”定义,而是开始反向输出标准。现在的问题不是谁留在中国,而是谁能被中国留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