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赵波 通讯员 袁启航 董甲
近日,在青岛地铁2号线弱电施工项目部的党员活动室,一场由一线班组发起,项目部与设备分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共同推动的“数字变革”正悄然改变着传统的施工模式。这里诞生的,不仅是行业内首个精准到每一根线缆细部的BIM模型,更是一个凝聚了集体智慧、从现场来到现场去的创新新机制。
![]()
变革的种子:老班长的“烦恼”
故事始于一次班组两进人员现场指导帮扶。拥有十多年工龄的信号班组长老孟,看着密密麻麻的二维图纸和眼前狭小的设备室空间,皱起了眉头。“图纸上一条线,现场是一团麻。”老孟道出了所有一线工人的心声,“几百根线缆,电源线、信号缆、地线全挤在一起,就像理不清的蜘蛛网。到时候肯定免不了空中‘打架’,爬上爬下反复调整,既费工费料,还怕留下质量隐患。”
老孟的“烦恼”被迅速反馈至项目部。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困扰,更是传统施工模式下的普遍痛点。项目部意识到,必须用一种全新的方法,在工人动手之前,就在虚拟世界里把所有的“路”都规划好。
智慧的凝聚:从“纸上谈兵”到“沙盘推演”
在青岛地铁设备分公司的大力支持与技术引领下,一个融合了“班组经验、项目技术、业主管理”的联合攻关小组成立了。
班组的现场智慧是“底图”:老孟和他的班组成员,将他们丰富的施工经验转化为最原始的数据。每种线缆的粗度和弯曲半径都烂熟于心,用最朴素的方式和最“笨”的方法一根一根地梳理线缆,编制了一份能落地、精细化线缆台账。
项目部的BIM技术是“引擎”:项目部技术团队将班组的“经验底图”数字化。他们利用BIM软件,不仅建好了设备和走线架,更是破天荒地将400多根线缆全部进行了1:1建模。这相当于在电脑里先盖了一个“数字机房”。
![]()
青岛地铁设备分公司的支持是“指南针”:公司提出打造“信息高速公路”理念,在全过程中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标准支持与方向把控,鼓励这种以解决现场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微创新、微变革。
攻关过程中,最精彩的“金点子”来自一次三维碰撞试验后的“诸葛亮会”。技术员在演示时,大家发现系统设备上方主干走线架线缆过于密集,在线缆实际布设过程中会出现打弯困难、下线冲突的情况,造成线缆“拧麻花”现象。班组两进人员卢志军突然指着屏幕说:“信息高速公路和咱工地旁边高速一样呀,需求大了就在高速上开口子修匝道!咱们能不能也给机柜这边修一条匝道?”
这个来自生活的朴素比喻,瞬间点燃了团队的思路。于是,“增加一排纵向铝合金走线架”的优化方案被提出并迅速在模型中验证。这个源自班组现场智慧的方案,完美解决了线缆交叉、路径冗长的问题。
反哺现场:可视化交底让老师傅也竖大拇指
经过无数轮“沙盘推演”,最终的BIM模型诞生了。在机柜下线口、纵向与横向桥架交越等复杂节点,通过直观的BIM碰撞试验,反复比对方案,筛选出最优的布线路径,它严格遵循了设备分公司提出的“三线分离”(电源线、地线、控制线分离)等核心原则,每一根线缆的路径、空间位置、顺序都一目了然。
![]()
项目部将模型制作成生动直观的动画,对班组进行可视化交底。动画里,线缆如同有了生命,沿着规划好的路径“流动”敷设。
“干了这么多年,第一次在开工前就把所有活儿看得明明白白!”老孟在看完交底动画后感慨,“以前靠脑子想,现在用眼睛看。新工人按图索骥,不会错;老工人心里有底,效率高。”
这场源于班组烦恼的数字化变革,在推动传统施工模式变革上,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现在的施工从传统的“拿到图纸-现场实施-反复整改-无奈妥协”,演变为借助BIM手段的“纤毫毕现”级规划,到可视化无门槛交底,再到现场施工一气呵成。通过规划再细化,避免了传统方式约30%的返工与调整工作,现场敷设一次成优,系统稳定性得到了根本保障。同时将老师傅的隐性经验固化为了可视化的数字标准,为新员工培训提供了最佳教材,实现了技术与经验的精准传承。
这次成功的攻关探索,是青岛地铁“班组建设”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生动写照。它证明,最伟大的创新往往源于一线最真实的需求,当现场的泥土气息与数字化的科技力量紧密结合,便能催生出驱动行业前进的磅礴力量。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