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挑战,不青春
第十九届“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
作品竞赛终审决赛落幕
我校获得
特等奖1项
一等奖1项
三等奖2项
创我校历史最佳成绩!
![]()
“挑战杯”竞赛作为共青团服务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为宗旨,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
本次大赛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南京大学、团江苏省委承办,共吸引来自全国2700多所高校的40余万件作品、300多万名学生参赛,640件作品入围主体赛终审决赛。经过校赛与上海市赛,我校共有4个项目入围国赛,2个项目参与终审角逐。
项目风采
01
生成式人工智能诈骗风险及其法治防控路径研究
获奖情况:特等奖
项目负责人:程雅琳
项目成员:李欣冉、冯宇琳、张婕仪、赵溢欣、侯雨辰、黄孜巍、迪丽热巴·吾买尔江
指导老师:熊波、邹婧、曹永胜
推报学院:刑事法学院
项目简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有不法分子恶意利用其生成的虚假视频、音频、照片实施诈骗、敲诈勒索、侮辱诽谤等违法犯罪行为,导致公民的人身利益和财产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和挑战。项目组聚焦此类犯罪行为,深入基层、跨越省市进行广泛调查研究,详细了解其发生原理并分析此类犯罪高发的原因,总结出此类犯罪治理在立法、司法和执法三个层面的现实困境,从理论和技术两个维度,结合我国法律背景和现实需要,提出“三位一体”“前中后端并重的系统化防治法律框架”,搭建“鉴伪、举报、普法”功能一体化的技术平台。
![]()
02
政务服务APP的应用场景真的应景吗?——基于典型政务APP应用场景案例建设的混合调查研究
获奖情况:一等奖
项目负责人:刘晚荷
项目成员:何佳慧、周诗艅、吴婧
指导老师:付建军、游腾飞
推报学院:政府管理学院
项目简介:在“数字中国”战略高位推动背景下,各地政府密集上线数字公共服务APP,但其应用场景是否真正“应景”?本研究聚焦十个超大城市公共服务APP,通过混合研究方法,创新性运用“技术-组织-环境”(TOE)框架,剖析存在问题与困境根源,提出以“数据驱动的流程再造”和“民需洞察的响应闭环”为核心的治理方案,为破解数字公共服务的“形式主义”、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数字治理体系提供实证支撑与路径指引。
![]()
03
活地有方: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实践困境与突围路径
获奖情况:三等奖
项目负责人:唐京田
项目成员:杨晓彤、于洪菲、陈宸、蔡燕榕、何希昊、姜奕明、陈果
指导老师:刘竞元、吴一鸣
推报学院:经济法学院
项目简介:面对全国闲置宅基地超3000万亩的困境,项目关注并紧扣中央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方向,深入上海、义乌、重庆试点地开展实证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与定量分析,撰写调研报告,产出《宅基地改革试点地区实践指南》与《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形”与“神”》两份主要成果。前者立足乡村异质性与资源禀赋提炼差异化发展路径,后者从政策实践反哺立法本意推动制度优化,调研内容获媒体广泛报道,为盘活闲置资源、深化制度改革提供实践参考。
![]()
04
数字时代远程办公劳动者权益保障对策——基于1379份调研与3886份裁判文书的实证研究
获奖情况:三等奖
项目负责人:曲嵘
项目成员:邱淼、赵宁宁、袁瑞果、王艺霖、余武、顾晓佳、余心水
指导老师:谭金可、邹婧
推报学院:刑事法学院
项目简介:在数字经济浪潮下,我国远程办公规模已突破1.2万亿元,覆盖近4.9亿劳动者。然而,传统劳动保障体系面临严峻挑战:劳动关系认定模糊、工伤认定困难、隐形加班频发等问题日益突出。项目团队通过对全国3886份劳动争议裁判文书的大数据挖掘,结合1379份问卷调查及多轮实地访谈,系统揭示了远程办公权益保障的深层困境,创新提出“技术从属性”认定标准,构建了包含立法完善、企业治理、技术支撑在内的PEST综合治理模式,为构建数字时代新型劳动权益保障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
备赛历程
本次赛事,我校师生秉持厚植家国情怀的理念开展选题,以扎根中国大地、躬身实践探索的精神展开调研。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学校立足时代新人的培养要求,前瞻布局、系统谋划,于赛前一年即启动“挑战杯”重点项目孵化计划。通过专家多轮评审把关,遴选15个潜力项目进行重点培育与精准指导,为优异成绩的取得奠定基础。
今年2月,学校正式启动“挑战杯”校内选拔赛。经过学生自主申报、学院择优推荐、书面评审与现场答辩等多轮角逐,最终12个项目脱颖而出,代表学校参加上海市级竞赛。在上海市赛中,3个项目获得特等奖、3个项目获得一等奖、3个项目获得二等奖、3个项目获得三等奖,获奖数量与质量创我校市赛历史最佳成绩。
学校高度重视以“挑战杯”为代表的科创育人工作,在赛事各环节提供全方位托举与保障。不仅给予资金支持、推动项目开展,同时进行“规则解析、经验分享、调查研究、文本撰写、PPT制作”等多轮专项辅导,为项目团队提供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在国赛文本提交阶段,分管校领导组织召开入围项目动员指导会,与会专家与团队师生共聚赛事规则、项目痛点等展开思维碰撞,为国赛冲刺凝聚广泛智慧。在国赛决赛筹备期,团委与团队师生展开多轮模拟演练,查缺补漏、反复打磨、精进提升,为决赛做好充分准备。国赛期间,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虞潇浩一行至现场慰问参赛团队,与项目组成员进行亲切交流,了解项目情况、询问备赛细节,勉励大家沉着应战、从容应对。
![]()
参赛心得
项目负责人:刑事法学院程雅琳
荣获社会建设赛道特等奖,我们深感荣幸更心怀感恩。这份荣誉,其意义远超奖项本身。我们的项目根植于对社会现实的观察,旨在为解决真问题、服务国家建设贡献绵薄之力。从基层调查到方案成型,我们深刻体会到“社会建设”的重量——它关乎民生冷暖,需要将学术智慧转化为实践温度。无数次挑灯夜战,无数次激烈讨论,正是这份将学术研究服务于社会建设的信念支撑着我们。
这份殊荣属于我们团结协作的团队,更属于不吝指导的恩师。这份经历让我们坚信,青年学子的学术探索,完全能够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在服务人民的过程中实现最大价值。这份荣耀是终点、更是起点,它将激励我们继续怀揣社会责任,在建设道路上坚定前行。
项目指导教师:刑事法学院熊波
作为第一指导老师,目睹团队荣获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赛总决赛特等奖,我心里的“大石头”总算落地。从市赛特等奖到国赛特等奖,这是同学们日夜兼程奋斗的结果,也是我们师生并肩作战的缩影。立足自身学术研究方向,从帮助同学们精准锁定“AIGC诈骗风险”这一前沿而又紧迫的课题开始,数年备赛历程便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我清晰记得,与同学们一次次地打磨框架、逐字推敲论述、模拟答辩到深夜。过程中,我们共同面对过思维的瓶颈,也一起迎来豁然开朗的瞬间。我的角色,更像是一位“教练”和“陪跑员”,竭尽所能为他们提供学术支撑、明确研究方向、厘定调研思路。
看到同学们将艰深的技术问题与复杂的法律条文融会贯通,最终构建出严谨而创新的防控体系,我深感所有披星戴月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这份荣誉,是对华政学子们卓越才华的肯定,也是对华政师生同心、教学相长最好的褒奖。最后,感谢学校、感谢学院、感谢同学们一直以来的陪伴和指导,让我感受到指导学生从学术创新到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荣誉感和幸福感。
![]()
项目负责人:政府管理学院刘晚荷
我们团队的作品能够在第十九届“挑战杯”竞赛国赛中荣获一等奖,非常荣幸。回望备赛路,从选题打磨到数据论证,无数个熬夜修改方案的夜晚、一次次推翻重来的纠结,如今都化作值得的印记。此次南大之行,更让我收获满满。全国各高校的优秀作品齐聚一堂,既有前沿的学术视角,也有扎根实践的创新思路,这场跨校交流不仅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更让我看到青年学子在科研领域的热忱与潜力。
这份荣誉的背后,离不开学校和老师们的鼎力支持。特别感谢指导老师付老师,从研究框架搭建到细节完善,始终耐心指导、悉心点拨;也感谢团委和学院为我们提供的资源保障与平台支持,让我们能无后顾之忧地投入竞赛。未来,我将以此次获奖为起点,继续深耕学术、锤炼本领,用青年智慧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挺膺担当。
项目指导教师:政府管理学院付建军
数字时代的大学人才培养既面临目标、观念和载体等挑战,也不乏议题、形式与工具等机遇。以赛促学便是将议题、形式与工具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很荣幸能够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四位同学一起走进挑战杯全国决赛,展示团队的研究成果。当然,以赛促学之所以有效,建立在至少三个条件之上。一是同学有温度,愿意持之以恒地投入赛事。二是选题有精度,能够精准捕捉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大问题、真问题。三是团队有效度,师生能够一起在多轮评审中不断超越自我。
![]()
探索永无止境
创新正当其时
祝贺所有团队
源 | 团委
责编 | 孟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